基本介紹
- 中文名:蒼麓書院
- 地區:雲南太和(今屬大理)
- 創始人:謝朝宣
- 時間:明
古蒼麓書院,明代書院主要分為二種類型:,明代大理書院已發展到23所,其中:,蒼麓書院與歷代名士,<臨江仙>,今蒼麓書院,
古蒼麓書院
創始人--謝朝宣
督學王臣撰有記。前有明倫堂,後有尊經閣,下建升仙橋,有齋舍10餘間。正德間知府汪標、學使趙維垣均增置學田。萬曆八年(1580)巡按御史劉維又置田36畝。崇禎二年(1629)參政王景增修,並增置學田30畝,學使康承祖撰有《蒼麓書院碑記》。清乾隆時廢。
大理有悠久的書院文化傳統,史書記載,僅在今天大理市範圍內,明代有書院十所。
大理古代書院興起於明代中期,是明朝至清末的一種重要的教育機構。由於書院具有各種有利條件、書院集匯各種人才,特別是主持書院的山長一般均由著名人士擔任,能夠蒐集和接收到許多重要的文獻典籍、同時書院結合講學需要還刻印文獻資料,這些蒐集整理及刻印的典籍構成大理古代書院一大特色,同時也具有很高的版本價值和文獻資料利用價值,還形成大理古代藏書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研究大理教育發展及圖書館藏書建設發展起到很大的作用。
大理古代書院興起主要源於明朝早期,明太祖朱元璋於洪武七年(1384年)詔命雲南開辦書院。明代書院發達主要受東林書院影響。東林書院講學之風影響到統治者王權的鞏固,或者是思想上鉗制之目的時,就提倡興建書院及禁毀書院或僅允許在某地設立書院。
明代書院主要分為二種類型:
明代大理書院已發展到23所,其中:
明嘉靖創建8所。大理府喜洲桂林書院、下關龍關書院、源泉書院、桂香書院、趙州玉泉書院,雲南縣五雲書院、賓川秀峰書院。明隆慶創建2所。劍川州金華書院、鶴慶府復性書院。明萬曆創建4所。趙州鳳儀書院、雲南縣九峰書院、浪穹縣桂亭書院、蒙化廳明志書院。明崇禎年間創建2所。鄧川州新州書院、蒙化府文昌書院。
蒼麓書院與歷代名士
文狀元——楊慎
作為名震蒼洱的蒼麓書院,為大理的文化勃興和文明傳承,培養英才做出過巨大的貢獻。
<臨江仙>
滾滾長江東逝水,
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
青山依舊在,
幾度夕陽紅。
白髮漁樵江渚上,
慣看秋月春風。
一壺濁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談中。
李元陽(1497年-1580年),字仁甫、號中溪,白族,雲南大理人。1526年(明朝嘉靖5年),中進士,初授翰林遼庶吉士,後來因為仗義執言,受到同僚的排擠,他也因此藉故歸家賦閒。1531年復出,官授江陰縣令,在任期間,外抗擊“海寇”,內施惠政於人民。後升為戶部主事,監察御史,再次因直言而被貶為荊州知府,政聲顯著。因識張居正於童試,在張居正擔任宰相之後亦與之通書信。最終因看不慣官場黑暗,回到大理老家隱居,與謫居於雲南的楊升庵相契最深,兩人常常一起吟詩作畫,同游景勝。
中進士前,就讀於蒼麓書院。
李元陽在探究理學方面有極深造詣,被後世人稱為滇中“理學巨儒”。他交遊甚廣,曾與王(陽明)學的分支學派如浙中學派、江右學派、泰州學派、南中學派的學者王畿、羅洪先、羅汝芳、唐順之等交流切磋,並對儒學經典進行悉心研究,還吸收了先賢哲人的理論,在此基礎上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理論。李元陽提出性、心、意、情四種命題,並將“性”放在最高的位置,認為無論聖人、凡人都有性,但聖人能“復性”,凡人則因外物產生了心、意、情,迷失了本性。李元陽對事物的中與和、知與識以及儒學、道統的傳承等,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譬如,他認為“中”是世界的本原,“中率無喜無怒, 故為天地萬物之大本”,是“道之體也”。“中”又是人人具有的“良知”,而且“性”就是“天命”、“良知”,是先天就有的。
值得一提的是,李元陽陶醉於蒼洱山水,卻對雞足山情有獨鐘。他與雞足山高僧大德探討佛理、唱和詩文,交往十分密切,還出資出力興建、重建或擴建雞足山寺院,著詩文數十篇,立碑十餘通,介紹雞足山。可以說,明清時期雞足山的興盛並成為佛教名山,與李元陽密切相關。《雞足山志》中寫道:“山中寺院,凡傾頹者,無不修葺,並為撰文。雞山之盛,公為首功矣。”這樣的評價是恰如其分的。
今蒼麓書院
今,大理陽南村人李忠祥先生出資復建。
選址點蒼山聖應峰下,莫殘溪畔,羅漢橋南。
於2008年8月8日奠基,歷時三年,2011年8月8日落成。
上接文氣濃郁的盪山佛教聖地,北連妙香古國第一寺的觀音塘,由白族風格建築組成優美園林的傳統書院格局院落。
現蒼麓書院為了繼承先賢遺德,弘揚大理傳統書院“講正學,樹道德,培風氣於人文中興之日”的學風和兼收並蓄的學術精神,設定:
蒼麓講壇、
蒼麓書院文化藝術教育中心、
蒼麓書社、
蒼麓書畫社、
蒼麓書院詩詞楹聯社、
蒼麓書院民樂社、
蒼麓書院博覽館、
蒼麓書院旅遊文化服務中心。
將為振興華夏文化作出貢獻。
--張 孟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