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汽朋克簡介
彼得·尼克斯(Peter Nicholls)在《科幻百科全書》(The Encyclopedia of Science Fiction)中寫到,"一個
狄更斯式的倫敦本身即是重要角色。"經由由
威廉·吉布森(William Gibson)和布魯斯·斯特林(Bruce Sterling)合作的《差分機》(The Difference Engine),它進入了賽博朋克(Cyberpunk)領域。在保羅·德·菲利普(Paul Di Filippo)的《蒸汽朋克三部曲》(The Steampunk Trilogy)中,它又與遠古的超自然元素相結合。自那以後,年輕的英國作家們諸如錢那·米耶維爾(China Miéville)、克里斯·伍迪(Chris Wooding)以及伊恩·麥克勞德(Ian R. Macleod)都寫作了"維多利亞式奇幻",它們在包裝上都有一種統一的設計,因為出版商在實際並未使用"蒸汽朋克"這一名詞之前就已經急匆匆地為這些書作了視覺上的區分:畫家雷斯·艾德華茲(Les Edwards)以愛德華·米勒(Edward Miller)的筆名為這些作品創作插圖,在他的以米勒之名創作的作品中有一種與眾不同的維多利亞式的浪漫。
傑特爾(K.W. Jeter)在1987年的《軌跡》雜誌(Locus Magazine)上寫到, "我認為維多利亞式奇幻將大有所為","只要我們能夠想出一種適合的集合規範……一些建立在與那個時代相適應的技術的基礎上的事物--或許可以把它稱作'蒸汽朋克' (Steampunks)。"蒸汽朋克,這一最初只是作為由"
鮑爾斯/布雷洛克/傑特爾三人組(Powers/Blaylock/Jeter fantasy triumvirate)" 寫作的"異化歷史"(gonzo-historical)文體的口頭別名,逐漸成為公認的概念。
所有以蒸汽朋克為領域創作的小說的基本場景都趨向於科技超出理解,並且從任意角度來講都成為了一種魔法的那個瞬間。繼續探討之下即可發現,維多利亞式的倫敦提供了這種變革發生的歷史機遇。在那時,不僅僅有著科學與技術研究的大發現,更在於那時工業革命的產品第一次成為日用品大量生產,並從此告別孤獨的發明家而進入公眾領域。這告訴我們為何如此多的蒸汽朋克小說的角色都是"孤獨發明家"原型:布雷洛克《侏儒》(Homunculus)與《開爾文爵士的機器》(Lord Kelvin's Machine)中的伊格納西奧·納布多博士(Dr. Ignacio Narbondo);保羅·德·菲利普《維多利亞》(Victoria)中的科茲莫·考博斯維特(Cosmo Cowperthwait);錢那《帕迪諾街車站》(Perdido Street Station)中的伊薩克·丹·德爾·格雷姆勒布林(Isaac Dan der Grimnebulin)。19世紀後期的倫敦英雄處在孤膽精英和大公司生產兩者的風口浪尖,一個最有代表性的轉變事例就是
愛迪生(Thomas Alva Edison)和他的
門羅公園實驗室(Menlo Park laboratories)。這些形象所擁有的不僅僅是一個可笑的名字,因為他們(至少開始)控制著那些能夠使用機器咒語的現代魔法師。 一方面來說,在蒸汽朋克中科技成為魔法;另一方面看來,其中的魔法卻又成為了一種高科技。蒸汽朋克的意義就在於這兩者共存的方式:科技如何成為魔法,魔法怎樣被科學規範。這種張力是蒸汽朋克的核心所在。
電影
在電影方面,已經可以在多部作品中尋找到蒸汽朋克文化的影子,而其中最為廣大年輕朋友喜歡和熟悉的,恐怕還要數著名的《
最終幻想》》(Final Fantasy )系列(1994-2005)。在這一系列遊戲中,蒸汽機械有著極其全面的細緻表現。
《最終幻想》系列電影中,蒸汽機械已經作為其世界觀的重要展現元素。我們看到了這樣一個虛構的世界:2065年,地球上的人類正在被毀滅和混亂包圍著,城市荒蕪了,人口驟減,所剩無幾的一些地球人必須想盡各種辦法才能得以勉強生存……而與此同時,地球還在遭受著外星球武裝力量的入侵和大屠殺。在這一大背景之下,蒸汽機械類場景的廣泛運用便顯現出了這部作品的虛幻性和懷舊感。同時,《最終幻想》系列電影的主題——探討“愛”與“生命”的真正意義——也就在欣賞者的懷舊感中變得越發清晰起來,進而與創作者產生共鳴。
另外,該系列電影中某些建築的風格也同樣包含有蒸汽機械文化的色彩。由於其故事背景是設定在一個未來被毀壞世界的基礎上,因此裡面出現了很多以蒸汽為動力的移動建築。這些建築的風格具有相當的美學標準,引用一些知名電影評論家的描述就是:它們具有“機械美”——外型上的震撼,細節處的精緻細膩,這是它與美國式科幻電影中機械建築的龐大和粗糙最大的不同之處。所以,《最終幻想》系列電影的每一部面市之後,其機械建築美就往往成為人們議論的焦點。 《最終幻想》系列電影中也同樣包含有朋克文化。按照前文對朋克文化的解釋,我們將會很容易的聯想到《最終幻想》系列電影中表現朋克文化的諸多元素。這其中首當其衝的便是它獨特的劇情:在未來的受到侵略的地球上,一群年輕人為了拯救地球與全人類而與侵略者展開鬥爭,並開始了一段發現並證明生命和愛的真義的旅程。在這一過程中,後者是他們的終極目的,也是影片要說明和論證的關鍵問題。然而,試問生命與愛的真義到底是什麼呢?這樣終極的問題恐怕無人能答!但是影片恰恰就是要表達這樣一個頗具爭議的問題,通過影片中一系列人物的激動、歡笑、義氣、勇敢等元素來構成這個讓所有人迷惑的問題的答案。他們用他們獨特的略帶朋克文化的方式發出了對生命和愛的真義的莊嚴拷問,由此,整個影片也就給人一種朋克意味了。
【蒸汽朋克電影的其他代表作品】
《
天空之城》(Laputa:Castle in the Sky),1986年;
《
飆風戰警》(Wild Wild West),1999年(裡面的蜘蛛型機器人- -);
《
時光機器》(The Time Machine),2002年;
《
寶藏星球》(Treasure Planet),2002年;
《
非凡紳士聯盟》(The League of Extraordinary Gentlemen),2003年;
《
最終流放》 (Last Exile),2003年;
《天空上校與
明日世界》(Sky Captain and the World of Tomorrow ),2004年;
《
變異編年史》(The Mutant Chronicles),2008年;
《
哈爾的移動城堡(Howl's Moving Castle)》,2004年;
《
專扁衰仔(Sucker Punch)》,2011年(部分);
《
微光城市(City of Ember )》,2008年;
《
黑店狂想曲》(Delicatessen),199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