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霞基督堂是英國安立間會(即聖公會)在蒼霞洲廣裕樓租房設立的布道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蒼霞基督堂
- 外文名:Christ Cathedral
- 創建時間:清同治九年
- 地點:福州市台江區蒼霞洲文通弄17號
- 設立:布道所
教堂創建,教堂演變,建築形態,
教堂創建
同治九年(1870年),英國安立間會(即聖公會)在蒼霞洲廣裕樓租房設立布道所,開始傳教。
光緒八年(1882年),因信教的人增多,原廣裕樓堂容納不下眾多教徒主日崇拜。剛好倚霞橋1號有一家舊茶倉要出售,教徒大義人鄭銓倡議教會買下,並帶頭捐款1500銀元,加上其他信徒捐獻,教會以1800銀元買下該倉,加以修繕作為教堂,名為蒼霞基督堂,負責人魏開基,後繼者有陳澍恩、王世銓等。
民國七年(1918年),聖公會福建教區召開教區議會,決定把蒼霞基督堂重建為主教座堂。
民國十三年11月1日(1924年)舉行奠基典禮,參加信眾1500多人,會吏陳永恩主持典禮,省長薩鎮冰親臨祝賀,主教恆約翰證道。奠基石上刻有“榮歸上帝”4字(尚在),奠基石下埋存有中文聖經1本、中華聖公會及福建教區之憲章、規例各1本,當日奠基典禮所用禮文1張、通用銀元1000元、座堂募款專刊1冊、當日《時報》1份等文物。
民國十六年(1927年)建成,11月13日舉行座堂落成祝聖典禮,由中華聖公會主教院主席鄂方智主持並講道,同時在此成立主教座堂特區,教區主教任座堂特區主席,下設座堂牧師。歷任座堂牧師有林步基、魏希榮、倪鼎新、鄭永庚、彭鴻思、王德照、薛平西等人。主教座堂建成後,聖公會福建教區歷屆會議均在座堂舉行,並按立不少牧師。
教堂演變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8月26日上午,為慶祝抗日戰爭勝利,聖公會福建教區召集全市信徒在座堂舉行抗戰勝利感恩禮拜,有1000多信眾參加。
在革命戰爭時期,教堂曾支持、掩護黨的地下活動,1984年時任省委書記項南在一次會議上的講話時曾說:“蒼霞基督教堂掩護黨的地下活動,對解放事業有貢獻”。
1950年,由聖公會福建教區主教座堂首先發起回響《中國基督教在新中國建設中努力的途徑》的基督教革新宣言簽名運動,並在座堂舉行教區新生晚會。中共福州市委宣傳部部長張傳棟代表福建省、福州市政府參加晚會並講話。
1956年以主教慕爾為首的澳大利亞聖公會代表團來福建訪問,由座堂接待,主教慕爾講道,主教劉玉蒼翻譯成中文。這是新中國成立後福建省宗教界第一次接待外賓,為福建省基督教界同國際基督教友好人士友好往來的開端。
1958年後,教堂部分場所被台江製藥廠占用。
“文化大革命”開始後,1966年8月17日起,座堂停止宗教活動。全部教堂被占用為藥廠廠房。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落實宗教政策,教會收回產權,經修繕整理後,於1985年8月11日正式恢復宗教活動。
1986年12月福州市基督教代表會議,及福州市基督教“三自”愛國會和基督教協會常委會議,都在座堂召開。
1988年,英國皇家電視公司,在座堂拍攝內外景電視。同年10月1日,福建省福州市宗教界人士,在此舉行國慶聯歡座談。
1990年,陳振華牧師任主任。每星期日主日聚會有1000多人參加,星期日晚間主日祈禱有500多人參加,星期二晚查經會、星期四晚青年聚會都有200多人參加。
現任主任牧師為孫義旭。
建築形態
教堂占地面積1000多平方米。建築為紅磚砌築,單層帶地下室,立面呈英國維多利亞哥德式建築風格(屬浪漫主義建築風格的一種)。教堂正面朝東,主體為禮拜大廳,巴西利卡拉丁十字式平面,可容納1000人禮拜,木三角屋架,小青瓦屋面。
教堂主立面朝西,立面三開間,中開間外觀為兩層,一層為石質尖券門,上有石質牌匾書“基督堂”;二層為三個相連的尖券窗,沒有玫瑰窗;再上為簡單的山花,山尖立十字架。兩側開間為三層高的塔樓,每層可見牆面均為三聯哥德式尖券窗。
禮拜大廳下為英式地下室,東段(十字兩翼以前)為石牆,西段為磚牆;正面左下角嵌有奠基石碑,文曰“榮歸上帝·1924年11月1日諸聖日奠基者恆會督約翰”。此外另有“示我周行”等題刻。屋頂後期有改造,從老照片上看,原為英式錘式屋架。
蒼霞洲基督堂是福州地區現有的具有典型英國建築風格,規模較大,保護較完好的教堂之一,被列為台江區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