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建 1206年,蒙古各部落首領尊稱他為成吉思汗,意為非凡的領袖。正是他把一個由於妒嫉和連年不斷的戰爭而分裂為許多部落的民族建成為一個無往而不勝的軍事組織。1211年,他在統一了蒙古的大部分地區後即著手大規模擴張。五年內,
蒙古人 迅速占領了金國和高麗。就在這時,成吉思汗發現單純依賴騎兵無法攻占築有高牆的城市,因此向學會了製造攻城機械和使用射石機、彈弩的方法。
大蒙古國擴張 成吉思汗知蒙古內部發生了動亂,因此只得留下少量部隊後返回蒙古。後來他又率領軍隊進攻波斯
花剌子模 ,並於1221年使之臣服。接著繼續領兵向南、向西、向東,席捲了整個亞洲。接著蒙古軍隊又從波斯出發向西北方向推進。經過廣泛的兵力偵察,一支大約20,000人的騎兵在
速不台 和
拔都 將軍的率領下穿過高加索進入俄羅斯,並派探哨四處察看地形。1223年,蒙古鐵騎擊敗了卡爾卡(kalka)河岸的一支由俄羅斯人和庫曼人組成的軍隊,接著又跟卡馬河流域的
保加利亞 軍隊遭遇並將其擊潰,然後向東折回。根據這次遠征所收集到的大量情報,十五年後成吉思汗的後代制訂出了征服歐洲的詳細作戰計畫。
戰鬥力 組織紀律 這支軍隊的建立應歸功於雄才大略的
鐵木真 。正是他把一個許多部落的部族,建成為一個無往不勝的軍事組織;也正是由於他出色的組織指揮才能,蒙古各部落的首領尊稱他為
成吉思汗 ,意為非凡的領袖。“汗國”一詞原指一個蒙古遊牧部落或一支野戰部隊,後來變成了“巨額數量”的同義詞。打了敗仗的敵人始終無法相信,自己竟會被一支遊牧部族所征服,因而他們一直錯誤地堅持認為,蒙古軍隊是一群聲勢浩大卻又缺乏紀律的烏合之眾,他們之所以取勝完全是依靠兵力上的優勢。事實上,蒙古軍隊取勝的秘訣恰恰在於成吉思汗擁有一支前所未有的組織嚴密,訓練有素而且軍紀極其嚴格的軍隊。
蒙古騎兵裝束 蒙古軍隊取得作戰勝利的基礎不是數量而是質量。通常,蒙古軍隊比它主要敵手的軍隊規模要小。成吉思汗組建的最大一支軍隊是他用來征服波斯的那支部隊,人數也不過24萬。後來他們用來征服俄羅斯和整個東歐及中歐地區的軍隊也從沒超過15萬。簡潔單一的組織體制是蒙古軍隊的顯著特徵。標準的蒙古野戰部隊由3個
騎兵 縱隊組成。每個縱隊有10000騎兵,大體相當於一個現代騎兵師,每個騎兵縱隊包括10個
騎兵連 ,每連100人;每個騎兵連包括10個班,每班10人。所有騎兵一般都是
騎馬 作戰,一旦
馬匹 垮掉,一部分士兵就只好在騎兵部隊的掩護下立於馬後射箭。
機動性能 蒙古騎兵的機動性舉世無雙,一邊作戰一邊行軍,每天能推進80公里;歐洲騎士單純行軍也只能完成一半路程。戰馬是蒙古軍隊所向披靡的關鍵因素之一。與高大的歐洲馬相比,蒙古馬矮小精壯,皮厚毛粗,耐受力極強,可忍受零下四十度的嚴寒,所以蒙古第二次西征敢於在東歐的冬季發動戰事。蒙古馬能在雪地里覓食,士兵可靠母馬的馬奶充飢,這就降低了糧草補給的負擔。蒙古的行軍、迂迴、穿插、詐敗等戰術對戰馬要求極高,再有耐力的蒙古馬也吃不消,因此每個騎兵通常有四五匹備用馬。
蒙古騎兵與歐洲騎兵 武器裝備 一隻典型的蒙古軍隊里重騎兵大約占40%,輕騎兵60%。重騎兵主要用於突擊,有必要也近身搏鬥。第二次西征(1235-1242年)時蒙古重騎最常見的鎧甲是扎甲(lamellar armor),也有人穿鎖子甲和皮革護甲。扎甲本身可以抵禦刀劍劈砍以及弓箭和其他投擲武器的穿刺,但是刀劍能砍斷固定甲片的皮筋,連續多次的劈砍可能導致鐵片甲崩裂。同時期的歐洲重裝騎士一般全身(包括頭部)披戴鎖子甲,對劈砍防禦較好,但對穿刺防護較弱,重量與扎甲差不多,不過在拉絲技術成熟後,鎖甲的成本大大降低,比扎甲更容易製作和經濟,也方便維護儲存。
蒙古重騎兵 輕騎兵在蒙古戰術體系中非常重要,可以遠射、誘敵、警戒、迂迴包抄甚至近戰,主要的打擊手段是密集放箭。輕騎兵一般只戴圓型頭盔,身體和馬匹的護甲很少。輕騎兵使用的蒙古弓拉力大約166磅(基本是最大),有效射程320米,與當時的英國長弓差不多英國長弓最大為80公斤。
英國長弓並沒有在歐洲大陸廣泛使用,與蒙古交戰的中東歐軍隊用的更可能是十字弩,雖然射程和威力與長弓相當、但發射頻率遠遜於長弓和蒙古弓。歐洲騎士不屑於使用弓箭,只有充當配角的步兵使用弓弩。蒙古輕騎兵使用的箭至少有三種,一種箭頭重而狹窄,用於遠射,可以射穿鎖子甲;一種箭頭大而且寬,用於近射,射馬尤其有效;第三種箭是信號箭或者用來放火。
同時期的歐洲騎兵 蒙古重騎和輕騎使用的近戰武器是彎刀和長矛,輔助使用手斧和鐵骨朵。彎刀是北亞遊牧民族普遍使用的武器,阿拉伯地區早期使用直劍,受蒙古和突厥影響演變為彎刀。彎刀刀背厚,刀身窄而長,有很好的曲度,更符合力學理論。彎刀接觸敵人身體會沿著刀刃曲面滑動,可以造成更大的傷口創面,不會砍入身體而拔不出,劈到鎧甲不易被震飛,因此可以連續劈砍。歐洲騎兵的直劍多用於衝鋒刺擊,如果刺中可以造成較大威脅,但因為直劍不便於劈砍,而且易被反震折斷。輕騎兵還攜帶一種帶鉤的矛或槍,可以用鉤把敵人拉下馬。由於槍頭有鉤,刺入敵人身體不會太深,容易拔出。歐洲騎兵的衝鋒武器是長槍(lance),長而且重,對步兵和騎士很致命,但長槍是一次性的衝鋒武器,衝鋒後會折斷,近戰纏鬥並無作用,對付有僕從軍作為炮灰,靈活機動的蒙古騎兵很不實用。
蒙古輕騎兵(左)與重騎兵(右) 13世紀上半葉,蒙古騎兵的武器裝備已經優於歐洲,卓越指揮下的騎兵戰術更超出歐洲人的想像。典型的蒙古軍隊中大約有百分之四十是從事突擊行動的重騎兵。成吉思汗時期的蒙古重騎兵全身披著盔甲,盔甲通常是皮製的,或者是從敵人那裡繳來的鎖子鎧甲。他們頭戴當時金國和
