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中藥)

蒲公英(中藥)

蒲公英,中藥名。別名黃花地丁、婆婆丁、華花郎等。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頭狀花序,種子上有白色冠毛結成的絨球,花開後隨風飄到新的地方孕育新生命。其為菊科植物蒲公英、鹼地蒲公英或同屬數種植物的乾燥全草。苦、甘,寒。主要用於疔瘡腫毒,乳癰,瘰癧,目赤,咽痛,肺癰,腸癰,濕熱黃疸,熱淋澀痛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蒲公英
  • 別稱:華花郎、蒲公草、食用蒲公英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桔梗目
  • :菊科
  • :蒲公英屬
  • :蒲公英
  • 分布區域:東北、華北、華東、華中、西南等地
  • 採收季節:春至秋季花初開時
  • 用量:10~15g
  • 毒性:無毒
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用法用量,使用注意,炮製方法,生理特性,產地,相關論述,

入藥部位

菊科植物蒲公英、鹼地蒲公英或同屬數種植物的乾燥全草。

性味

苦、甘,寒。

歸經

歸肝、胃經。

功效

清熱解毒,消腫散結,利尿通淋。

主治

疔瘡腫毒,乳癰,瘰癧,目赤,咽痛,肺癰,腸癰,濕熱黃疸,熱淋澀痛。

用法用量

10~15g。

使用注意

陽虛外寒、脾胃虛弱者忌用。

炮製方法

除去雜質,洗淨,切段,乾燥。本品為不規則的段。根表面棕褐色,抽皺;根頭部有棕褐色或黃白色的茸毛,有的已脫落。葉多皺縮破碎,綠褐色或暗灰綠色,完整者展平後呈倒披針形,先端尖或鈍,邊緣淺裂或羽狀分裂,基部漸狹,下延呈柄狀。頭狀花序,總苞片多層,花冠黃褐色或淡黃白色。有時可見具白色冠毛的長橢圓形瘦果。氣微,味微苦。

生理特性

1蒲公英,多年生草本,高10~625px。全株含白色乳汁,被白色疏軟毛。根深長,單一分枝,直徑通常3~5mm,外皮黃棕色。葉根生,排列成蓮座狀;具葉柄,柄基部兩側擴大呈鞘狀;葉片線狀披針形,倒披針形或倒卵形,長6~375px,寬2~87.5px,先端尖或鈍,基部狹窄,下延,邊緣淺裂或作不規則羽狀分裂,裂片齒牙狀或三角狀,全緣或具疏齒,裂片間有細小鋸齒,綠色或有時在邊緣事淡紫以斑跡,被白色蛛絲狀毛。花狀花序單一,頂生,全為舌狀花,兩性;總苞片多層,外面數層較短,卵狀披針形,內面一層線狀披針形,邊緣膜質,緣具蛛絲狀毛,內、外苞生先端均有小角狀突起;花托平坦;花冠黃色,先端平截,常裂;雄蕊5,花葯合生成筒狀包於花柱外,花絲分離;子房下位,花柱細長,柱頭2裂,有短毛。瘦果倒披針形,長4~5mm,寬1.5mm,具縱棱,並有橫紋相連,果上全部有刺狀突起,果頂具長8~10mm,具縱棱,並有橫紋相連,果上全部有刺狀突起,果頂具長8~10mm的喙;冠毛白色,長約7mm。花期4~5月,果期6~7月。生於山坡草地、路旁、路旁、河岸、沙地及田間。
2鹼地蒲公英 其主要特徵在於:小葉為規則的羽狀分裂。總苞片先端無角狀突起;花冠黃色;瘦果披針形,長約4mm,喙長4~5.5mm。生於稍潮濕的鹽鹼地或原野上。
3其他同屬數種植物有東北蒲公英、異苞蒲公英、亞洲蒲公英、紅梗蒲公英。

產地

1蒲公英分布於東北、華北、華東、華中、西南及陝西、甘肅、青海等地。
2鹼地蒲公英分布於東北、華北。
3東北蒲公英分布於東北。
4異苞蒲公英分布於東北。
5亞洲蒲公英分布於東北、西北及內蒙古、河北、四川等地。
6紅梗蒲公英分布於東北及內蒙古、新疆等地。

相關論述

1《本草經疏》:“蒲公英昧甘平,其性無毒。當是入肝入胃,解熱涼血之要藥。乳癰屬肝經,婦人經行後,肝經主事,故主婦人乳癰腫乳毒,並宜生暖之良。”
2《本草新編》:“蒲公英,至賤而有大功,借世人不知用之。陽明之火,每至燎原,用白虎湯以瀉火,未免太傷胃氣。蓋胃中之火盛,由於胃中士衰也,瀉火而土愈衰矣。故用自虎湯以瀉胃火,乃一時之極宜,而不可恃之為經久也。蒲公英亦瀉胃火之藥,但其氣甚平,既能瀉火,又不損土,可以長服久服而無礙。凡系陽明之火起者,俱可大劑服之,火退而胃氣自生。但其瀉火之力甚微,必須多用,一兩,少亦五、六錢,始可散邪輔正耳。或問,蒲公英瀉火,止瀉陽明之火,不識各經之火,亦可盡消之乎?曰,火之最烈者,無過陽明之焰,陽明之火降,而各經余火無不盡消。蒲公英雖非各經之藥,而各經之火,見蒲公英而盡伏,即謂蒲公英能消各經之火,亦無不可也。或問,蒲公英與金銀花,同是消癰化瘍之物,二物畢竟孰勝?夫蒲公英止入陽明、太陰二經,而金銀花則無經不入,蒲公英不可與金銀花同於功用也。然金銀花得蒲公英而其功更大。”
3《醫林纂要》:“蒲公英點能化熱毒,解食毒,消腫核,療疔毒乳癰,皆瀉火安上之功。通乳汁,以形用也。固齒牙,去陽陰熱也。人言一莖兩花,高尺許,根下大如拳,旁有人形拱抱,搗汁酒和,治噎隔神效。吾所見皆一莖一花,亦鮮高及尺者,然以治噎膈。”
4《綱目拾遺》:“療一切毒蟲蛇傷。”
5《本草求真》:“蒲公英,入陽明胃、厥陰肝,涼血解熱,故乳癰、乳岩為首重焉。緣乳頭屬肝,乳房屬胃,乳癰、乳岩,多因熱盛血滯,用此直入二經,外敷散腫臻效,內消須同夏枯、貝母、連翹、自英等藥同治。”
6《本草正義》:“蒲公英,其性清涼,治一切療瘡、癰瘍、紅腫熱毒諸證,可服可敷,頗有應驗,而治乳癰乳療,紅腫堅塊,尤為捷效。鮮者搗汁溫服,乾者煎服,一味亦可治之,而煎藥方中必不可缺此。”
7《唐本草》:“主婦人乳癰腫。”
8《本草圖經》中:“敷瘡,又治惡刺及狐尿刺。”
9《本草衍義補遺》:“化熱毒,消惡腫結核,解食毒,散滯白。”
10《滇南本草》:“敷諸瘡腫毒,疥頹癬瘡;祛風,消諸瘡毒,散瘰癘結核;止小便血,治五淋癃閉,利膀胱。”
11《本草綱目》:“烏鬚髮,壯筋骨。”
12《醫林纂要》:“補脾和胃,瀉火,通乳汁,治噎膈。”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