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蒙塞拉
- 創作年代::現代
- 作者::埃馬紐埃爾·羅布萊斯
- 作品體裁::戲劇
內容概要,作品賞析,作者簡介,
內容概要
在晚宴上,伊斯基那多.洋洋得意地向在座的西班牙軍官們透露了自己的“機密”。28歲的蒙塞拉也在座,他是一名西班牙軍官,他對自己的同胞在拉丁美洲的肆意暴行、野蠻統治很是不滿,在一次奉上級命令逮捕博利瓦的機會中,他曾和博利瓦相識、並在交談中,了解了拉美人民爭取民族自由解放的事業,相信博利瓦能領導人民取得最行的勝利。因此,當他聽到伊斯基那多的陰謀時,便不顧一切地連夜把訊息告訴了博利瓦,還幫助他安全轉移。伊斯基那多自以為穩操勝券,天亮時帶領部下來到農莊,四處搜尋,他一無所獲,不由惱羞成怒,任意放火、屠殺百姓。
伊斯基那多.從黑人馬夫嘴裡得知了蒙塞拉的叛逆行為,但卻不知博利瓦新的藏身地,又因懼怕天黑時博利瓦奇蹟般地逃離西班牙的防線,重新集結舊部,發起反對西班牙人的獨立戰爭,殘暴狡詐的伊斯基那多就一方面讓騎兵在博利瓦可能通過的所有關口加強監視,另一方面,“別出心裁”地下令隨意逮捕街上6名無辜的行人,把他們和蒙塞拉關押在一個大廳里,限令這6個人質在一小時內說服蒙塞拉交待出博利瓦隱藏的確切地點,否則都將被槍決。伊斯基耶多把6名人質作為捕獲獵物的誘餌,要蒙塞拉在6條無辜生命和博利瓦之間作出抉擇。他用盡一切手段,企圖引起蒙塞拉的憐憫之情,供出博利瓦的藏身之地。
緊張的戲劇衝突在蒙塞拉與伊斯基那多、伊斯基耶多與6個人質、人質們與蒙塞拉之間交錯地進行著。陶器匠阿納爾·盧安是印第安人,靠製造和銷售瓦罐和水壇勉強維持有5個孩子的家庭生活。他有強烈的生存的本能欲望,他懼怕死亡,用盡一切辦法去打動蒙塞拉,乞求伊斯基耶多,被拉赴刑場前的最後一秒鐘也沒停止過哀求。但在伊斯基耶多看來,陶器匠的生命最不值錢,甚至認為這樣的人活在世界上是多餘的,因此第一個槍決的就是他。薩拉斯·伊納,是個心滿意足的富商,擁有萬貫家財、漂亮的妻子、舒適的別墅……為了永享這一切幸福,他竭力勸說蒙塞拉。伊斯基耶多讓他在財富、愛情、生命三者之間進行選擇,商人願意犧牲財產,甚至願意以他的妻子作抵押,只要他自己能活下來。但伊斯基那多不理睬他,還是把他槍斃了。喜劇演員胡安·薩爾塞多·阿爾瓦雷斯是個善良的基督教徒,忠誠的西班牙人。開始他認為憑自己高貴的西班牙身份和光輝的藝術成就,可以免於一死,但在伊斯基那多.眼裡藝術分文不值,他的才華、人格遭到伊斯基那多.的肆意戲弄、踐踏。在臨死前最後一刻,他終於清醒過來,看透了劊子手的狠毒,對邪惡勢力充滿仇恨和鄙視。他用自己的生命維護了人的尊嚴。第四個被槍決的是年輕的里卡多。他不到5歲時,父親被殖民軍殺害,房子被殖民軍燒毀,剩下他和母親相依為命,在西班牙統治者的歧視和欺壓下度日。他的記憶里充滿了被害者的呼救聲和屍骨遍地的慘景。他對西班牙的殖民統治有著刻骨仇恨。他為自己年邁孤苦的母親擔憂,為6個人質的生命以及各人的希望、幸福的毀滅而痛苦,但他在這場生死存亡的決鬥中覺醒,成熟了,最後他赴刑場跨出門坎時極為爽朗地對蒙塞拉說:“我跟你在一起……”他的死使蒙塞拉遭受巨大的心靈痛楚。