拜占庭 士兵通常所用的簡易頭盔。重騎兵騎的馬匹往往也披有少量皮製護甲。重騎兵的主要兵器是長槍,每個士兵還帶一柄短彎刀或一根
狼牙棒 ,掛在腰間,或者置於馬鞍上。蒙古軍的百分之六十是輕騎兵,他們除了戴一頭盔外,身上不披盔甲。輕騎兵的任務是偵察,掩護,為重騎兵提供
火力支援 ,肅清殘敵以及跟蹤追擊。輕騎兵的主要兵器是弓。這是一種很大的弓,至少需要166磅的拉力,射擊距離為200至300碼。他們身帶兩種箭,一種比較輕,箭頭小而尖利,用於遠射;另一種比較重,箭頭大而寬,用於近戰。跟重騎兵一樣,他們也有一柄很重的短彎刀或狼牙棒,或者一根套索,有時還帶一支頭上帶鉤的標槍或長槍。
東方騎兵與西方騎兵的顛峰對決 蒙古士兵在戰鬥開始前要披一件綢長袍。這種綢用生絲製成,編織得十分細密。成吉思汗發現箭很難穿透這種綢衣,只會連箭帶布一同插進傷口。因此蒙軍招來的金國外科醫生只須將綢子拉出便可將箭頭從傷口中拔出。
為了確保和加強騎兵的機動性,每個蒙古騎兵都有一匹或幾匹備用馬。這些馬緊跟在部隊的後面,在行軍過程中,甚至在戰鬥進行時都可以隨時用來更換。換馬是按接力的方式進行的,這樣可以保證安全,對完成預定的任務影響最小。
蒙古人特殊的裝備 蒙古馬
蒙古馬若用現代人的眼光看該是體型較小的馬了。蒙古馬身材矮小,跑速慢,越障礙能力也遠遠不及歐洲的高頭大馬,不過在13世紀,歐洲原種馬也很矮小,與蒙古馬體型相仿,如今看到的歐洲馬是15世紀選育技術成熟之後的產物。但是蒙古馬是世界上忍耐力最強的馬,對環境和食物的要求也是最低的,無論是在亞洲的高寒荒漠,還是在歐洲平原,蒙古馬都可以隨時找到食物。可以說,蒙古馬具有最強的適應能力。蒙古馬可以長距離不停地奔跑,而且無論嚴寒酷暑都可以在野外生存,同時,蒙古馬可以隨時勝任騎乘和拉車載重的工作,這也是中國傳統的好馬最終全部被蒙古馬取代的原因。
蒙古馬 而且,蒙古馬在蒙古軍隊除了作為騎乘工具外,也是食物來源的一種---蒙古騎兵使用大量的母馬,可以提供馬奶。這也減少了蒙古軍隊對後勤的要求。並且,蒙古騎兵通常備有不止一匹戰馬。
蒙古馬的特殊優勢使得蒙古軍隊具有當時任何軍隊都難以比擬的速度和機動能力。比如,1241年冬季,蘇布台的主力騎兵從魯斯卡山口越過喀爾巴阡山脈,突然出現在多瑙河流域的格蘭城下時,僅僅用了三天的時間,而布滿積雪的兩地之間的距離有三百多公里,且多是無路的山地。
蒙古人使用的
發石車 、火箭等中原新式武器,在中原的各個王朝原來是守備堅固的城防用於抵禦蒙古軍隊的。但蒙古軍隊掌握此類裝備後迅速用於對高大城防的攻擊。火藥和火箭類武器出現在冷兵器時代,其威力自然是驚人的,另外,對從未見過它們的敵人來說,也有巨大的心理震撼作用。在歐洲戰場,很多時候火藥類武器尚未造成城牆被完全破壞的局面,守軍就會失去戰鬥的意志開始棄城逃亡。
蒙古騎兵的各種裝備
因為蒙古騎兵從未象歐洲一樣對兵種的武器進行嚴格的分工,加之不象歐洲軍隊使用的武器那樣笨重,所以蒙古騎兵隨身攜帶各種武器,使得其可以隨時完成不同的任務。蒙古騎兵隨身攜帶的武器通常有弓箭、馬刀、長矛、狼牙棒。值得一提的是蒙古人的弓箭,他們的弓箭較長大,需大約八十公斤的力量才能拉開(電視《馬可.波羅》中有他始終無法拉開蒙古人硬弓的場面),射程遠,幾乎是蒙古騎兵的最重要的投射武器。此外,蒙古騎兵常常根據個人愛好裝備其它武器,譬如套馬的
繩套 和網馬的網套,這在正規的歐洲軍隊看來是匪夷所思也是防不勝防的。
元代武士復原圖 選拔 蒙古騎兵都是從當時訓練得最好的士兵中選出的。他們從三、四歲開始就被送入
戈壁沙漠 中的學校,進行嚴格的騎馬射箭訓練,因此他們具有駕馭馬匹和使用武器的驚人本領。比如,他能在快速撤退時回頭射擊跟在他後面的敵人。他們很能吃苦和忍耐嚴酷的氣候條件,不貪圖安逸舒適和美味佳肴。他們體格強壯,只要一點點或者根本不需要醫療條件,就能保持身體健康,適應戰鬥的需要。隨時服從命令是他們的天職,人人都能嚴守不怠。紀律已形成制度,這在中世紀時期別處還未有所聞。
蒙古騎士 騎兵所用的馬匹也經過極其嚴格的訓練。跟歐洲馬匹不同,蒙古馬不論嚴冬酷暑都生活在野外,必要時可以連日行走而不吃一點東西,總之具有極強的忍耐力。它們能夠在很短的時間內在最險惡的地形上越過長得幾乎令人難以置信的距離。例如,1241年,蘇布台的先遣部隊只花了三天時間就從魯斯卡山口越過
喀爾巴阡山 脈,來到
多瑙河 流域的格蘭附近,行程180英里,路上大部分地區有很深的積雪,而且是在敵人的國土上行軍。
服飾 蒙古汗國和元代
軍戎服 飾以精巧著名。
蒙古高原 氈帳諸部未被成吉思汗統一之前曾用過鮫魚皮甲冑、翎根甲,後來則用以牛皮為里的銅鐵盔甲。
蒙古騎兵個人髮型和裝備 在
彼德堡 宮中藏有
蒙古騎士 遺存的甲冑,內層皆以牛皮為之,外層則滿掛鐵甲,甲片相連如魚鱗,箭不能穿。在描自元代居庸關瀛台上的浮雕中就有羅圈甲、魚鱗甲和柳葉甲。
《
黑韃事略 》:"其軍器,有柳葉甲、有羅圈甲(革六重),有頑羊角弓,有響箭,有駝骨箭。"
關於蒙古騎兵的精良的軍器裝備,在有關歷史文獻中以及有關元代出土文物均有明確記載。據普蘭諾.加賓尼記述,蒙古騎兵裝備有:2至3張弓、3個裝滿了箭的巨大箭袋、一把斧,還要帶拖兵器的繩子。領兵者要挎一種其尖端尖銳但只有一面有刃的彎刀,將其裝在精美的刀鞘里。他們所騎的馬均有護身甲,有些兵士的馬也有護身甲。
馬匹的護身甲由5個部分組成,在馬的兩側 各有一片甲,一直蓋到馬頭;另一片甲放在馬的臀部,和兩側的甲片繫結起來,這片甲片上留一個洞,以便馬尾從洞裡伸出來;另一片甲在馬的胸部。在馬額上他們放一塊鐵板,把它繫結在兩側的甲片上。
