蒯德模

蒯德模

蒯德模,字子范,晚號蔗園老人,安徽合肥人。世系出於湖北襄陽。明中葉一世祖應先等六兄弟由江西始遷合肥,遂入籍。生於嘉慶丙子九月三日(公元1816年10月23日),卒於光緒丁丑九月二十一日(公元1877年10月27日)。官至誥授中議大夫、三品銜補用道、夔州府知府、監督夔渝兩關稅務隨帶加二級。贈資政大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蒯德模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安徽合肥
  • 出生日期:1816年10月23日
  • 逝世日期:1877年10月27日
  • 性別:男
  • :子范,號蔗園老人
人物生平,獲得成就,家庭成員,資料來源,

人物生平

蒯德模,字子范,晚號蔗園老人,安徽合肥人。世系出於湖北襄陽。明中葉一世祖應先等六兄弟由江西始遷合肥,遂入籍。
生於嘉慶丙子九月三日(公元1816年10月23日),卒於光緒丁丑九月二十一日(公元1877年10月27日)。官至誥授中議大夫、三品銜補用道、夔州府知府、監督夔渝兩關稅務隨帶加二級。贈資政大夫
幼穎異,十三歲始就傅,後補博士弟子員。與李鴻章及其兄瀚章為少年同學,過從甚密,時相與論詩文。然制舉文法古而不合時流,九進南闈而無果,然力學不倦。
鹹豐末,太平軍興,漸抵合肥,遂以諸生治團練,力保家鄉,隨大軍攻克定遠、廬州,兼理籌餉,並助知府馬新貽理善後,積功先後保訓導、教諭加五品銜。
同治初,李鴻章督師上海,招之往,任以榷務,持大體,商旅樂輸,敘勞晉知縣,留江蘇補用,賞戴藍領。
同治三年,署長洲。時蘇州新復,盜日數發,德模偵之輒獲,時或親自持劍率吏卒以往捕。有匿鎮將營者,親往擒以歸,一營環視而無如之何,遂置之法。或以盜治盜,無不獲者,地方以安。車渡民聚眾抗租,或欲懾以兵。德模曰:“是激之變也。”扁舟往,治首惡,散脅從,事立平。治有天主堂,雍正間鄂爾泰撫蘇,改祠孔子,泰西人伊宗伊以故址請。德模曰:“某官可罷,此祠非若有也。”卒不行。奸人誘買良家女,倚勢豪為庇,德模挈女親屬往出之,豪亦屈服,其不畏強御類此。常周行鄉陌,與田夫走卒相酬答,周知民隱。馭下嚴而恤其私,胥役奉法,不敢為蠹。附郭訟獄故繁,日坐堂皇判決,細察堂下人等辭氣,務得情理之要,間用俳語鉤距發摘,豪猾屏息。然執法平,不為繳刻,時有於法外宥之者。上官遇疑獄,輒移鞫治,多所平反。治長洲四年,判八百餘牘,盡愜民意,燦然成章,外國報紙多刊載之,或以歌謠頌其事焉。兵祲之後,百廢待舉,壇廟、倉庾、書院、善堂、祠宇及先賢祠墓,率先修復;不足,則斥俸助之,萬金不惜。江北大水,災民麕集,德模請於大吏,分各縣留養,三萬餘人無失所。民有為饑寒偷竊者,設化莠室,給衣食,使習藝,藝成遣歸。為滸墅關營籌糧草費,永免地方百姓供給之役。修望亭塘,為橋二十八,以利行旅。余則施醫藥,立義冢,停粟米之徵,蠲廛里之稅,長洲百姓稱其“無利不興,無弊不革” ,且摧強植弱。徵漕,舊有淋尖、踢斛、花邊、樣米、捉豬諸色目,又有截串差追切里征村諸弊,一皆革除,不追呼而賦辦。惟大小戶均一,便於民而不便於紳,御史朱鎮以浮收劾奏,事下按治。總督曾國藩、巡撫郭柏蔭查明覆奏。上諭曰“該員潔己愛民,為地方興利除弊”,“能盡心民事,辦理漕糧、破除情面,訪諸輿論,亦皆稱為好官”。詔以“是非倒置”切責原奏官。由知縣累保至知府、加道銜,換花翎,又以海運出力保補缺後以道員用。
丁日昌任江蘇巡撫,因滯獄太多,遂以德模權蘇州知府為之清理。在任五月余,對讞局屬吏以斷獄多寡定其殿最,己則廢寢忘食,精思誠索,決獄二百多起。巡撫因其勞績,保加隨帶二級,予封典。旋為太倉知州。長洲民留之不得。去之日,百姓沿婁江數十里焚香拜送,復於滸墅關南建蒯公亭,勒碑頌德。