還有一名少女叫埃倫娜,她的母親是印第安人,當年在一個西班牙人家裡當女僕,遭到主人強姦後生下了埃倫娜。埃倫娜時刻忘不了殖民者強加給他母親和她自己的恥辱。她同情西蒙·博利瓦的事業,理解蒙塞拉經歷的痛苦折磨和正確選擇,她為有兩個普埃夫拉革命軍中的兄弟而自豪。她年輕、美麗,伊斯基那多覬覦她的美色,想以此換給她偷生,但她心甘情願地選擇了死亡。最後被殺的是一個母親,她有兩個活潑、可愛的孩子,她熱切地渴望活下去,可以去保護、哺育她那幼小的嬰兒,為此她一再祈求赦免。她是伊斯多那多企圖在精神上戰勝蒙塞拉的最後的,也是最重要的砝碼,伊斯基那多是想用扼殺人類永恆的母愛這樣的強烈刺激來動搖蒙塞拉。蒙塞拉忍受不住心靈劇烈的震顫、殘酷的折磨,幾乎要吐露真情,但少女埃倫娜鼓舞了他,使他終於沒有屈服。母親在經受了長時間的精神磨難後,看清了掌握人質生殺大權的是一夥沒有廉恥、沒有惻隱之心的劊子手。赴刑場前,她憤怒控訴這幫卑鄙之極的罪人。
6個人質死了,伊斯基那多仍一無所得,喪心病狂的他竟準備再抓6個人質,要他們在半小時內使蒙塞拉招供,否則就就地槍斃。然後再弄6個,接著還弄6個……蒙塞拉難以忍受心靈的煎熬,差點讓步。但他終於克制住了。這時傳來訊息:博利瓦已經越過了西班牙防線。原來伊斯基那多手下的騎兵曾經發現了博利瓦藏身的農莊,但博利瓦已經離開了,所以騎兵就去追趕,由於博利瓦早已從蒙塞拉的密使處得到情報,早有準備,所以當雙方展開衝突時,騎兵大敗而逃。倖存的西班牙官兵對蒙塞拉恨之入骨,一齊惡狠狠地把蒙塞拉推到大廳外面。在陣陣怒罵聲中,響起了一陣亂槍聲。
作品賞析
《蒙塞拉》這齣三幕戲劇,熱情歌頌了以西蒙·博利瓦為代表的南美民族解放事業,無情地抨擊了殖民壓迫與奴役,歌頌了那些為維護人類尊嚴,為爭取平等、自由和正義事業英勇獻身的人們。此劇情節簡潔,但安排非常巧妙。作者沒有正面描繪血腥的戰場、短兵相接的搏鬥或是塑造可歌可泣的人民英雄形象,而是匠心獨運地選擇了一個新穎、特定的角度——把殖民者營壘中的一個叛逆者蒙塞拉作為劇作的主人翁,形象生動他說明殖民者的暴行殘忍到他自己行列里的人也感到憤慨、厭惡和無法忍受。這樣的構思能更好地體現作者的意願,深化此劇的主題。
此劇主要人物的個性鮮明突出,劊子手伊斯基那多、神父科羅尼爾及6個人質的語言、行動無不和他們各自的身份、地位、經歷等相吻合。劇作者注重刻畫出蒙塞拉複雜的矛盾心理。蒙塞拉是個富有正義感的正直軍人,在他看來,在自己祖國的土地上為自由、生存而鬥爭,是每一個人天經地義、神聖不可侵犯的權利;他又是一個充滿同情心的天主教徒,人間的一切不平與邪惡都強烈地刺痛他的心,因此他不能容忍自己的同胞在拉丁美洲燒殺搶奪的橫暴行為。他同情、支持南美人民的解放鬥爭,才會毫不猶豫地救走西班牙國王不共戴天的敵人——西蒙·博利瓦。他明知為此將付出昂貴的生命的比價,但他毫不畏俱,義無反顧。然而,當他面臨必須犧牲6條無辜主命才得以保守秘密的惡劣情況時,理智與情感展開了激烈的交鋒,心頭遭受了極為痛苦的折磨。