蒙古騎兵的胸甲是由4個部分組成,一片是從大腿到頸,根據人體的形狀來製作;另一片從頸到腰部,同前部的甲片連線起來,每一邊肩上固定一塊鐵板。他們每一條手臂上也有一片甲,從肩覆蓋到手腕,在每一條腿上面覆蓋著另一片甲。所有這幾片甲都用扣環連線在一起。
頭盔的上部分是用鐵或鋼製成,但保護頸部咽喉的部分是用皮革製成。
根據普蘭諾·加賓尼介紹,蒙古騎兵的甲冑,製法極為精巧,就拿柳葉甲為例,他們先製成寬一指長一掌的若干鐵片,在每一個鐵片上鑽8個小洞。他們放置3根堅固而狹窄的皮帶作為基礎,然後把這些鐵片一一放在另一塊鐵片上面,因此這些鐵片就重疊起來,他們用細皮線穿過上述小洞,把這些鐵片捆在3根皮帶上。在上端他們再繫上一根皮線,因此這些鐵片就很牢固地連線在一起。就這樣,他們用這些鐵片製成一根鐵片帶,然後把這些鐵片帶連線在一起,製成鐵甲的各個部分。他們把這些部分連線起來,製成保護人身和馬匹的鐵甲。他們將鐵片打磨得十分光亮,以至能夠在鐵片上 映出人影。
蒙古騎兵 據《
中國古代服飾史 》記述,元代有一種翎根鎧,用蹄筋,翎根相綴而膠連的甲片,射之不能穿。還有象蹄掌甲。蒙古騎兵多為帶盔。另有一種胄作帽形而無遮眉,但在鼻部作一個極大的護鼻器,其狀頗怪。
蒙古民族的軍隊之所以能稱霸於歐、亞二洲者,實全恃其精良的騎兵。
裝備 蒙古人在武器方面沒有什麼重大改革,但對當時武器的使用方法作了一些創新。
一般來說輕重騎兵的區分是按照使用方式分的。典型的蒙古騎兵中大約有四成是從事突擊行動的重騎兵。全身披著盔甲,盔甲通常內附皮里,外面罩鱗甲,扎甲或鎖子甲,後期則大量使用鏈板甲,頭戴當時頭盔。早期蒙古重騎兵騎的馬匹無甲或披有少量皮製護甲,一些精銳部隊與將領配備了具裝甲騎,後期出現了大量使用全套金屬鎧甲的具裝重騎兵。重騎兵的主要兵器是長槍,每個士兵還帶一柄彎刀或一根狼牙棒,掛在腰間,或者置於馬鞍上。
占蒙古騎兵中六成的是輕騎兵,早期一般只戴頭盔,身上不披盔甲或著皮甲,隨著裝備的改善,輕騎兵的盔甲也漸漸變成了金屬盔甲或者皮甲,後期甚至出現了具裝的騎射手。輕騎兵的任務是偵察,掩護,兩翼攻擊,為重騎兵提供火力支援,穿插和分割敵軍,戰鬥結束階段肅清殘敵並且跟蹤追擊逃敵。
他們的主要兵器是比較現代化的複合弓。這種複合弓的威力超大,至少需要150磅的拉力,射擊距離為4000碼至7000碼。他們身帶兩種箭,一種輕,箭頭小而尖,用於遠射,另一種較重,箭頭大而寬,用於近戰。同重騎兵一樣的是,他們有馬刀或狼牙棒,或一根套索,有時也有一支頭上帶鉤的標槍或長槍。每個士兵在戰前都要披一件絲質長袍。這種長袍用生絲製成,編織得相當細密。成吉思汗發現箭很難穿透這種絲衣,只是會連箭帶衣一同插進傷口。因此,醫護人員只須將絲布拉出,便可將箭頭從傷口中拔出。嚴格訓練 機動保障為了確保和駕駛高度的機動性,每個蒙古騎兵都有一匹或多匹備用馬。這些馬緊跟在部隊後面,行軍途中,甚至在戰鬥進行過程中都可以隨時用來更換。換馬是提案、接力的方式進行的,這樣可以保證安全,同時也在最大程度上保證預定任務的完成。
波斯人繪製的蒙古騎兵征戰圖 對戰馬的訓練也極其嚴格。與歐洲馬匹不同,蒙古馬不論嚴冬酷暑都生活在野外,具有極強的忍耐力,必要時可以連行數日而不進糧草,甚至能在相當短時間在最險惡的地形上越過幾乎令人難以置信的距離。由於行軍時不必馬匹帶飼料,士兵又自帶各人的食物和裝備,而且通常只帶最少的用量,因此,蒙古軍隊不需要拖帶龐大的後勤供應輜重車隊,也不必保留一個後方供應基地。由於大部分蒙古戰馬都是母馬,士兵能喝馬奶生活,因此也減輕了軍隊食物供應的負擔。這同時也使蒙古軍隊的機動性大大增強。
需要指出的是,蒙古即非單純的輕騎,也非單純的重騎,而是種類豐富。上文所說的蒙古的五分之二重騎兵,這個說法常提出但很少有人追根溯源,至多就是找到西方戰爭藝術一書。但這個四成其實是推斷出來的,即根據蒙古的戰術需要有那么多重騎兵,但很多人忽略了一點,早期的蒙古本身並沒有這種輕重分類。不論擔任包抄還是突擊,其裝備都是一樣的。
戰略戰術 亞歷山大大帝 創造、
漢尼拔 完善的“兩翼包抄”的經典騎兵戰術,在
亞平寧半島 屢立奇功,十餘年內
羅馬共和國 幾乎沒有將領敢與漢尼拔正面交鋒。到了
中世紀 中前期,歐洲
騎士文化 強調光明正大的打法,
個人英雄主義 泛濫,戰術呆板。歐洲中世紀完全稱得上軍事戰術史的黑暗時代。蒙古採用的多種騎兵戰術(箭雨打擊、兩翼包抄、佯退、開口等)其實並非原創,
突厥 和
回紇 等
草原部落 都曾用過,但經歷嚴酷戰術操練的蒙古軍隊能將其靈活運用、完美發揮。
十三世紀,蒙古帝國崛起時,蒙古的重裝衝擊騎兵也十分強大。蒙古第二次西征時,重裝騎兵占整個騎兵軍隊的百分之四十左右。蒙古的騎射手輕騎兵與衝擊騎兵相互配合,形成了強大的戰鬥力。1241年,蒙古與歐洲聯軍的交戰就體現出各騎兵配合所形成的強大戰鬥力。蒙古先以少量輕騎兵誘使歐洲騎兵追擊,隨後蒙古騎射手從兩翼包抄追擊的歐洲騎兵,並不斷向歐洲騎兵發射箭失,殺傷歐洲騎兵。這時,待命的蒙古重騎兵向歐洲騎兵發起衝擊,而由兩翼包抄的蒙古騎射手對歐洲騎兵完成了合圍。由於之前不斷受到蒙古騎射手的殺傷,歐洲騎兵隊形已經散亂,被蒙古重騎兵擊潰。這時歐洲騎兵的左右兩翼後方已經被蒙古騎射手包圍,導致無法撤退。前方又遭遇蒙古重騎兵衝擊,因而全軍崩潰。這一戰被蒙古殺死超過兩萬人,蒙古人將死者的耳朵割下足足裝了九麻袋。
蒙古騎兵行軍 成吉思汗及其剽悍的將領在戰術戰法上從不因循守舊。
