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璧禮於1832年6月21日出生於薩里郡克拉彭的貝德福德路,他是其父丹尼爾·貝爾·漢璧禮(Daniel Bell Hanbury 1794-1882)的第四個孩子暨第三個兒子。其母為瑞秋·漢璧禮(Rachel Hanbury c.1802-1876)。漢璧禮的長兄,丹尼爾·漢璧禮(Daniel Hanbury 1825-1875)是一位植物學家暨生藥學家。漢氏家族從屬貴格會(Quakers),並且始自17世紀即為基督教公誼會(Society of Friends,即貴格會的正式名稱)的成員。漢璧禮早年在克羅伊登(Croydon)和埃平(Epping)的貴格學校就讀,且終身為貴格會會員。
1868年12月,漢璧禮在歐洲期間,僱請植物學家暨園林設計師路德維希·溫特在義大利的拉莫托拉(La Motola)設計漢璧禮莊園(英語:Villa Hanbury,義大利語:Giardini Botanici Hanbury),該花園於1882年接待了維多利亞女王的造訪。曾拜訪該園的名人亦囊括康諾特公爵皇太子亞瑟(Prince Arthur,Duke of Connaught 1850-1942)、阿爾巴尼公爵皇子利奧波德(Prince Leopold, Duke of Albany 1853-1884)、薩克森國王阿爾伯特、拿波里王子、清朝駐歐公使郭嵩燾等。
1871年,漢璧禮離滬到義大利其莊園內定居。
1882年,漢氏提出以只收歐亞混血兒及以其名字命名為條件,將所辦學校贈給工部局,工部局以還不具備接收條件為由予以回絕,但開始對該學校實行年度資助。1889年,將歐亞混血兒學校與新成立的“幼兒之家”的幼稚園合併,成立“漢璧禮蒙養學堂”,並把學校移交工部局管理。1890年,公共租界工部局接收該學堂,改為“公立暨漢璧禮西童公學”,成為工部局第一所局立公學。1891年,又在蓬路(即文監師路,今塘沽路117號)15號為該校修建新校舍。而該校學生也從歐亞混血兒擴大至多個國籍的貧困兒童。1892年,漢璧禮向工部局捐款5萬元用於文化事業,工部局遂於次年在有共濟會背景的上海公學基礎上成立上海西童公學(Shanghai Public School ),該校原校舍在蓬路和乍浦路口,並於1914年分成男女校。其中,西童公學男校(Shanghai Public School for Boys)原址設在蓬路23號,後遷至北四川路200號(今上海市復興初級中學內)。1893年,漢氏曾回上海,捐助5000兩給慈善機關,另捐獻100株適合種植在公共街道的梧桐樹。工部局以其名字命名了租界內一條馬路為漢璧禮路(即今漢陽路)。1894年,獲上海開埠五十周年紀念章。1895年,漢璧禮捐贈4000兩給校舍基金以建造蓬路和乍浦路口西童公學新校舍。 1907年3月9日,漢璧禮在義大利利古里亞大區因佩里亞省的拉莫托拉(La Mortola)的自家莊園逝世,享年75歲。
1930年,工部局為紀念他,把北四川路的西童公學男校(Shanghai Public School for Boys)和“漢璧禮男童公學”合併,更名為”公立暨漢璧禮西童男學”(Public & Hanbury School for Boys)該校抗戰期間遷至滬西地豐路10號與西區西童公學合併,日後成為了“公立暨漢璧禮僑童男校”(今市西中學)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