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公司名稱:蒙牛誹謗門
- 內容:1978年牛根生參加工作
- 集團:蒙牛
- 創立蒙牛集團:1999年
企業介紹,事件回顧,報警,牽連,互斗,惡果,誹謗門事件,回顧,致歉,相關評論,十年暗戰,
企業介紹
公開資料顯示,1978年牛根生參加工作。在伊利集團從一名洗瓶工乾起,擔任過車間主任、廠長等職,在伊利做到了生產經營副總裁的位置。1998年,牛根生從伊利辭職。談至辭職的原因,牛根生2001年接受一家媒體採訪時說,主要是緣於高層的權力鬥爭。”當國企老總感覺到你威脅到他的地位,或者被人挑唆到覺得你威脅到他的地位時,他會請你走人的。
此後,牛根生於1999年創立蒙牛集團。作為乳業的後起之秀,”蒙牛“以出色的行銷手段實現了快速增長。對於蒙牛的成立,社會上有人稱,牛根生的離開使伊利不少元老級管理人員均跟隨而去,原先的伊利一分而二,成為現在的蒙牛和伊利兩個乳業巨頭。
事件回顧
報警
蒙牛斥訊息不實稱已報警
蒙牛昨天下午緊急發布書面聲明喊冤:“蒙牛集團從未策劃、組織、實施任何與‘聖元奶粉性早熟事件’有關的活動。”並表示已就此事向公安機關報案,追究製造這一虛假信息的個人、組織的法律責任。
據微博訊息,目前蒙牛總裁助理楊再飛、蒙牛兒童奶項目負責人安勇等及北京博斯智奇公關公司、北京戴斯普瑞網路行銷公司數人涉案。安勇被正式批捕;北京博斯智奇公關顧問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趙士勇(曾任蒙牛集團首席顧問)、副總經理兼項目部負責人肖雪梅等7人接受審訊,網路部負責人趙寧、馬野、郝歷平等3人被拘留。
記者昨天就上述涉案人員情況向蒙牛集團和北京博思智奇公關顧問有限公司求證。安勇被捕的說法未獲得蒙牛人員的正面回應,聲明則特彆強調“所有高管均在正常工作”;楊再飛的手機一直處於關機狀態,其同事告訴記者楊已於2010年10月1日起休假至今,僅在MSN上偶爾聯繫;趙士勇等人昨天都在公司正常上班,博思智奇員工的說法是:“網上的傳聞莫名其妙,明明沒事呀,公司目前人員齊備、業務正常。”
聲明還稱:“蒙牛集團近年來曾不止一次遭遇類似的誹謗、中傷,對此,我們始終保持高度克制,但我們仍將保留將之前的誹謗、中傷事件真相公諸於眾的權利。”
牽連
伊利表示受到惡毒攻擊
有趣的是,蒙牛在微博被人爆料當晚,另一種截然不同的為蒙牛叫屈的帖子又迅速在網路傳開。該帖稱:“‘網路傳聞聖元是蒙牛策劃’事件,是伊利部署。伊利向員工傳送電子郵件,全文如網路傳播的一樣。該郵件已經被伊利人員傳給蒙牛,蒙牛已向公安機關報案,國資委已經介入。”
蒙牛相關人員向記者透露,這次報案的對象是誣陷蒙牛的訊息源頭即微博博主,而非其他間接訊息源。他強調:“我們其實還同情聖元,本來事情都過去了,現在又給翻出來,誣陷蒙牛的帖子明顯也不肯放過聖元。”
伊利方面則表示,伊利7月份已向警方報案,根據警方查明的證據,蒙牛為了達到打擊伊利兒童奶產品和嬰幼兒奶粉產品,使蒙牛相關產品能夠贏得更多市場份額的目的,而做了對伊利進行惡意攻擊的系列策劃。
著名乳業專家王丁棉直言不諱地將乳業巨頭互指誣陷的口水戰定義為“狗咬狗”,並且指出這一不正常現象“不是今天才有”。
互斗
爆料炒作對手負面訊息
據了解,爆料炒作對手的負面訊息的手段,在國內乳業早就有人使用,幾年前就有過北京某公關公司涉案被調查的先例。
