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德極小期

蒙德極小期

蒙德極小期(Maunder minimum),公元 1645~1715 年太陽活動非常衰微的時期,持續時間長達不可思議的70年,此時也恰好是地球的小冰河期,但兩者是否有關聯,仍然沒有定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蒙德極小期
  • 外文名:Maunder minimum
  • 時間:公元 1645~1715 
  • 學科:地理
蒙德極小期的發現,埃迪的研究和觀點,

蒙德極小期的發現

自1610年使用望遠鏡觀測太陽黑子以後﹐到十九世紀中葉已經積累了大量觀測資料。黑子的11年周期已為天文界所公認(見太陽黑子周期)。1843年﹐德國天文學家斯玻勒在研究黑子緯度分布時發現﹕1645~1715年的七十年間﹐幾乎沒有黑子記錄。1894年﹐英國天文學家蒙德在總結斯玻勒的發現時﹐把1645~1715年這一時期稱為太陽黑子“延長極小期”(The prolonged minimum period)。1922年他又撰文以極光記錄的顯著減小來論述存在黑子延長極小期的可能性。

埃迪的研究和觀點

隨著對太陽活動現象研究的擴大和深入﹐各方面的資料都證實了黑子11年周期的普適性。因而﹐關於黑子“延長極小期”問題似乎已被人們否定並逐漸淡忘。1976年﹐埃迪舊案重提﹐他綜合歐洲極光的記錄﹑東方肉眼所見黑子的記錄﹑樹木年輪中放射性C含量的測定結果以及早期日冕觀測記載﹐論述了在1645~1715年間太陽活動的情況﹐認為這七十年間太陽活動異常衰微﹐實際上可以說是停止了。埃迪把它稱之為蒙德極小期。埃迪認為﹐從上千年的太陽活動史來看﹐近二百多年人們所看到的11年周期﹐如果不是一種暫時的現象﹐至少也是頗為反常的。
埃迪對蒙德極小期的理解同目前所熟知的太陽活動周期性觀念有矛盾﹐因而也涉及對太陽活動規律和物理機制以及日地關係物理本質的認識。目前﹐對蒙德極小期究竟是否存在﹐爭論頗大。但在1970年代對歷史資料的新研究和樹木年輪中放射性碳-14數量的分析則完全消除了這些懷疑,碳-14是地球大氣中與太陽宇宙線的參與有關的互相作用中產生的,該研究表明,17世紀後半葉,太陽確實是平靜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