蒙軍 最常使用的作戰方法是在輕騎兵的掩護下,將部隊排成許多大致平行的縱隊,以一條很寬的陣地線向前推進,各主要部隊間由傳令兵傳送訊息。當第一縱隊遇到敵人主力時,該縱隊便根據情況或停止前進或稍向後退,其答卷部隊仍舊繼續前進,占領敵人側面和背後的地區。這樣往往迫使做人後退以保護其交通線,蒙軍趁機逼近敵人並使之在後退時變得一片混亂,最後將敵人完全包圍並徹底殲滅。當發現非主力敵軍後,附近所有的部隊均以此為目標實施突擊。這時,有關敵人的位置、兵力、運動方向等全部情報都被迅速送往總指揮部,估後再轉給各野戰分隊。
騎兵迂迴戰術
如果敵人不多,則由靠得最 近指揮官立即率部迎戰。如果敵人規模太大,無法馬上吃掉,那么蒙軍主力便在騎兵掩護部隊的後面迅速集結,然後高速前進,在敵人還來不及集結兵力的時候就將其分別擊潰。標準的蒙軍戰鬥隊形是由5個橫隊組成,每個橫隊都是單列的。各橫隊之間相隔很寬的距離。前兩個橫隊都是
重騎兵 ,其餘為輕騎兵。在這5個橫隊的前面。另外還有一些輕騎兵負責偵察、掩護。當敵對雙方的部隊越來越靠近時,位於後面的3列輕騎兵便穿過前兩列重騎兵之間的空隙向前推進,經過仔細瞄準後向敵人投射具有毀滅性力量的標槍和弓箭。接著,在仍然保持隊形整齊的情況下,前兩更重騎兵先向後撤退,然後輕騎兵依次退後。即使敵人的陣線再穩固,也會在這種預有準備的密集箭的襲擊下發生動搖。有時光靠這種襲擊就能使敵人潰散,不必再進行突擊衝鋒,那么樣就下令讓輕騎兵撤退,由重騎兵發起衝鋒。命令的傳送方式是白天採用信號旗和三角旗,夜晚則採用燈光或火光。作戰時,各個騎兵隊靠得很緊。但是如果位於中央的部隊已經跟敵人交戰,那么兩翼部隊便向側翼疏開,繞向敵人的兩側和後背。在進行這種包抄運動時,常常藉助煙幕、塵土來迷惑敵人,或者利用山坡或谷地的掩護。完成對敵人的包圍後,各部即從四面八方發動攻擊,引起敵陣大亂,最後將敵人擊潰。蒙古人在作戰中善於運用計謀和策略,這一點使他們在作戰時往往非常占先,減低了自己的損失,增加了敵人的傷亡。比如,作戰中蒙軍常使用煙幕。他們常常派一支小分隊,在草原上或牧民居住區燒起大火以迷惑敵人,掩蔽自己的作戰意圖或行動。蒙軍首領常常先派一支先鋒隊持久戰敵人,打完後撤,引誘敵人尾隨。撤退可能會持續幾天,敵人發覺自己已落入蒙軍的陷阱,已無路可逃了。
電子遊戲中的蒙古騎兵 如果遭遇的敵軍兵力不多或陣型不整,蒙古輕騎兵會從重騎兵佇列之間的空隙衝出向敵軍齊射,這種射擊沒有具體瞄準目標,只是以高頻大量的輪射打擊敵軍,有時還能造成混亂。輕騎兵完成任務返回重騎身後,重騎兵趁勢發起衝鋒,同時兩翼的輕騎兵(往往藉助煙霧和塵土等掩護)包抄到敵軍的側翼乃至身後,與重騎兵一起形成合圍之勢。
遇到嚴陣以待的強大敵軍,蒙古經常使出詐敗誘敵的戰術,將前者吸引到選中地點,與埋伏好的軍隊合圍滅之。第一次西征(1219-1224年)後期的喀爾喀河戰役(1223年5月),哲別與速不台率領不足3萬人面對斡羅斯與
欽察 的號稱10萬的聯軍。蒙軍連續撤退九天至有利地點——喀爾喀河畔。追了九天的聯軍隊形混亂,蒙古騎兵遂發起突擊,兩翼也很快包抄到位,一舉擊潰敵軍。此役中70位貴族陣亡,6個斡羅斯王公被處死,加上後來的圍城戰,聯軍損失數萬人,蒙古人傷亡微不足道。
蒙古人征戰俄羅斯 周密廣泛的
情報系統 對於蒙軍取勝起著不可低估的作用。蒙軍每次作戰所採取的戰術都是預先周密細緻辭地計畫好的。情報系統是參與制定作戰方案的一個重要部門。作戰方案的制定首先要對完整而又準確的情報進行仔細研究和分析。蒙軍情報網遍布歐亞大陸,其機構之詞龐大,工作之周密超過了中世紀的所有國家。間諜一般都是披著商賈的外衣從事情報活動的。一旦對情報作出了分析估計,整個戰役的進行路線便被確定下來,並指定各騎兵縱隊的路線和作戰目標,下級指揮官在不違背整體作戰方案的前提下有一定的指揮權。
命令的傳遞和戰鬥情報的交換通過信心令兵迅速敏捷地往來於作戰總部和下屬部隊之間實現,這就確保了各級指揮機構的直轄市統一,同進使成吉思汗紿終能親自指揮最大範圍內的作戰行動,直至戰爭的最後勝利。成吉思汗及其繼承者的功績在於建立起了一支以弓箭、長槍為主要武器,以騎兵為主體的蒙古軍隊。這是一支經過嚴格軍事訓練,有著良好紀律養成以及絕妙無雙的軍事體制的軍隊。他們穿梭穿梭懂得並充分運用突然襲擊和靈活機動的作戰原則,同時採取智取計賺的戰術手段。戰爭實踐證明,這的確是一支令人生畏的所向無敵的旋風部隊。 他們當時可以說相當於現代的裝甲部隊,一晝夜可以機動100公里,集火力機動性與一體,他們在遠距離上用弓箭,等一旦衝進就是
輕裝騎兵 ,這樣的能力不是一般部隊能夠比較的,所以在歷史上他們的戰績最輝煌。
蒙古騎兵之所以無敵天下並不是靠刀槍,而是靠弓箭。蒙古人擁有當時射程最遠,殺傷力最大的組合式弓(這種武器通常由後背上的一條動物筋,弓肚上的一層角質物和中間的一個木架組成。這種弓的拉力在50公斤和75公斤之間,而很短小便於騎兵運用自如。這種弓射出的箭殺傷範圍可達300米,如果在箭上裝備上鋒利的金屬箭頭,便能穿透最厚的盔甲。),配合蒙古騎兵的機動力,使得蒙古人得以縱橫歐亞,無人能阻。
相關戰役 蒙古人極其擅長被古羅馬人稱為”
安息人射箭法 ”的戰法,即騎射者一邊逃走,一邊向後方的敵人射箭。(蒙古人稱這種戰法為“曼古歹”)。這種戰術的精髓在於一從遠距離攻擊敵人,二持續不斷的攻擊敵人,三不給敵人還手的機會。在這種攻擊下不論敵人的精神和裝甲多么堅強,徹底崩潰只是時間的問題。當時歐洲騎士大多配備重盔重甲,雖然近戰時十分強大,機動力卻根本無法和蒙古騎兵相比。如果碰上
蒙古騎射手 ,不僅追不上,連逃都逃不掉,只有作箭靶子的份。而且蒙古騎兵不像歐洲騎士那樣完全依賴強攻,他們只有當先用弓箭把敵人殺傷大半時才與敵人短兵相接。