在聖元深陷激素風波時,亦曾疑有來自貝因美方面的神秘群發郵件火上澆油。一封題為“揭露貝因美在商業競爭中的卑劣手段”的郵件又來到全國乳業線記者的信箱,斥責“貝因美為了提高自己的品牌知名度,占據市場份額,不止一次採用群發簡訊、列印同行負面材料並在賣場派發給消費者等等惡劣行為來達到自己的目的。近幾年對多家企業進行暗地的攻擊。”而不久前雅士利“回溶粉換包再銷售”的假新聞,同樣懷疑是有人策劃炒作。
前年,記者接到神秘知情人簡訊爆料稱,蒙牛因產品質量投訴在石家莊被下架,電話回撥機主一直拒接甚至關機,後發現應為“一次性”號碼。
隨著企業背後使壞的惡鬥升級,難覓出處的秘密郵件、簡訊、電話爆料逐漸變得稀鬆平常,上網發帖是一種立竿見影的新形式。
惡果
打拚出的江山拱手讓人
王丁棉分析:“這些年中國乳業禍事不斷,與企業‘背後給一刀’互扯後腿難脫干係。片面追求業績快速增長的經營思想,導致企業一邊在上游拼搶奶源,帶來哄抬收購價、放鬆質量要求等問題,一邊又在下游搶奪市場份額,不惜使用不正當手段惡意傷害競爭者。‘雙搶’行為反映出企業很浮躁。”他舉例說,蒙牛早在2007年就制定了2010年要做到300多億的目標,競爭品牌為了不落人後,拼急了也就有可能使出非常手段。
面對企業惡鬥,王丁棉痛心地表示,本來消費者信心還比較脆弱,產品質量方面還有許多工作要做,品牌間卻互相抹黑,讓人覺得整箇中國乳業都失去了誠信,最後誰都要倒霉。“窩裡鬥的另一個結果,就是把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拱手讓人,被外資品牌坐收漁利。”王丁棉說。
誹謗門事件
回顧
隨著事件的迅速升溫,北京博思智奇公關顧問有限公司成為焦點,昨天下午,有記者來到朝陽雙井橋某寫字樓,該公司公司大門緊閉。前台工作人員稱,沒有預約不能進入公司。得知是前來採訪蒙牛和伊利的“誹謗門”一事,工作人員稱目前公司運轉非常正常。問及總經理楊再飛和副總經理趙士勇是否在公司時,其稱“楊總和趙總有事外出。 ”
該公司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員稱,網上的報導他們都知道。楊再飛和趙士勇等高層的去向不明。他表示,昨日下午所有員工均接到公司通知,稱網上的一切傳言都是謠言,要大家安心工作。關於博思公關與蒙牛之間的合作關係,該人表示,“這已是眾人皆知的事情,合作了很多年。 ”
在註冊資料的“經營範圍”一欄,這家公司也未填寫,而是一段這樣的話:“法律、行政法規、國務院決定禁止的,不得經營;法律、行政法規、國務院決定規定應經許可的,經審批機關批准並經工商行政管理機關登記註冊後方可經營;法律、行政法規、國務院決定未規定許可的,自主選擇經營項目開展經營活動”。
戴斯普瑞在自我介紹中說,其“以網路新聞發稿、網路整合行銷、網路危機公關為核心業務”,長期為蒙牛等眾多企業提供網路行銷服務。
致歉
2010年10月22日,蒙牛集團發布《蒙牛集團關於“安勇事件”及誹謗與被誹謗的聲明》。蒙牛表示:“安勇對伊利及消費者造成的不良影響,我們深表歉意”。
聲明中稱,安勇是蒙牛集團液態奶事業部的一個產品經理。在蒙牛,每個產品都有一個產品經理。例如當年酸酸乳超級女生就是由產品經理做的,在做之前,公司高層都不知道。
聲明稱,“2010年7月,安勇發現伊利集團的兒童成長牛奶產品在其包裝上標明含有魚油(DHA)後,在未向任何上級請示的情況下,擅自與合作公司聯繫,發表了魚油中含有的EPA成分對嬰幼兒健康不利的言論。安勇這種行為,造成什麼後果,就承擔什麼責任。公司負有教育不周、管理不力的責任。安勇對伊利及消費者造成的不良影響,我們深表歉意!”
