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養學堂

蒙養學堂

蒙養學堂,是山東省青島市內第一所國人國小,始建於1902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蒙養學堂
  • 建立時間:1902年
現狀,歷史沿革,

現狀

蒙養學堂,位於台東區台東六路。約建於1902年,1905年2月定名為蒙養學堂。
教學樓為一層建築,建築面積720平方米,呈“E”型。建築立面三段式布局,中門居中,拱形正門由花崗岩砌築,裝飾山花並排著9個鋼盔式浮雕圖案。門兩側嵌有雕花鋼製壁燈,建築的兩端山花突起,與中部呼應統一。樓內共有教室9間,辦公室3間,“一”字長廊,並有木製欄板、柱子及飛檐,留有中西合壁的折衷主義手法。
青島解放後,為台東六路國小

歷史沿革

位於市北區的台東六路國小,其前身即為“台東鎮蒙養學堂”,是青島市內第一所國人國小,始建於清朝光緒28年(1902年)。
作為中國最早出現的新式學校之一,蒙養學堂開啟了青島市近代教育的先河。
隨著時光長河漫溯百年,建校之初究竟是何般光景?歷經不同時期課程發生了哪些更易?出現過哪些影響深遠的師生?這些問題引人關注。
1902年,是實行新學制的第一年。
這一年,德國當局在青島創辦了兩所國人國小,其中一所就在台東鎮,名為“蒙養學堂”。
同期,由於歐洲人和華人生活的區域不同,當局為華人子弟教育而開辦的學校,包括禮賢書院、崇德中學和台東鎮蒙養學堂等,幾乎全部集中在如今的市北區區域內。
為何要命名學堂為“蒙養”?
這二字見於《易經·蒙》:“蒙以養正,聖功也”,後世遂將“蒙養”二字用於教育蒙童或啟蒙教育之意。
1903年,清廷頒布的《奏定學堂章程》中,規定設立“蒙養院”,以進行幼兒教育。
建校之初,台東鎮蒙養學堂的教學樓有一層建築,建築面積為720平方米,立面成“E”型三段式布局。可見由花崗岩砌築的拱形正門,裝飾著山花並排成9個鋼盔式的浮雕圖案,門兩側還嵌有雕花鋼製壁燈。共9間教室、3間辦公室。
第一學年僅有學生17人,翌年,增至33人,有中國和德國教師4人。
與清朝私塾只教授四書不教數學的單一課程設定不同,蒙養學堂開設了修身、國文、德文、經書、算學、地理、歷史、格致(物理、化學、生物等)多樣化的課程,學制為5年,每星期30至32課時。
1922年底,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的鄧恩銘來到台東鎮國小堂教學,發展了青島的黨組織。
次年,台東鎮國小堂學生王平一、賀啟元、王官賞、陳宴德、鐘玉千、閻成德成為社會主義青年團團員,是早期青島黨組織的主力。
鄧恩銘於1922年在青島創建黨組織,隨後建立了青島第一個黨支部,並以台東鎮國小教員的身份作為掩護,從事黨的組建工作,組織領導了青島膠濟鐵路工人大罷工以及青島紗廠工人大罷工,成為“五卅運動”的先導。
被捕入獄後,鄧恩銘堅貞不屈,英勇犧牲。但他的英雄事跡,深深地影響著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少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