第二次西征的列格尼卡戰役(1241年4月9日),西里西亞公爵亨利二世率領的三萬波蘭聯軍被拜答爾所部蒙古輕騎兵的佯退所騙,一路追擊後者,德國步兵與前方騎兵脫節。埋伏好的蒙古重騎兵突然從正面向聯軍放箭,佯退的輕騎兵在兩翼包抄,專射敵軍戰馬。蒙古重騎發起衝鋒,落馬的騎士由於盔甲沉重行動困難,任憑蒙古人宰割。亨利二世和多名波蘭貴族戰死,法國聖殿騎士團的十多名參戰騎士全部陣亡,條頓騎士團大首領身負重傷,聯軍總共死亡25,000人。
列格尼卡戰役 困獸猶鬥的道理蒙古人自然也懂得。列格尼卡戰役兩天后的賽約河之戰,第二次西征的統帥拔都在賽約河對岸強攻匈牙利的守橋軍,速不台率領部隊悄悄渡過結凍的河面,繞到匈牙利大營側後,與拔都形成合圍。被圍在大營內的敵軍如果以哀兵心態作戰,蒙古即使勝利也會付出較大代價,因此蒙軍在包圍圈西側留出一個缺口。匈牙利軍隊發現逃生希望,無心戀戰,爭先恐後向西逃竄,很多士兵甚至扔下武器。然而蒙古人早在路上設下陷阱,並從後方追殺。這就是蒙古人的開口戰術。在數日的追殺過程中,匈牙利軍隊死亡2萬多人,蒙古人可能僅損失1000人左右。
賽約河戰役戰術圖 蒙古將領靈活運用兩翼迂迴、佯退誘敵以及開口戰術,在關鍵戰役中屢屢完勝,且勝後時常血腥屠城。歐洲人用韃靼人(Tartars)命名強大到恐怖的蒙古戰士,因為Tartar一詞源於Tartarus——希臘神話中的地獄。他們和羅馬帝國後期來自東方的匈奴人一樣,是懲罰基督教世界的上帝之鞭。
蒙古人不僅戰術設計高超,也有嚴格軍紀保障下的卓越執行力。1213年9月的陽河谷之戰,成吉思汗率軍34,000人慾殲滅鎮守要衝的號稱10萬的金軍。蒙古的策略是中路人馬直接攻擊守軍;同時利用陽河谷周遭的複雜地形做掩護,東西兩路騎兵翻山越嶺迂迴至金兵的側翼和身後。這個計畫看起來簡單,實則難在各路軍隊執行與配合的精確和到位。如果中路進攻過於猛烈,金兵很有可能直接撤退,蒙軍喪失了包圍的可能。東西兩路如果過早攻擊,則很可能被金兵識破意圖(金軍已有多次被迂迴包圍的教訓);或者兩路發起攻擊時間相距過久,則由於人數劣勢可能被金軍反制。
賽約河之戰 無論上述哪種情況出現,金朝全軍都很可能成功撤回陽河谷後面的居庸關,蒙古則將面對艱難的攻城戰。實際情況是,蒙古中路佯攻吸引了守軍的全部注意力,包抄騎兵成功直插守軍兩肋和身後。數萬金軍遭屠戮,屍體堆滿陽河谷。此役蒙古的斥候和傳令兵(負責偵察、聯絡和傳達命令)發揮了關鍵作用,確保行軍與進攻的準時、協調、恰到好處。
蒙古的騎射手足以使他們在野戰中戰無不勝,而在面對堅固的城牆時.蒙古人還有一種攻城利器,那就是從西域“進口”的回回巨炮,在這種超大型投石機投出的巨型彈丸面前,再堅固的城牆也和紙糊的沒什麼兩樣。史書記載,這種巨炮“機發,聲震天地,所擊無不摧陷,入地七尺。”蒙古人就是靠它,在公元1273年攻下強攻數年而不克的
襄陽城 ,當時蒙古人的投石機只有100米的射程,而襄陽城僅護城河就寬150米,後來蒙古人從波斯請來幾個工匠,對投石機進行改進,改進後的投石機射程在180——200米左右,所以蒙古人也稱此炮為“襄陽炮”和“回回炮”.不過在12世紀,全世界只有蒙古人才把回回炮大規模套用在戰場上。蒙古人南征北討,幾乎百戰百勝,除了騎兵之外,擁有巨炮也是一個重要因素。
蒙軍攻城 後勤訓練 蒙古軍隊和其他遊牧民族一樣從小就是戰士。在馬背上長大,從小的玩具就是弓箭,成年時候就早可以算成職業軍人了。由於在嚴寒和艱苦的環境中長大,都具有極為堅韌耐勞的性格,對物質條件的待遇幾乎從不講究,爬冰臥雪在其視為常事。遠距離跋涉更是從小的習慣。對物質條件的不講究,使蒙古軍隊的後勤負擔很輕。蒙古軍人擁有東西方各定居的農耕民族素無的連續作戰的意志和能力,這是西方養尊處優的貴族騎兵們和中國被抓來的百姓永遠難望其項背的。
蒙古人俘獲的波斯人 和所有的敵人相比,蒙古人都在文化和物質上處於落後地位,大規模地攻占掠奪始終是激勵其保持旺盛戰鬥力的原因和動力。對財富的渴望對殺人帶來的刺激使得蒙古人幾乎沒有停止對外發動戰爭時候。蒙古人放手讓士兵可以任意屠殺的政策,在心理上可以讓殺人的血勇刺激軍人的好戰情緒和原始勇氣,使得蒙古軍人成為極其勇敢野蠻的戰士。肆意的掠奪則部分解決了蒙古軍隊後勤供應問題。
蒙古人搭建蒙古包 另外,蒙古各部落統一後,幾乎把對外戰爭作為民族生存的依靠,遊牧反而降居次席,大蒙古國走向了完全的軍事化道路。為了訓練出最好的軍隊,蒙古人三四歲的孩子就被投入專門的軍事訓練部門進行軍事學習。他們被嚴格地進行騎馬、射箭的訓練。這些被從小訓練出來的孩子組成的騎兵部隊,戰鬥的素質和技能是極為驚人的,他們在馬背上無論是衝鋒還是快速撤退都能準確地射擊敵人,換言之,所有的普通戰士都是
李廣 那樣的神射手。這一點,他們幾乎所有的異族敵人都無法作到。這也是歐洲軍隊在沒有給予蒙古騎兵殺傷的時候自己就遭到重大傷亡的原因。
運輸戰備物資 蒙古人建立了與戰爭相適應的社會組織。各部落的領導即是生活生產的管理組織者又是軍事行動的管理組織者。對外發動戰爭時,可以全民動員,全民不分男女老幼都可以參加作戰行動。如對花剌子模國的長期圍困,就是全民參與,在城下放牧生活,維持軍隊持續不斷的攻擊力,直到城市被攻克。
綜上分析,蒙古帝國軍隊在亞歐大陸東征西討所向無敵幾乎是必然的結果。而蒙古在日本和越南戰場上的失敗,恰好是因為這兩個戰場是蒙古軍隊最無法發揮優勢的地方。他們必須下馬乘船,靠老天保佑才能平安到達目的地,抵岸後,在叢林山地面前,他們無法大規模地穿插機動,甚至還不能騎馬作戰。更糟糕的是潮濕的空氣讓他們適應大陸氣候的鼻子無法呼吸,他們成了病夫或被瘟疫奪去生命,就象歐洲軍隊不能適應他們一樣,他們也不能適應這裡老是從叢林冒出的軍隊。
