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蒺藜黃芪
- 拉丁學名:Astragalus tribuloides Delile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 綱:木蘭綱
- 目:豆目
- 科:豆科
- 屬:黃芪屬
- 種:蒺藜黃芪
蒺藜黃芪(Astragalus tribuloides Delile)是豆科、黃芪屬植物。一年生草本,被半開展白色長柔毛。形態特徵一年生草本,被半開展白色長柔毛。莖平臥或上升,高5-10厘米,由基部分枝。羽狀複葉有9-1...
雪山芪,中藥名。為豆科植物蒺藜葉黃芪Astragalus tribulifolius Benth. ex Bunge的根。分布於甘肅南部、四川西北部、雲南、西藏。具有補中益氣,固表昇陽之功效。常用於氣血虛弱,乏力,自汗,體虛感冒,貧血,子宮脫垂,脫肛。入藥部位 ...
黃芪化毒湯,中醫方劑名。出自《外科大成》卷四。具有益氣養血、化毒排膿之功效。主治乾疥搔癢,見血無膿。組成 黃芪(生)五錢(15克),連翹二錢(6克),防風、當歸、何首烏、白蒺藜各一錢(3克)。用法用量 水煎服。加減化裁 ...
白蒺藜湯,中醫方劑名。出自《太平聖惠方》卷六十九。主治婦人血風,皮膚瘙癢,不可禁止。組成 白蒺藜、防風、道人頭、蛇床子、卷柏、黃芪、漏蘆各一兩半,羊蹄根二兩,蒴茬根三兩。用法用量 上銼細。以水一斗,煎至五升,去滓,...
擬蒺藜黃芪,在我國,分布於甘肅南部、四川西北部、雲南、西藏中南部;在國外,錫金、尼泊爾、印度、巴基斯坦也有。主要價值 擬蒺藜黃芪莖柔軟,葉量豐富,粗蛋白質含量高,粗纖維少。牲畜四季喜食,是高寒山地優良牧草之一,在高寒草地中...
黃耆丸是一種由黃耆等組成,益氣溫陽,祛風舒筋的中藥方劑。出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聖惠》《證類本草》等。處方一 【來源】《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五。【組成】黃耆 杜蒺藜 川楝子 茴香(炒) 川烏(炮,去皮、臍) 赤小豆 ...
北沙參黃芪湯主要藥物組成為北沙參、黃芪、川斷等。方藥組成 北沙參、黃芪各30g, 川斷、狗脊、枸杞各12g,生地、熟地、石斛、麥冬、補骨脂、白蒺藜各15g。功效主治 益氣養陰,補益肝腎。用於多發性骨髓瘤,症見氣陰兩虛,頭暈乏力,...
沙菀子(潼菀蒺藜,沙菀蒺藜),本品為豆科植物扁莖黃芪的乾燥成熟種子。呈腎形,灰褐或綠褐色,光滑,質堅硬,氣微,有豆腥味,甘性溫。秋末冬初采割,乾燥,生用或鹽水炒用。形態 株高30~100厘米,全體被短硬毛。主根粗長。...
還元明目湯,中醫方劑名。出自《眼科臨症筆記》。具有滋陰清熱明目之功效。主治雲霧移睛症,兩眼黑白稍分,不疼不紅,惟瞳孔微大,常見黑花浮游移盪。組成 大熟地八錢,生地、萸肉、遠志、棗仁、蔓荊子、蒺藜、知母各三錢,黃芪五錢...
將菟絲子、潼蒺藜、黃芪、肉桂、螵蛸、肉蓯蓉、制附子、白蒺藜、紫苑茸分別用清水洗淨,一齊放入砂煲內,加適量清水,武火煮沸後,改用文火煲至藥湯1碗,兌入鹿茸飲用,每天1次。服用鹿茸先從0.2克至3克慢慢適應,以免引起不良反應...
