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山開化寺遺址

蒙山開化寺遺址

蒙山開化寺遺址,位於山西省太原市晉源區羅城街道辦事處寺底村,建於北齊文宣帝天保末年,是北朝隋唐五代著名的佛教寺院。

蒙山開化寺遺址分為上下寺,蒙山為上寺,下寺在古晉陽城內。由晉陽古城西北行,進入開化溝,沿溝西行抵寺底村,村後山坡上即為開化寺遺址,現存二座左右並列的北宋修建的方形磚塔,稱之為連理塔。村西北有一條沖溝,沿溝行500餘米,至溝盡頭登山,即為蒙山大佛所在“大肚崖”。蒙山大佛屬於摩崖敞口式大龕,居蒙山近山頂處,系利用陡直的崖面開鑿而成,龕前建木構大佛閣。蒙山開化寺遺址在世界石窟史、佛教史上均有重要的地位。

2019年10月7日,蒙山開化寺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蒙山開化寺遺址
  • 地理位置:山西省太原市晉源區羅城街道辦事處寺底村
  • 所處時代:北齊
  • 保護級別: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編號:8-0013-1-013
  • 批准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歷史沿革,遺址特色,主要建築,連理塔,蒙山大佛,佛閣遺址,文物遺存,文物價值,保護措施,旅遊信息,地理位置,交通信息,

歷史沿革

蒙山開化寺遺址建於北齊天保二年(551年),並依山崖雕造高大佛像,即“晉陽西山大佛”。隋代建高大佛閣,改稱淨名寺。唐高祖和高宗都曾到此瞻禮,復改名開化。
北宋建釋迦、如來二磚塔,均為方形,基座相連,故稱連理塔。其外形俊美雕造秀麗。
蒙山開化寺遺址前寺右側,塔前十餘米處原立兩通記事碑,在“文革”中,石碑被砸爛搗毀同時將開化寺拆除,平整為農田。此時連理塔也遭到了一定的破壞,因平整土地,連理塔基座被拆,塔身裸坐在一夯土堆上。1999年,晉源區文物旅遊局對塔基座進行了加固修復。
蒙山開化寺遺址
蒙山開化寺遺址

遺址特色

蒙山開化寺遺址分為上下寺,蒙山為上寺,下寺在古晉陽城內。由晉陽古城西北行,進入開化溝,沿溝西行抵寺底村,村後山坡上即為開化寺遺址,現存二座左右並列的北宋修建的方形磚塔,稱之為連理塔。村西北有一條沖溝,沿溝行500餘米,至溝盡頭登山,即為蒙山大佛所在“大肚崖”。蒙山大佛屬於摩崖敞口式大龕,居蒙山近山頂處,系利用陡直的崖面開鑿而成,龕前建木構大佛閣。
蒙山開化寺遺址
蒙山開化寺遺址

主要建築

連理塔

在蒙山開化寺的遺址上,座落著兩座型制相同的花塔,一名日光佛塔,一名月光佛塔,亦名釋迦、如來二佛塔。佛塔建於一個長方形的須座式的基台上,全用青磚砌築四方塔身。塔身正面辟門,內為空室,供奉佛像。門為半圓形的拱門,頂端飾以火焰形券面,隱刻花卉圖案。上為塔檐,用11層疊澀磚挑出,顯得異常深遠重厚。塔身上以4層大型蓮瓣組成花塔式樣,塔身下有雕花欄循台座。塔檐上著單層八角亭閣式的塔剎和巨型寶珠剎頂。是一座具有盛唐、五代遺風和宋代精雕細刻手法的花塔。因此塔同建於北宋淳化元年(990年)又座於一個須彌座式的基台上,故又稱為釋迦多寶連理塔。它不僅是中國的早期花塔,而且也是中國現存古塔中無與倫比的連理塔,是彌足珍貴的文物。
蒙山開化寺遺址
蒙山開化寺遺址連理塔