蒙古騎兵整理裝備 歷史發展 元朝破滅後,蒙古騎兵仍然存在,蒙古部族分裂成多個部分,仍然開展了對明朝的騷擾和侵犯。在清代,蒙古騎兵也收到了重要的軍事運用,尤其是在十九世紀中葉以後,在太平天國運動中,蒙古騎兵也立下了重要的功勞,那時科爾沁左翼後旗扎薩克郡王僧格林沁,在道光、鹹豐、同治三朝歷任御前大臣、領侍衛內大臣、八旗都統及欽差大臣等顯赫職位,是倍受三朝皇帝寵信的滿蒙親貴之一,也是外藩蒙古王公在皇帝身邊的主要代表之一。鹹豐三年,太平天國定都天京,割據東南,同時派兵進行北伐。北伐軍進逼北京,震動了清朝統治中心。僧格林沁受命率領京營八旗和綠營兵進行堵截、圍剿,將太平天國北伐軍鎮壓下去。僧格林沁因功晉封世襲博多勒噶台親王。但詳細的歷史細節線上,僧格林沁臨危授命,統率奉調參戰的蒙古騎兵和八旗、綠營官兵鎮壓了北伐軍,穩定了清朝北方的統治秩序。僧格林沁揚長避短,利用統治階級的有利條件,採取曠日持久的水攻方法,才將北伐軍剿滅,顯示了八旗、綠營官兵的腐敗無能,參戰的蒙古騎兵也不如當年驍勇。
1860年英法聯軍逼近北京,9月21日清晨,一場殘酷的戰鬥在北京郊外八里橋上演,對陣雙方是清朝軍隊和英法聯軍。清軍的主力是兩萬五千多名蒙古騎兵,其統帥是蒙古科爾沁 親王僧格林沁,而英法聯軍總兵力一萬八千人,實際投入作戰的是大約六千人的法國軍隊,統帥是六十四歲的老將孟托邦。
,始於一九三一年十月,日本加快入侵的步伐,在日本侵略東三省的過程中,蒙古族名將李海山的帶領蒙古騎兵自行起兵奮起抗日救國的活動。
評價 時至今日,我們仍能感到,當年蒙古人對我們今天的軍事還有著深遠影響,西方正在對蒙軍的戰例、戰術以及軍事技術進行著廣泛的研究。休·科爾曾進一步在他的著作中寫道:“
利德爾·哈特 曾以蒙古軍隊為例,說服人們將騎兵作戰方法運用於坦克。並請注意,美軍總參謀長
麥克阿瑟 在一份年度報告中,曾敦促國會吸取蒙古軍隊的經驗教訓,批准他關於要求為美軍機械化撥款的提案。”蒙古軍隊第一次將絲綢之路東西端都統一在一個政權之下,美國歷史學家傑克菲爾德評價其第一次實現了“全球化”。
蒙古帝國東西方通道 在史書中,經常可以看到蒙古帝國在中原土地上殘酷地進行屠殺的紀錄。“乘其駿馬,掠其妻子,占其土地”是蒙古士兵作戰的目標和動機。比如《建炎以來朝野雜記》載:“兩河山東數千里,人民殺戮幾盡,金用子女牛羊馬百皆席捲而去,屋廬焚毀,城郭丘墟矣” 。“關中兵火之餘,戶不滿萬” 。“既破兩河,赤地千里人煙斷,燕京宮室雄麗,為古今之冠,韃人見之驚畏不敢仰視。既而亦為兵所焚,火月余不滅。”“ “韃靼過關,取所掠山東兩河少壯男女數十萬。皆殺之”等等。
在尚鋮主編《中國歷史綱要》。蒙古滅金後得戶87萬餘,口四百七十五萬餘,比金章宗太和七年(1207)年統計數戶七白六八萬餘,口四千五百八十一萬餘,少了90%。按照這個統計,北方被屠殺人數約四千萬。而根據《元史》記載,僅陝南一帶雙方交戰後,宋軍陣亡士兵和被屠城的百姓就達數十萬。蒙古攻宋時,屠城二百個,包括常州屠城。元滅宋,得戶九百三十萬,校宋寧宗嘉定十一年(1218年) 代戶數1千三百六十萬也少了30%。按每戶5人計算(金朝境內每戶平均5.4人),南宋境內被屠殺人數約200萬。據明人編著《元史·世祖本紀》,至元十九年, 以四川民僅十二萬戶,所設官府二百五十餘,令四川和省議減之。元至元十九年是1282年, 距離元軍攻占四川的1278年僅晚6年,也就是人口數只有戰亂發生前夕的4%,這就說明了四川在與蒙古的戰爭中人口減少得令人震驚。也就是說,最保守的估計,金境和宋境內至少被屠殺了1000萬人,金帝
完顏 一族盡數被屠,世間從此再無完顏一姓。這還不包括蒙古帝國在西夏的種族滅絕行為中喪失的
党項人 。以及滅西遼後種族滅絕的部分契丹人,只有吐蕃和忽必烈滅大理國時期基本上是靠招降而得的。
被蒙古人破壞以前,亞洲的文明古國都相當發達,大城市人口都在100萬以上。僅僅在
波斯 地區,被屠殺上百萬人口的城市就有這僅僅是大城市的統計,蒙古人在農村的屠殺人數是無法每次都統計出來的。但所以被入侵的地方都記載蒙古人在農村一樣採取種族滅絕政策。當時俄羅斯人口不多,所以屠殺人口總數不大,莫斯科只被屠殺了20多萬人,但是據俄羅斯歷史學家估計,被屠殺人口超過了50%。 被直接屠殺地區人口下降超過90%。如果當時世界其他發達地區人口密度和金國、南宋相似,那么被屠殺人口應該不亞於金國和南宋的5000多萬。也就是說被蒙古屠殺人口應該不少於1億。
成吉思汗在西征歸來的途中教育後代時,說了一段著名的格言:“人生最大的樂趣,是把敵人斬盡殺絕,搶奪他們所有的財產,看著他們親屬痛哭流淚,騎他們的馬,強姦他們的妻子和女兒。”世界上所有不願意被他們屠殺、不願意被他們掠奪、不願意被他們奴役的人民都是他們的敵人,宣稱“要把青天覆蓋之地,都變成蒙古人的牧場”。這完全說明了當時蒙古的主要戰爭目的——征服與掠奪。
公元1220一1221年,蒙古人第一次西征時,對多思汗也就是撒馬爾罕(還有說是玉龍劫赤的)進行了瘋狂屠殺。當時總計5萬蒙古兵,平均每人手刃24個百姓之多。被屠殺者多達120萬。
1220年2月攻克不花剌城(今烏茲別克斯坦布哈拉),大批逃跑的兵士和平民被殺死,然後是洗劫和一把大火,徹底地摧毀了不花剌城。 10月,蒙古大軍抵達撒麻耳乾(意為“肥沃的都市”,今烏茲別克斯坦撒馬爾罕)。城中共有11萬守軍,其中6萬是突厥康里部人,他們以為自己和蒙古人同種必會得到善待,於是有3萬人出城投降,但結果卻在睡覺時被蒙古人全部燒死射死,無一倖免。接下來又是一場空前的洗劫,並把全部居民驅逐出城,其中有許多人被處死,好在有契丹人耶律楚材出面阻止,鐵木真才聽從了他的建議從平民中挑選了3萬工匠分賜給諸子、親屬,3萬壯丁隨軍作戰,其餘則在交納一定贖金後放回,這些被放回的居民還不能住滿城市的一個角落。 1221年2月,鐵木真進抵巴里黑城(巴爾赫),早已聞風喪膽的市民出城請降並宣誓效忠,但鐵木真以調查人口為名將無辜市民斬盡殺絕,並把巴里黑城化為了灰燼。