防風蟬蛻飲是以生地、熟地、白蒺藜、生黃芪為主要材料製作的藥膳。藥膳配方 防風12克,生地、熟地、白蒺藜、生黃芪各20克,當歸、川芎、皂角刺、苦參、澤瀉各12克,蟬蛻12克,白糖3 0克 製作方法 (1)以上藥物洗乾淨,放入瓦鍋內,...
妙在黃芪偏走表,血虛疹癢隱消中。藥物組成 當歸、生地、白芍、川芎、何首烏、荊芥、防風、白蒺藜、黃芪、生甘草 用法用量 當歸(去蘆)、白芍藥、川芎、生地黃(洗) 、白蒺藜(炒,去尖)、防風(去蘆)、荊芥穗,以上各一兩...
神照散,中醫方劑名。出自《聖濟總錄》卷五。具有益氣安神,清熱除濕之功效。主治中風昏塞,肢體不收,口眼喎僻。組成 木香、白茯苓(去黑皮)、芎藭、人參、獨活(去蘆頭)、蒺藜子(炒,去角)、黃芪(銼)各一兩一分(30g),附子...
白癜風丸濃縮水丸的藥物組成為補骨脂100g,黃芪100g,紅花100g,川芎100g,當歸100g,香附100g,桃仁100g,丹參100g,烏梢蛇100g,紫草100g,白鮮皮100g,山藥100g,乾薑100g,龍膽100g,蒺藜1300g。中藥介紹 標準號:WS3-B-2868...
疳瘡,病名。《濟陰綱目》卷七:“因月後便行房,致成湛濁(指月經斷續不止),伏流陰道,疳瘡遂生,瘙癢無時。生用胡椒、蔥白作湯,一日兩三度淋洗,卻後服藥:黃芪、菟絲子、沙苑蒺藜、黑牽牛、赤石脂、龍骨,上為末,煉蜜丸...
“善補陰者,必於陽中求陰,陰得陽升而泉源不竭”,故方中杜仲、沙菀蒺藜、鎖陽、菟絲子溫補腎陽,以求陰陽互濟之妙。再加人參、黃芪、茯苓健脾補氣,養後天以資先天;當歸、牛膝補陰血,益肝腎,活血通絡。本方可用於年高真陰不足...
治腳氣腫痛。犀角、(無則黃連代)天麻、黃芪、片芩、羌活、防風、炒蒺藜、炒枳殼、白蘚皮各1錢,檳榔錢半,甘草、木香各5分,姜、蔥引。防己飲 治腳氣腫痛寒熱 。防己、木通、檳榔、生地、炒芩、川芎、焦白朮、制蒼朮、甘草稍、...
補益乾地黃湯,中醫方劑名。出自《聖濟總錄》卷九十一。主治虛勞,水髒虛損,腳膝無力,口乾舌燥。組成 熟乾地黃(焙)、黃芪(銼)各半兩,地骨皮一分,枳殼(去瓤,麩炒)半兩,蒺藜子(炒去角)、磁石(煅,醋淬七遍)各三分,五味子...
組成人參、三七、白朮、當歸、生黃芪、生地黃。功用 補脾益氣,養陰調肝。主治 婦人絕經後子宮出血。出處 《辯證錄》附方2 內補丸 組成 鹿茸、菟絲子、潼蒺藜、黃芪、白蒺藜、紫菀、肉桂、桑螵蛸、肉蓯蓉、制附子。功用 溫腎助陽,...
常用藥:當歸、生地、白芍、川芎、何首烏、荊芥、防風、白蒺藜、黃芪、生甘草、白鮮皮、蟬蛻、薄荷、獨活、柴胡、珍珠母、夜交藤、酸棗仁。其他療法 外治法 (一)急性濕瘡 初起僅有皮膚潮紅而無流滋者,以清熱安撫、避免刺激為原則,...
製作原料主要有肉蓯蓉、赤石脂、續斷、牡蠣粉(炒)、獨活(去蘆頭)、黃芩(去心)、甘草、附子(炮裂去皮臍)、桂皮、細辛(去苗葉)、蜀椒(炒出汗)、桃仁(炒典)、子公雞、澤瀉、黃芪、料酒、五味子、精鹽、蒺藜(炒)、味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