蒙牛聲明還表示,“安勇原是伊利集團的員工,2005年才來到蒙牛,他在做損害兄弟企業的事時,沒有向任何人請示,擅自而為,其中緣由,我們也正在了解。目前,安勇已被呼和浩特市公安機關批捕,並已被蒙牛集團除名。下一步,我們將痛定思痛,認真反思,對員工加強教育,嚴格管理,堅決杜絕此類事情的發生。”
相關評論
無論是乳品行業不堪的過去,抑或企業間互相傾軋的現在,都不能不歸“功”於行業監管的缺失。倘若任何產品質量事件都被一查到底,缺德企業一一受到嚴厲懲罰,這些企業目前大概會更關注如何做好產品,挽回消費者信心,而不太可能花費大量人力物力在打壓對手上。
發生在國內乳業巨頭伊利、蒙牛之間的那點事兒,近來成為備受關注的話題富礦。在相關人員被拘這一鐵的事實面前,蒙牛暫時低下頭顱,發布致歉聲明——與此同時,卻又拋出了針對伊利的所謂“未晚事件”,試圖開闢新的輿論戰場。
無論是公開致歉、除名解套,還是重提“未晚事件”,都無法否認身為蒙牛集團產品經理的安勇以及公關公司相關人員被拘的事實。在這個前提下,任何抹黑與互相抹黑的行為,都只會讓消費者更加感覺國內乳品行業之混亂、乳品公司之無良。
針對事件本身,包括蒙牛那一份蹩腳的聲明,已被許多人批駁得體無完膚。任何有思考能力的人,都難以相信,這樁動用巨資抹黑競爭對手的事件,會是一個產品經理“擅自而為”。如果真是這么回事,蒙牛如今把這位無私奉獻的員工除名,是否太不厚道了?一正一反,襯托出這家乳品巨頭的企業境界。
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在市場競爭中,類似這種抹黑產品、擠壓對手的事情可能每分鐘都在發生。前些年,國內礦泉水行業也發生過競爭對手間互相抹黑的事情。值得追問的是,乳品公司之間的混戰為何如此激烈,所運用的手段何以如此露骨,事件曝光後又為何顯得如此無恥?我想,這一方面大概是因為這些企業對消費者全無敬畏之心。只有不敬畏消費者的企業,才會把心思更多地放在如何詆毀對手的歪門邪道上。另一方面,我認為這是國內乳品行業不堪入目的過往造成的一個惡果。
三聚氰胺事件是國內乳品行業無序競爭、業態混亂的一個典型和集中體現。遺憾的是,在這樁重大事件上,除三鹿及相關原料供應商外,幾乎再無企業受到認真追究和懲罰,而這些企業大多名列含三聚氰胺的企業名錄上。更有甚者,保護民族企業、挽救乳品行業等似是而非的口號居然流行一時,甚至成為監管部門處理這一事件的決策指南。受這種管理思維驅使,相關責任人被“法不責眾”了,相關企業被保護起來了,各種乳製品繼續擺上貨架,而消費者的知情權和安全感則統統被漠視了。
正因如此,一些背負罪孽的乳品企業完全可能這么想:出了這么大的事都不要緊,那么只要不擇手段擊垮對手就能成為行業老大了。一旦這么想,公牛也會擠出“純天然”的牛奶,而原本應當攜手重建行業信任的乳品公司,轉眼又化身為不置對方於死地不罷休的餓狼。你來我往的暗戰,不擇手段的競爭,最終讓乳品市場變成你死我活、硝煙四起的戰場。
倘若三聚氰胺事件或任何產品質量事件都被一查到底,如果那些缺德企業一一受到嚴厲懲罰,這些企業(假如還存在的話)目前大概會更關注如何做好產品,挽回消費者信心,而不太可能花費大量人力物力在打壓對手上。這一點,實在值得引起監管部門的深刻反思。
這樣名為保護、實則放縱的行業監管現狀不能再繼續下去了。從蒙牛聲明“誹謗門”乃安勇“擅自而為”,到當地警方聲稱“此案無更深層次背景”,不難嗅出其中有一股“到此為止”的味道。倘若如此,這樁事件幕後可能存在的黑手或將就此逍遙法外,而另一場行業混戰也許此刻正在醞釀——徒留不明真相的消費者,面對牛奶貨架,繼續困惑。
十年暗戰
1998年 伊利副總裁牛根生突然被總裁鄭俊懷掃地出門,在此之前,牛根生主管全國生產經營,業績一直特別出色。
1999年 牛根生白手起家,突破重圍,成立蒙牛。6年之後,蒙牛的銷售額和市場占有率超過伊利成為全國第一。
2005年 據非權威數據,從銷售額上看,2004年,伊利是87.3億元,蒙牛是72.1億元。兩者實力越來越近,競爭趨向白熱化。有一天,蒙牛、伊利約定2005年3月15日一起提價,不打價格戰了。但這一天,伊利和蒙牛誰也沒有調價,“他怕我不守信用,我也怕他不守信用”。
2005年11月 伊利獨家成為北京奧運會乳業贊助商,違背了共同退出的承諾,蒙牛表示不滿。
2007年3月蒙牛發布的榮獲乳業“三冠王”的訊息,再次引發行業口水大戰。根據蒙牛提供的資料顯示,“三冠王”的依據出自“國家統計局中國行業企業信息中心”。而伊利集團發布聲明表示,已與國家統計局進行了聯繫,且國家統計局已明確告知伊利集團,從未發布過此類調查結果,並開始著手調查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