在呼羅珊,他派幼子拖雷去奪取莫夫城,莫夫城投降,城中居民也幾乎是全部遭到屠殺。拖雷坐在安放於莫夫平原上的一把金椅上,目睹了這次集體屠殺。男人、女人、小孩被分開,按類別分配到各個軍營中,然後把他們砍頭。“只有400名工匠倖免於死”。桑伽蘇丹的陵墓被燒,墳被盜空。接著又圍攻塔里寒城(今阿富汗木爾加布河上游之北),7個月後城破,該城居民又盡數被屠殺,城市被毀。然後又攻陷范延城(巴米安),由於鐵木真寵愛的孫子、察合台之子木阿禿乾戰死,鐵木真竟下令“不赦一人,不取一物,概夷滅之”。范延城址由此而被稱為“可詛咒的城市”破城後下令不得掠奪任何財物俘虜,將所有人畜殺光,毀城為荒漠。浩劫過後的范延堡得名“卵危八里”意為“歹城”數十年內此地毫無生氣,據說連動物也不敢接近。另外,在攻克塞忒耳迷(今俄羅斯捷爾梅茲)後,由於攻城時受到城中軍民頑強的抵抗,成吉思汗下令殺盡所有居民。
1221年4月,由窩闊台率領的另一路蒙古軍在經過7個月的包圍後,終於攻入花國都城玉龍傑赤(今土庫曼斯坦希瓦附近的科尼亞。烏爾根奇),蒙古軍隊一入城,據說蒙古士兵受命,每個人要屠殺24個無辜居民,然後又決阿姆河水灌城,全城盡為澤國,偶而有幸未被殺戮的人亦難逃被洪水淹死,據說有120萬之多。(當然這可能有點誇大,因為當時南宋的都城臨安也沒有這么多人),一座繁華的都城從此在地球上消失。
蒙古花剌子模戰爭 同時,另一支由哲別和速不台率領的追擊花剌子模國國王摩訶丁的蒙古軍隊在攻克哈馬丹(今伊朗西部哈馬丹)、拜勒寒、剌夷(這是以生產奇異裝飾和陶瓷聞名的城市,該城從此再也沒有從這次災難中恢復過來)、贊詹、可疾雲、谷兒只(喬治亞)、篾剌哈(伊朗東亞塞拜然省馬臘格)、沙馬哈(今亞塞拜然舍馬合)城後,同樣也是殘酷的屠城和焚城。蒙古人攻陷哈馬丹,這一次市民們進行了抵抗,蒙古人屠殺全體居民並縱火焚城。兩個蒙古統帥從哈馬丹出發,經阿爾達比勒(他們也洗劫了該城)返回谷兒只。
1221年4月,尼沙普爾城被攻占並遭到徹底摧毀,脫合察的遺孀主持了這次屠殺。為防止受騙,屍體都被砍頭,並將首級按男、女、小孩分別堆成金字塔形。“甚至貓、狗也被宰殺。”蒙古人拆毀了位於圖斯附近的哈倫拉施特的陵墓。哈倫拉施特和桑伽的墳,以及所有給阿拉伯-波斯燦爛文明增添光彩的建築都被一個一個地毀掉。 1222年6月,攻占也里[赫拉特],全城居民被殺,這場屠殺整整占用了一周的時間。那些返回莫夫的人們曾經愚蠢地殺死了拖雷留在該城的波斯族長官,而擁戴札蘭丁。他們遭到失吉忽禿忽的殘害,無一人倖免。當大屠殺結束時,蒙古人謹慎地佯裝離去。他們走了一程後,凡是躲在城郊或地下室的人們認為敵人已經走了,又一個一個地出來,這時蒙古後衛部隊又折回來進攻他們,將他們消滅。 內薩城被陷時,蒙古人將居民趕到一塊空地上,命令他們互相將手捆在背後,內薩的穆罕默德寫道:“他們服從了,如果他們散開來逃往附近的山中,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將會得救。一旦他們互相將手捆綁上,蒙古人圍住他們,用箭射他們——男女老幼無一人倖免。”
失吉忽禿忽被花剌子模國王子札蘭丁在八魯灣打敗,死傷蒙軍3萬,鐵木真後又圍住了札蘭丁,傳說當看到札蘭丁作戰異常勇敢後,產生惺惺相惜,最後放了札蘭丁一馬,讓他順利逃跑。而事實是:鐵木真為報失吉忽禿忽失敗之仇,親率蒙古軍在印度河岸追上了這位王子並將他打敗,札蘭丁最後跳入河水得以逃跑,而他家屬中的所有男孩卻被無情地殺光。在南部,迪亞巴克爾和埃爾比勒地區遭到了可怕的洗劫,伊本·艾西爾描述了大屠殺的一些場面:尼西比斯地區的一個人告訴我,當他躲藏在一間房屋裡從一個小孔向外張望時,看到每當蒙古人要殺人時,就呼叫 la ilaha illaallah(嘲笑穆斯林的慣用語),屠殺結束後,他掠奪城市,擄走婦女。我看到他們在馬上嬉鬧、用他們的語言又唱又叫 la ilaha illa allah。 艾西爾又敘述了另一件軼事:我所聽到的事情很難使人置信,恐怖之甚使安拉深入每人心中。例如,據說,有一個韃靼騎兵,獨入一個人煙密集的村子,陸續殺其村民,竟無一人敢反抗。又聽人說,有一個韃靼人,手無兵器,而欲殺所虜之人,便命其臥地後去尋找刀,歸來殺此人,此人竟不敢逃。又有人告訴我:“我曾與十七人同行。見一韃靼騎兵至。他命令我們互相反綁兩手於背後,同伴們皆服從之,我對他們說,他僅一人,應殺之而逃,同伴們答道,‘我們十分害怕’、我又鼓動他們說他將會殺死你們,讓我們先把他殺死,可能安拉會拯救我們。但是,竟無一人敢殺他。於是我用小刀把他殺死,我們才安全逃脫。”