蒙山大佛

蒙山大佛,又名西山大佛。蒙山大佛開鑿於北齊天保年間,本是蒙山開化寺後的摩崖佛像。元朝末年,蒙山大佛被毀。1980年大佛被重新發現,但佛頭已遺失。現在的大佛頭部為後人新鑿的。蒙山大佛兩腿底部至頸部高約30米,按照比例計算,加上佛頭高度,大佛原本高度約為46米。大佛前的平台上存有面闊三間的建築遺蹟,門墩石和地狀尚在。遺蹟北面存有一龜跌碑已失。佛兔西側壁上存有若干小石洞,是修建佛閣時嵌入梁擦所用。大佛龕外東側,崖面上還有一塊摩崖碑刻和兩個洞窟的遺存。在世界石窟史、佛教史上均有重要的地位。
蒙山大佛為開化寺上寺遺物,坐北朝南,面積1505平方米。晉源新區成立後,在市、區人民政府和各級文物部門的共同努力下,投巨資興建蒙山大佛景區,改善大佛周邊生態環境,並依託古晉陽八景(烈石寒泉、山堂怪柏、崛崛紅葉、汾河晚渡、蒙山曉月、巽水煙波、雙塔凌霄、天門積雪)之一的蒙山曉月,稱其為“蒙山大佛”。蒙山景區已成為太原市著名的文物旅遊勝地。
蒙山開化寺遺址
蒙山大佛

佛閣遺址

2015年5月至12月,由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晉源區文物旅遊局組成聯合考古隊對佛閣遺址進行了發掘,基本上揭示了佛閣的全貌,對了解佛閣建築和大佛龕的形制提供了重要的學術價值。發掘結果表明,佛閣規模宏大,中間為大佛龕前,為山體下鑿至略低於佛座後再建,面寬五間,進深兩間。閣前有石砌台明和東西階,兩側在保留原始山體的基礎上,依山勢各建面寬2間或3間,進深4間或5間的建築。同時,對佛閣周圍的地面建築遺蹟進行了調查,在佛閣西北約500米的蒙山山脊樑上發現佛塔建築遺址,隨即進行了發掘和清理。
蒙山開化寺遺址
佛閣遺址
大佛龕
大佛龕平面略呈半橢圓形,敞口,露頂式。面寬29.60米、進深17米。大佛所在岩體屬黃色砂岩,質地疏鬆,大佛風化崩塌情況較為嚴重。現佛頭已遺失,大佛雙肩寬平,肥胛厚胸。因風化剝蝕服飾衣紋已不可辨。現胸部尚存數排小方孔,系五代重妝大佛時所留遺蹟。雙手施禪定印,結跏趺坐於仰覆蓮座上。2007年當地有關部門重新塑造佛頭,加固佛身。蓮座為石條砌築,寶裝覆蓮部分保存稍好。束腰處有11個龕。據測量佛座高4.52米、佛身高27.68米、新造佛首高12.4米、總高44.6米。
佛閣
佛閣依佛龕建造。中間為面寬五間,進深2間,其中明間寬5.35米,其餘寬5米。閣內金柱為寶裝覆蓮柱礎,中央圓形直徑0.94米,後排為方形平柱礎,邊長1.17米。中央三間檐柱設門墩石。閣內方磚鋪地(邊長34厘米),為最晚重修的遺蹟。兩側依山勢各建面寬3間,進深5間的建築,柱網排列與中間五間一致,因此,可以推測佛閣的整體結構為面寬11間,進深5間以上。
佛塔
佛塔,目前為殘存方形塔基,邊長4米、高近1米。根據地面因地震形成的寬0.3米的裂隙,可知,佛塔毀於地震。條石為基礎,上為磚築包邊,內砌石塊,中心磚築小地宮。

文物遺存

佛閣出土遺物有“乾寧丙辰(896年)造閣,晉王(李克用)修此功德”刻銘筒瓦,明確了佛閣重修的年代;另一約為五代復刻的《唐朝重修大像閣價錢碑》殘碑,記載了唐代修閣使用的各種材料及價格,是研究唐末經濟史的重要資料。

文物價值

蒙山開化寺遺址連理塔不僅是中國的早期花塔,而且也是中國現存古塔中無與倫比的連理塔,是彌足珍貴的文物。
蒙山大佛及佛閣是中國北朝體量最大的摩崖大佛和佛閣,是研究大佛的雕造和早期佛閣形制的重要實物資料。佛閣柱礎保存完好,覆蓮柱礎和平柱礎具有北朝的特點,可以推測李克用之重建,系在原有建築基礎加於營造,清晰的柱網結構反映了北朝佛閣建築的特點。又佛座之上,大佛雙腿兩側保留有長方形的柱礎石,系山體岩石雕鑿而成,而且與閣內兩側柱礎在一條縱線上,據此推測,大佛雕造完成後,北齊時期就建有佛閣。

保護措施

2019年10月7日,蒙山開化寺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蒙山開化寺遺址,位於山西省太原市晉源區羅城街道辦事處寺底村。
開化寺

交通信息

自駕:自晉源區人民政府開車大約24分鐘,路程約10.8千米。
公共運輸:從市區乘坐310路換乘329路,即可到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