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塘鎮寒山誕民間傳統文化節,是玉林最具本土特色的民間文化節之一。每年農曆二月初十,舉行遊行活動,該文化節三年一大慶,每逢大遊行時,以東寧、南鎮、西安、北興四街組織了盛大的巡遊隊伍,幾乎家家出動,戶戶參與,鎮上張燈結彩,彩門林立,彩旗紛揚,一派喜慶氛圍。鎮上人頭攢動,熱鬧非凡。當地民眾的參與度和熱情度都非常高,並以主人公的姿態歡迎各地親朋好友來參加活動,文化節更加隆重熱鬧。同時吸引了本地和周邊及南寧等地的上百名攝友和數千名居民和遊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蒲塘寒山誕
蒲塘鎮是一個具有千多年歷史的文化體育古鎮,文化積澱豐厚,除了著名的飄色藝術外,還有眾多的籃球隊、玉林山歌隊、農村文藝隊、八音隊、醒獅團、武術團活躍在各村街,極富深厚的文化積澱,民間民俗文化極為豐富。近年來蒲塘鎮先後榮獲興業縣雙文明建設先進鄉鎮特等獎、玉林市文明鄉鎮、自治區科技示範鎮、全區和全國“婚育新風進萬家”活動先進鄉鎮和全國民眾體育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寒山誕彰顯了蒲塘文化名鎮的魅力,也展現了富裕起來的蒲塘人民團結向上、文明和諧的精神風貌。蒲塘鎮政府多年來有意把寒山誕民間傳統文化節打造為一個本地文化品牌,對文化節的活動加以引導,增強了文化內容,豐富了人民民眾的公共文化生活。
寒山誕是玉林的一個傳統節日。說寒山誕,一定要提“寒山三聖”。相傳,寒山三聖祖居湖南長沙府,是同胞三兄弟,據《中華張氏大典》記載,系漢朝開國功臣張良後裔。大哥張桂卿,生於北宋慶曆八年戊子歲(1048年)農曆九月十五。二哥張桂亭,生於北宋皇佑三年辛卯歲(1051年)農曆二月十二,三弟張桂成,生於北宋至和元年甲午歲(1054年)農曆四月十五。兄弟三人知書識禮、勤勞孝順,是遠近聞名的孝子。不幸的父母壯年離世。孝順的張氏兄弟走上覓尋風水寶地安葬雙親的涉徒。一天,張氏兄弟攀登寒山頂峰,發現這裡五鳳穿雲之勢,決定於此安葬雙親。葬畢,風雨交加,飛沙走石,兄弟三人瞬間羽化登天,列為仙界。後來,本地人感念張氏兄弟的孝道,於此建廟供奉香火。因為張氏兄弟三人一路走來為不少民眾找出了清澈的水源,所以張氏兄弟漸演變為司雨之神。每到張氏三兄弟的誕辰,民眾便到寒山之巔祭拜,這就是“寒山誕”,而“寒山應雨任君求”的司雨之神,成為了玉林庇佑一方的保護神。因被稱為“三聖”的張氏兄弟誕辰不同,所以共三個“寒山誕”,其中農曆二月十二的誕期最為熱鬧。
據傳,寒山之巔的寒山廟是三聖羽化成仙之所,明代以前即設有神壇。寒山顯靈,靈在應雨。當地黎民每遇天旱,在此設壇祈雨,竟興雲致雨。據記載,清乾隆年間,五台山縣知縣舉人陳聖敬倡首募捐重修其壇,飛來石為廟,已有幾百年。歲甲戌年(1694年)合州官紳商民復舉重修之役。故寒山山頂的石廟,至少存在了300多年,是玉林古八景之一“寒山應雨”的古蹟所在。而寒山大廟,據購置廟產的斷碣殘碑推測,建廟之初應該是清朝道光年間,也是玉林市內占地最廣,建造面積最大的清代建築。據文獻記載,大凡到任鬱林州官均到寒山祭祀,祈求風調雨順,惠及黎民。有一跛腳州官,不勝登峰奉祭之苦,於寒山村設壇祭拜。後人於此建廟,稱寒山大廟。每逢求雨,無不靈驗。嗣後,又一州官,年事已高,疾病纏身,欲而不能往祭,倡建寒山廟於城區南熏門內(即玉州區總工會內)。各地紛紛效尤,遂成風氣,影響極為深遠。
