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集數:40
- 每集長度:40分鐘
- 編劇:龔應恬
- 中文名:蒲松齡和他的女人們
- 題材:古裝傳奇
- 出品:國龍聯盟投資股份有限公司
- 影片產地:中國大陸
- 上映時間:2012年
相關資料,古裝劇,蒲松齡生平,作者簡介,
相關資料
古裝劇
規模化、集約化、產業化是國龍聯盟投資股份有限公司的創新之處,國龍聯盟高級合伙人、電視劇事業部運營總裁、首都廣播電視節目製作業協會秘書長王鵬舉表示,本屆秋季推廣會正值該公司成立一周年,之所以能在短期內推出如此產量眾多、題材新穎、類型多樣化的劇集得以該公司首倡的“公共工作室”模式。目前,這家由最具創新意識的新浙商群體發起、創立的電視劇投資機構已經有效整合國內電視劇創作資源,集結了國內優秀製作人、編劇、導演60多人,從而形成強大的原創實力。
蒲松齡生平
蒲松齡生活在明末清初,出身小商人家庭,蒲氏為淄川世家,熱衷功名。父親蒲盤,此時家道已漸中落,曾娶妻孫氏、董氏、李氏,松齡為董氏子。年少時,張獻忠、李自成叛變、明朝滅亡、清軍入關,正處改朝易鼎之間,烽火動盪。19歲時參加縣府的考試,縣、府、道試均奪得第一名,取中秀才。然而他在之後科舉場中極不得志,滿腹實學,鄉試屢不中舉,只有在46歲時被補為廩膳生,到了71歲時,才被補為貢生而已[2]。平日除微薄田產外,僅能以教書、幕僚維生。
康熙九年(1671年),蒲松齡在江蘇省寶應縣為同鄉進士孫蕙做幕僚,後隨往高郵,一年後回家鄉,在一個姓畢的人家做私塾老師,於畢家石隱園綽然堂教學近40年,直到71歲歸家。康熙五十四年病逝,一生頗不得意。
從20歲起,蒲松齡開始收集素材,鄒濤的《三借廬筆談》記載,蒲松齡作此書時,常設茶煙於道旁,“見行者過,必強與語,搜奇說異,隨人所知”,“偶聞一事,歸而粉飾之”。有說只要說出一些神鬼傳說供蒲松齡者就可領取一碗小米綠豆粥,魯迅以為未必可信。蒲松齡40歲時完成志怪小說《聊齋志異》,該書共有十二卷,四百九十餘篇。每成篇章,便請同鄉好友王士禎指正。蒲松齡在世時,並未刊刻,僅在同儕間傳鈔,並幾度改易原稿,直至死前仍有增添。
王士禎十分推重蒲松齡,以為奇才,聘為《聊齋志異》題詩:“姑妄言之姑聽之,豆棚瓜架雨如絲。料應厭作人間語,愛聽秋墳鬼唱詩。”士禎對《聊齋志異》甚為喜愛,給予極高評價,並為其作評點,甚至想以五百兩黃金欲購《聊齋志異》之手稿而不可得。蒲松齡還為此立下家規:“餘生平惡筆一切遺稿不許閱諸他人”,手稿由長子世代傳存,八世孫蒲英灝遺失下半部[3],今存上半部,收藏於遼寧圖書館,是中國古典小說唯一存世的手稿。除此之外,蒲松齡還創作了詩、詞、散文、俚曲等,還有一篇長篇白話小說《醒世姻緣傳》(《醒世姻緣傳》作者西周生,一般以為即《聊齋志異》作者蒲松齡,但不少學者對此說持異議)。後來有專門研究蒲松齡及其作品的學問,名為蒲學。
蒲松齡的座右銘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