每個人質的理想、幸福扣生命,是蒙塞拉盡力要捍衛的人類生存的尊嚴和權利,他不願目睹這些無辜者的犧牲,但如果為保全這些生命而交出博利瓦,那么就等於毀滅了這場南美人民正義鬥爭獲勝的唯一希望,因為這場鬥爭的勝利離不開博利瓦,博利瓦是整個進步事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經歷了一次次劇烈的思想鬥爭,蒙塞拉終於以極大的勇氣忍受住了犧牲6條人質生命帶給他的心靈的傷痛,他明白,正如西蒙·博利瓦說的:“現在少量的犧牲可以防止將來付出更大的犧牲、為了拉丁美洲人民美好的明天,蒙塞拉只能這樣做,最後他自己也泰然自若地為他所同情的拉美人民的民族解放事業獻出生命。”羅布萊斯在此劇的啟幕辭中說:“人們仍不應該認為環繞本劇主題的所有情節都符合歷史的真實。作者並不那么拘泥於史實,而是更慮及讓他的論題能給人以普遍的啟示。”
《蒙塞拉》一劇的情節取自於歷史,但在此基礎上,作者又虛構了一些情節,史實不過是作者展示主題的“一個假託、一幅背景、一種色彩”。這齣戲劇洋溢著人道主義的激情。劇作者站在人性的高度思考人類的存在、人類的命運和人類的未來。蒙塞拉是作者理想的比身,是人性的升華,在他身上集中體現了人們為尊嚴、平等、自由向蒙昧主義和迫害勢力鬥爭的勇氣和力量。而伊斯基那多則是惡的代表,冷酷、殘忍、滅絕人性。他是殖民統治必備的工具,荼毒生靈的殺人武器。但他色厲內荏,外表的剛愎自用,掩飾不了靈魂的虛弱,他為之效命的殖民統治是不得人心的。殘暴、野蠻終成為眾矢之的,失敗是一切殖民者不可逃脫的命運。《蒙塞拉》告誡人們:只要不放棄對美好未來的追求與嚮往,敢於揭露伊斯基那多這類人的血腥罪惡,戳穿科羅尼爾們的偽善面目,勇敢鬥爭,堅持鬥爭,那么正義必將戰勝邪惡,光明必將取代黑暗,人民必將取得勝利,世界將會更加和平、美麗。
作者簡介
埃馬紐埃爾·羅布萊斯,法國當代著名戲劇家、小說家、評論家。1914年5月4日生於法屬阿爾及利亞的奧朗。父親是西班牙人,一個貧苦的瓦匠。他從小生活在殖民地被侮辱的人民中間,深刻體驗了殖民主義的壓迫和社會的不公。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在義大利任盟軍火線記者,更耳聞目睹了戰爭的殘酷和人民的苦難,因此,在他的一系列戲劇、小說中,凝聚著對人類命運的深沉思考,閃爍著痛恨邪惡、殘暴,嚮往正義、光明的人道主義思想。劇本《蒙塞拉》創作於1948年,是當代的戲劇傑作之一,被西方評論家視為觀念劇的成功例子。他的其他劇作如《真理死去了》、《鐘》、《瑪可尼街的大樓》、《波爾菲里約》等,都沒有取得這樣大的成績,達到如此完滿的境界。另外兩部戲劇《為反叛辯護》、《自由的海》也是成功之作,顯示了蓬勃生氣,獲得了他的朋友加纓的高度評價:“心繃得緊緊的,保持著它全部的力量。”他在戲劇中善於營造緊張氣氛,使讀者欲罷不能。他的小說也常具有扣人心弦的情節,如《行動》、《人的工作》、《城市的空地》、《這就是黎明》、《費德里卡》、《刀》、《維蘇威》、《溯流而上》等。他的小說結構嚴謹,具有古典風格,顯示了他嫻熟的藝術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