蒲塘鎮寒山誕最具特色。蒲塘鎮“寒山誕”於農曆二月初十(一年一小游,三年一大游),蒲塘鎮以遊行的方式慶祝這個節日。大游年,人數多達十萬之眾,熱鬧非凡,除了傳統的舞龍舞獅外,包括蒲塘飄色,這是桂東南傳統民間藝術花叢的一枝奇葩,具有很高的欣賞價值和濃郁的地域色彩,以及近年出現了反映人民新生活的遊行內容,比如體現五穀豐登、體現發家致富、戲劇人物、甚至北京奧運會、體現航天科技發展的全新元素,構成了玉林北片鄉鎮民眾寒山誕活動的一大景觀。唱採茶、唱山歌、唱春牛、舞犀頭、扭秧歌、撐旱船……鄉親們不約而同,遠近匯集,共歡誕慶,祈求幸福。
中午12時,各地蜂擁而至的市民早早就把巡遊隊伍要經過街道圍得水泄不通,並紛紛拿出手機拍照留念,準備把盛況在朋友圈發布。來自各地的大批攝友,肩背手拿“長槍短炮”,等待著把遊行盛況盡收鏡底。
數千人組成的盛大遊行隊伍,浩浩蕩蕩從蒲塘鎮東寧街出發,沿著東西南北街巡遊。隊伍中有群獅、游龍、花車、八音、鑼鼓、秧歌、錢尺、腰鼓等,還有各種喬裝打扮的神話人物。蒲塘鎮特有的傳統民間藝術——“飄色”,以及“金榜題名”、“西遊記”、“猴年行好運”等節目更是巡遊隊伍的亮點。獨具蒲塘民間藝術魅力的“飄色”,以其精巧奇特的造型、艷麗喜慶的色彩和“飄色”小演員凌空懸立的表演,令人嘆為觀止。傳統文化節除了蒲塘鎮本地社區的龍獅隊參加之外,還吸引了玉州區州佩長勝居舞獅團等外地龍獅團隊加入,令舞龍舞獅場面更加精彩。在街道巡遊過程中,雙方龍獅隊相遇,都少不了一番舞龍舞獅技藝比拼,場面非常精彩,令街道兩旁的觀眾大飽眼福。
蒲塘“寒山誕”的由來已久。蒲塘寒山廟始建於明朝萬曆年間,供人祭祀,一直香火鼎盛。至清朝同治九年,蒲塘發生瘟疫,人畜性命堪虞。在醫學尚未發達的當時,人們束手無策,唯祈望於神靈。當時聽說鬱林州“寒山廟”的寒山三聖很靈驗,能驅鬼祛災,便到鬱林州“請神”。據說農曆二月初九夜請來蒲塘,患瘟病之人漸即回魂。二月初十的一大早,於農曆二月初十選擇蒲塘最高點社頭坡為始發點,鳴炮數響,抬寒山三聖神像於蒲塘圩巡遊。九村六垌山民聞訊而來,迎灑神水。說來也怪,經這么一請來寒山三聖,患瘟病之人很快康復,且瘟病不再蔓延。自此,人們對寒山三聖消災除難,賜福佑人深信不疑,於是定每年農曆二月初十為蒲塘寒山誕。這也是蒲塘鎮寒山誕期比城北寒山村活動提前兩天的主要原因。自此,不管朝代變遷,蒲塘寒山誕這一天都舉行巡遊活動,在東西南北4個進出蒲塘圩的大門及圩上大小街道,張燈結彩,舞龍舞獅,唱歌跳舞,這是廟會必不可少的文化元素,有九子登科、天姬送子、財神賜福的訴求;也有寒山三聖、西湖借傘、唐僧西遊的傳說。蒲塘極具傳統民間藝術“飄色”精巧艷麗,飄色小演員凌空懸立,讓人嘆服。巡遊以東西南北4個街門為方位,穿街過巷,最後回到寒山廟前,巡遊結束。晚上排演精彩的山歌晚會和進行體育比賽活動。蒲塘鎮民俗文化內涵豐富,同樣文體活動、全民健身也很有特色。
說到:“九月蒲塘有戲睇”,歷史之久,規模之大,為人樂道。究其起因,乃是與二月初十同出一轍。清同治九年,百姓終於康復安寧,恢復生產。為報答恩德,便在農曆九月一整個月,舉行了演戲迎神活動。到了農曆九月,各理事請演,各街道也競相跟上,既有聯戶請演,也有單戶請演,沸沸騰騰,熱鬧非凡,道理就是不讓一家子或少家子獨占神恩,而是大家普慶。
詞條由蒲塘南門口人編輯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