方到太倉,便微服探訪,查獲私鑄、鹽梟等積年巨惡置諸法。婁江一帶瀕海,農田水利關係民生尤重。因考求脈絡,濬鹽鐵塘、玉帶河等處,引水灌田以利民。同時繕城垣、新學宮,建昭忠、節孝二祠,修葺太倉當地前賢烈婦墓多處。創安道書院,購經史,遴選高材生讀書其中。蓋倉廒、籌備積穀、設牛痘局、建普濟堂。苟利於民,靡不興舉。良家子有於兵亂中陷入樂戶者,出資贖而歸之。是時,因辦理漕糧最好,加三品銜,開長洲縣缺。太倉民聞之,赴省請留。未幾,檄守鎮江。太倉民送行如離長洲時,並以其配享於南園台光閣曾國藩、李鴻章生祠。
同治九年,調署鎮江時,天津民擊斃法蘭西領事豐大業,沿江戒嚴,設烽燧,士民聞警遠徙,鎮江成一空城。有勸其緩行者,則毅然曰“臣子避難不忠,上游知我不去不義”遂趣往。至則規度形勢,以城包北固瓦子山,據險宜修葺,甘露港不通則城河塞,應疏浚。然公私皆無錢財,乃以書召富紳,責以大義,眾因其聲名,不數日輸金累萬,居民之聞警遠徙者漸歸,人心始定。諸項興作未完工即調署江寧知府。
江陵兵燹後,民戶散亡,市井荒穢,急思培養元氣,勞來而安集之,條陳數十上,因入朝覲見未及施行。廷對時,同治帝詳詢其於各地為官情況,六日後下旨補授四川夔州知府。
夔州府城濱江,沙土浮鬆,屢圮於水,修築輒不就。德模自出方略,議建木城,捐萬金以倡其役,築保坎十三道,甃以方丈大石,層累而上。不二年遂成。奉節有臭鹽磧,盛漲則沒水,水落,貧民相聚煎鹽。嗣為雲陽灶戶所持,舊時請封禁,然冬令私煎如故,煎戶數千人,聚眾抗捕,官無可如何。德模以貨棄於地可惜,遂請弛禁,官買其鹽,運銷宜昌,以不奪奉節貧民之業,不侵雲陽銷引之岸,遂著為令。刊印《蠶桑實濟》,分發各保甲,勸民種桑,派員督促檢查,不到兩年,僅奉節一縣就植桑二十二萬餘株,他邑稱是。
建文峰書院,課經學詞章,優給膏火,己則判事之暇日進諸生與之討論。其他所行善政與在江蘇時無差。在夔四年,丁丑九月二十一日病逝於任所。夔人停市易、門前懸素以誌哀。殯於純陽觀五月余,紳民來吊者不絕,至相堵於門。
蒯德模事親孝,父廷理患風疾,扶掖不離左右。事兄弟行極友愛,以己之所得祖產予諸弟。於子侄輩則督之嚴而待之厚,以四弟遺孤留養身邊,待之甚於己子。仁愛之心厚篤,同僚有雲南、四川人客死蘇州者,為之斂並歸其櫬。善決獄,多中夜對卷深思,探明事理,絕少用刑,凡可從寬者極力宥之。諳於政事,勤恤民隱,富於閱歷,勇於任事,天性沉毅,明達幹練,臨危不亂,剛正不阿。所行因時因事制宜,故所至建樹卓然,戶頌途謳,績譽遠播。

獲得成就

一生勤學,治學深於《易》,為文鉤沉縋幽,不規規於風尚,承家學,諳於醫。好吟詠,所作詩為本身行跡見聞政事,風格近乎白香山、陸放翁。多有為民吁呼者,如《比租行》、《厘卡行》、《征漕行》、《讞局行》等則得杜少陵《三吏》、《三別》之風旨。
所著已刊行者有《帶耕堂遺詩》五卷,《吳中判牘》(以上兩種收錄在《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帶耕堂四書文》、《蠶桑實濟》、《驗方雜錄》。
蒯德模為晚清著名循吏,入祀長洲、太倉、夔州名宦祠,《清史稿》列傳二百六十六循吏四有傳。

家庭成員

夫人李氏,甚賢淑,德模守鎮江時卒於蘇州。繼配魏氏。共有四子兩女,光典其最著者。

資料來源

1、《清史稿》本傳
2、前國史館本傳
3、蒯光典《先考子范府君事略》
4、李鴻章《蒯公神道碑》
5、馮煦《蒯公墓志銘》
6、長洲縣、太倉州、夔州府士紳請祀名宦祠事實公結及督撫奏摺
7、《帶耕堂遺詩》
8、《吳中判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