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花三月看細雨朦朦,在蒙山,三月也有著這樣的絕佳美景。所謂的煙雨蒙山就是這樣吧,整個湄江都籠罩在雨霧中,兩邊的江景在迷霧中若隱若現,有時像筆墨渲染的一副丹青,整個場景如夢似幻,寫滿中國風的魅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蒙山煙雨
- 外文名:mengshan
- 類型:景色
- 地區:昔陽
名詞解釋,典故來源,歷史傳說,詩詞史證,
名詞解釋
昔陽八景之一,昔陽八景即蒙山煙雨、沾水青藍、古寺園林、洪水池塘、石馬寒雲、昔陽花木、松峰積雪、皋落奇峰。
典故來源
蒙山,位於山西省晉中市昔陽縣城東二十華里,海拔1327米,山勢聳拔,一峰孤秀,登上山頂,便可俯瞰昔陽縣城。
蒙山頂上原建有龍神祠、古塔及風洞等名勝。現古塔仍在,磚砌三層,高約10米,建於清雍正三年(即公元1725年),是我縣古代唯一的高層建築。
蒙山景色別具一格。每當夏秋兩季,東風勁吹,洞口便吞雲吐霧,一會兒,整個峰頂便陰雲密布,是下雨的預兆。所以民眾說:“蒙山戴了帽,莊稼人睡了覺”,意思是天要下雨了,因而古人把“蒙山煙雨”這一景色,列為昔陽八景之一。
喬宇曾有“蒙山煙雨”詩詞二首:“俯瞰荒原一掌中,亂山迢遞走西東。路盤絕頂羊腸險,勢壓層城虎踞雄。冉冉輕煙浮遠碧,霏霏零雨下空濛。高墟合是神靈地,父老年年祀禮同。”喬國鼎寫詩一首:“蒙山聳縣東,靈應著環中。每見輕煙獲,甘霖到處同。”
歷史傳說
昔陽古時叫樂平,城東十五里有座蒙山,登頂可望周圍的巴洲、安坪、洪水、杜莊、趙壁、界都等六道大川,百餘個鄉村盡收眼底。山上有“大王廟”,裡面供奉著大、二、三三個大王。
相傳,古時玉皇大帝派了大二三大王弟兄來這裡建廟,但這裡卻是一片荒蕪不堪的平地,幾道大川的河水在這裡匯流,勢必危及寺廟的安全。於是,領頭的大大王利用晚上,把東面黃岩村的所有耕牛全都趕了出來,馱的馱,拉的拉,僅三個晚上,便把周圍的三座高山移到這裡。筆架形的幾個山峰並列矗立。修廟的高山凸了起來,但黃岩村的所有牛卻全都累的爬到地上,至今還有“黃岩牛累挺了”的諺語。黃岩是個大村,有幾百戶人家上千口人,當年春天牛都累倒了,耕不了地,播不了種,眼看便違農時。蒙山大大王知道後萬分著急,找兩個弟弟前來商量怎么辦。二大王說:“聽說樂平城北的鳳凰山裡有一頭牛,南蠻人眼裡有綱,能識底下寶物,就用法術把山打開,將金牛牽著出山。可巧山下窯頭村的一戶趙姓人家,媳婦剛生了娃娃,婆婆出來用尿鍋倒血水,看見鳳凰山抖動,便大聲喊叫‘快來看啊,鳳凰山開了!’喊罷,便把血水倒在地上。這時,南蠻人牽了金牛正要出山,山門突然關閉。南蠻人只扳走一隻牛角。從此金牛成了一隻角,晝夜不停在拉磨。我們不妨去鳳凰山借牛來,為黃岩村的老百姓搶耕播種。”三大王是個急性子,聽罷便直奔鳳凰山上去了。他敲開山門,二話沒說,牽著金牛就走。土地神上前追問是怎么回事。三大王說:“我是蒙山三大王,牛用罷便還給你啦,小氣什麼!”土地爺剛聽清楚,三大王騎著金牛早走的無影無蹤。