蒙古軍隊為了報復花剌子模人民的抵抗,每次城陷後都進行殘酷的洗劫,大殺大掠之後,或者把城市夷為平地,或者縱火焚之,或者引水灌城,居民除部分工匠和婦女被掠送往蒙古,分給各級貴族充當奴隸外,其餘大都慘遭殺戮。偌大的花剌子模王國,在短短的幾年間被蒙古人消滅了。蒙古征服者摧毀了中亞許多文明城市,破壞了全部灌溉設施,兵鋒所至,滿目瘡痍,昔日繁榮富饒的花剌子模,變成一片荒漠。 東伊朗再也沒有從成吉思汗的破壞中完全恢復過來。像巴里黑這樣的城市仍然殘留著蒙古破壞的痕跡。15世紀時,在沙哈魯、兀魯伯和速檀·忽辛·拜哈拉統治下,這些地區發生的帖木兒文藝復興運動都未能使它們完全恢復過來。1258年,旭列兀(拖雷的兒子,忽必烈的兄弟)的蒙古鐵騎攻陷巴格達,大屠巴格達居民。據說120萬人死於屠刀下,以至於底格里斯河河水為之一片血紅!蒙古人還全面破壞兩河流域的水利設施,至巴比倫時期就在發揮作用的灌溉系統被毀於一旦;他們還引幼發拉底河的河水進城,整個城市被洪水淹沒,即使有個別跺起來的人也被淹死;四大文明發祥地之一的巴格達被徹底毀滅! 蒙古第二次西征是在太宗窩闊台滅金後一年,這次進軍路線,是沿著阿爾泰山山蒙古滅不里阿兒,欽察,攻入斡羅思(俄羅斯)。三年之後,蹂躪了斡羅思大部分國土,包括了莫斯科,蒙軍在莫斯科共屠殺了共27萬的俄羅斯人。 1237年12月,里亞贊大公(俄羅斯)尤里和羅曼兄弟二人各自守住里亞贊和科羅姆納。里亞贊城破,尤里被殺,全城居民都遭屠殺 1238年2月,羅曼在城堡前戰敗被殺,接著科羅姆納城被占領。莫斯科遭到洗劫。
蒙古人強攻並焚燒了佩斯城,而匈牙利王貝拉逃到亞德里亞避難。居民們遭受了難言的暴行之後,接著常常是被集體屠殺。《可憐的諾基里·卡曼》是一部充滿悲劇的故事集,故事內容大多相似:蒙古人鼓勵逃亡的居民重返家園,答應完全赦免他們,在使他們消除疑慮之後,背信棄義地把他們全部殺死。在另外一些場合中,他們把俘虜趕到他們的前面,去強攻設防的城市。“他們躲在這些不幸人們的後面,嘲笑那些被打倒的和殺死那些退卻的人”。在強迫農民為他們收割莊稼之後把他們殺死,正像在他們繼續前往別處掠奪之前,在撤走時殺死被他們污辱過的當地婦女一樣。蒙古人將周圍地區-農村和不設防城市——的男性居民集合起來,在戰爭的時刻,把他們趕到護城渠或城牆邊,只要他們的屍體能填滿河渠和他們的反覆攻擊能消耗守城軍,即使這些人被他們自己的同胞刈除。有時候他們被偽裝成蒙古人,每十人舉一面蒙古旗,以致守城軍看到遍布於草原上的這一大批人馬後,相信他們自己已經受到成吉思汗大軍的威脅。由於這種計謀,一支蒙古小分隊就可以迫使敵人投降,事後,這些人群不再有用而被屠殺。這種幾乎是普遍實施的可怕的辦法,由於蒙古人的紀律性和組織性而臻於完善,成為他們最常用的戰術程式之一。
蒙古入侵其它國家時一貧如洗,野蠻殘暴,每到一處,都屠殺平民民、搶劫、強姦。在很多地方滅絕了當地人口,破壞了當地的文明成果,破壞水源,繁榮景象很久不能恢復。蒙古帝國軍隊殘暴、邪惡的行為包括把婦女強姦以後殺死,把孕婦的肚子刨開、屠殺尚未出生的嬰兒、把死人的頭擺成金字塔炫耀、取樂,無論男 女老少一律處死。他們在被宰割的對象臨死前,百般折磨取樂,把歡聲笑語和受害者悽慘結合在一起。他們儘量破壞所有的房屋,用腐爛的死屍污染水源,企圖使僥倖逃脫的倖存者凍死餓死,或者被瘟疫殺害。在奧可斯(Oxus)城,有一個婦女在被殺前叫喊她可以給蒙古人珠寶,用以饒她性命,結果蒙古人聽到珠寶被吞到肚子裡以後,就立即把她的肚子刨開,取出珠寶。。成吉思汗得知後,就命令以後把所有的人肚子都刨開,檢查裡面是否有珠寶。他們當著丈夫和父親的面強姦他們的妻子和女兒。然後再把被強姦的婦女和他們的男性親屬殺掉。以此觀看他們痛苦取樂。為了徹底屠殺所有的人,他們還常常在屠殺結束時,謹慎地佯裝離去,引誘隱藏的倖存者出來,再把他們殺死。有的城市反覆被屠數次!總而言之,他們所做的,就是除了能幫他們製造武器的工匠以外,把所有的異族殺光。如果有倖存者,不是因為他們寬容,而是他們力所不及。
阿拉伯歷史學家伊本.阿.阿特在描述蒙古侵入中、西亞地區時曾經說:“歷史上從來也沒有發生那么可怕的事,哪怕是接近這樣的災難也沒有……人類哪怕到了世界末日,也再不可能看到其它類似的災難了……即使是對抗救世主的惡人,也不過是消滅那些反對他的人,還會饒恕跟隨他的人。然而,這些(蒙古)人對任何人都沒有一點憐恤,他們殘酷地殺害了婦女、男人和兒童,甚至切開孕婦的肚子,把裡面沒有出生的嬰兒殺死。”按照蒙古帝國時代阿拉學者伊本-阿-阿特爾(Ibn Al-Athir)的話說,“造成了自以來最大的災難”,美國現代歷史學家桑德斯也說:“作為人類種族滅 絕屠殺的典型代表,這些蒙古人是自古assyrians以來最惡劣的屠夫。他們把許多國家民族完全斬盡殺絕、或者全部驅趕出家園。在屠殺上令人髮指程度,一直到現代的納粹都沒有超越。”在前俄國和前蘇聯,更是不乏對蒙古帝國屠殺 罪行的強烈譴責。前蘇聯還有專門的紀念蒙古大屠殺博物館。在中國專業書籍元朝史中也有相應的描述。北方大地被殺的千里無人煙,在加上強姦婦女、綁架奴隸,把平民驅趕填平在防禦溝壕其兇狠、殘暴程度,是世界上任何其他種族滅絕行為、包括臭名昭著的德國納粹和日本軍國主義,都不能相比的.。
蒙古的屠殺和掠奪,使得絲綢之路上這一繁華地區到今天還沒有恢復到原來的水平。他們摧毀了五千年來陸續修築的水利系統,使得大量的綠洲變成沙漠,使其經濟下降到公元前1500年的水平。據美國歷史學家PaulB。Kern引用最新研究結果表明,即使到現在,中東地區耕地面積尚未恢復到蒙古入侵前的60%。(這種破壞包括30多年後旭烈兀對阿拉伯世界的西征)。
大致有數據記錄的:
金朝:北京被屠80萬,完顏姓氏慘遭滅絕,河南、河北以及山西東部經過戰亂成為一片無人區,死傷過千萬人。西夏:100萬,銀川被屠30萬北方。南宋直接被殺200多萬,其中四川40萬,成都被屠近10萬。
中亞:撒馬爾罕(花剌子模都城):120萬(蒙古士兵平均手刃24名百姓),慘遭屠城的:不花剌城、巴里黑、塔里寒城、巴米安、喬治亞、亞塞拜然、哈馬丹、尼沙普爾、莫夫城、赫拉特、內薩、奧克斯。
西亞:巴格達(又稱塞琉西亞):120萬。
東歐:莫斯科:27萬,慘遭屠城的:里亞贊、捷爾梅茲、佩斯。
另加日本博多灣被屠的三千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