不到半個時辰,三弟便把金牛借了回來。大大王當即接過鞭子,趕著金牛下了黃岩,去給一家大戶當長工。他選了一塊八畝大的好地耕了一遍,在地的四角和中心埋下了五粒高粱種子。大戶主人急的團團轉,嘴裡嘟嘟囔囔:“這不是胡鬧么!”大大王卻漫不經心,若無其事。並且等苗長出來後,反而把四角的四根拔掉,只留下中間的一根了。到了秋天,大大王把僅存的一根高粱收回穀場,用東家的大騾子拉了碌(liu四聲)碡(zhou四聲)沒遍沒遍的碾壓。東家上了穀場,見到此情此景哭笑不得,幾乎到了乞求的程度,說道:“打不下糧食我也不怨您,行行好算了吧,少惹人笑話。”大大王把騾子卸了,讓主人牽了回去,便揚簸起來,這時兩個弟弟也前來打幫。黃昏時辰,大大王讓二弟通知東家“扛場”(用口袋往家裡扛糧食),東家搖了搖頭嘆道:“用手把糧食捧回來算了,扛得什麼場?!”東家不肯派人“扛場”,大大王只好自己弟兄三個扛了。扛了一回又一回,扛了一陣,東家沒處放糧食了,便往別人家裡扛。趕到明月高掛時,全村人家的大囤、小囤、大瓮、小瓮甚至連鍋碗瓢盆都裝得滿滿溜溜。東家問:“還有沒有了?”大大王說:“您說沒有就沒有了。”
後來,人們聽說來種高粱的是蒙山大大王,於是,黃岩和周圍村的人便上山燒香焚紙表示敬意。煙霧化作白雲,白雲化作細雨。自此,每逢六七月天,蒙山周圍就煙雨繚繞,成了樂平八景之一。同時也就有了“蒙山戴上帽(有了雲),長工睡了覺(休息不下地)”的農諺。
樂平城西八里,有個巴洲村,巴洲村有個叫李填缸的,是個方圓幾十里數一數二的大財主。他收的地租特別高,凡租種地的佃戶,好年盛景,交了租還能落個糠菜半年糧,要遇上災年,有的交了租就去討飯,有的甚至連租也交不了,還得背了“驢打滾”的高利貸。因此,逼得窮人有的尋死上吊,有的逃躲遠去。有一天李填缸去蒙山觀景,竟恬不知恥、歪歪扭扭地在大王廟的牆壁上寫了一首打油詞:“你是蒙山小大王,我是巴洲李填缸,你打三年不下雨,我家存有萬擔糧,你若三年光下雨,我家有百間不漏房。”三大王外出巡視回來看後,眼直冒火。他來到巴洲的神掌凹,指揮全巴洲的蚍蜉螞蟻,一夜之間,便把李填缸家裡的萬擔糧運的顆粒魏剩,周圍的窮人家裡,糧食卻堆得大穀倉堆小倉滿。在蚍蜉螞蟻運糧的同時,三大王又把巴洲川的所有蛀木蟲集中到李填缸的百間好房上,一夜間便把梁、凜、椽、柱蛀得一空。黎明時分,傾盆大雨從天而降,百間不漏房,有的漏水,有的倒塌,李填缸在被窩裡便被洪水衝到村外,直喊救命,鄰居們聞聲趕來,只見李填缸爬在半塄上的一根臭椿樹上。一個老大爺對他喊道:“巴(扒)洲巴(扒)洲,巴不洲就滾在了溝溝!”(直到現在,這也成了巴洲村的一個歇後語)。老大爺用繩子把他救了上來。從此,巴洲川的人們每年夏天也都到蒙山大王廟燒香謝神,蒙山煙雨更增添了異彩。
詩詞史證
昔陽縣明代官至吏部尚書的喬宇(1463-1531)喬尚書所寫的八景詩《蒙山煙雨》
俯瞰蕪原一掌中,亂山迢遞走西東。
路盤絕頂羊腸險,勢壓層城虎踞雄。
冉冉輕煙浮遠碧,霏霏零雨下空濛。
沖虛合是神靈地,父老年年祀禮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