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馬鹿

蒙古馬鹿

蒙古馬鹿(學名:Cervus elaphus alashanicus)是所有馬鹿亞種中體型最小的,體長200 - 230厘米,體重145 - 300千克。眼窩凹陷,有顏面腺;有足腺;無膽囊。胃4室,反芻。牙齒32~34枚。腿細長,善奔跑。雄鹿有角、眉叉從角基部伸出,第二叉緊接眉叉之上,共4-6叉,多達8叉。毛色均勻,冬毛棕灰色。成獸體側無花斑。臀斑大而明顯,呈淺赭黃色,其上緣及外緣為棕黑色。棲息於稀疏灌叢,荒漠草原,或下至溪谷沿岸活動。食物種類十分廣泛,隨季節和地區有很大的變化。主要是植物性草及樹葉等。主要分布於中國蒙古和寧夏賀蘭山地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蒙古馬鹿
  • 拉丁學名:Cervus elaphus alashanicus,Cervus alashanicus
  • 別稱:阿拉善馬鹿,馬鹿蒙古亞種、馬鹿阿拉善亞種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哺乳綱
  • :偶蹄目
  • :鹿科
  • :鹿屬
  • 馬鹿
  • 亞種:蒙古馬鹿
  • 命名者及時間:Bobrindkii et Flerov,1935
  • 英文名稱:Alashan Wapiti
  • 英文名稱:Alashan red deer
外形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保護級別,

外形特徵

蒙古馬鹿是所有的馬鹿亞種中體型最小的,體長200 - 230厘米;肩高100 - 130厘米;尾長25 - 40厘米;體重145 - 300公斤。夏毛短,通體呈赤褐色;冬毛灰棕色。蒙古馬鹿是所有馬鹿亞種中毛色著色最輕的,毛髮偏紅,臀部的淺黃色範圍較大,尾巴較小。腿細長,善奔跑。角是雄鹿的第二特徵,同時是爭偶的武器,其生長與脫落受腦下垂體和睪丸激素的影響。鹿角是以骨頭組成,以每天2.5厘米的速率成長。鹿角在成長時,會覆蓋上一層有保護作用,柔軟而多血管分布的皮膚,其被稱作絨毛狀皮。
蒙古馬鹿蒙古馬鹿

棲息環境

喜棲息於大面積的針闊葉混交林、林間草地、高山森林草原,甚至活動於稀疏灌叢,或進入荒漠草原,或下至溪谷沿岸活動。

生活習性

喜歡群居。夏季多在夜間和清晨活動,生產冬季多在白天活動。善於奔跑和游泳。非生殖季節,雄鹿獨棲或2-3隻一起。雌鹿與幼鹿常3-5隻結成家族群,通常在白天它們多隱蔽於密林中,晨昏前後活動頻繁,但在夜間和白天也活動,特別是在冬季。夏季酷熱時,常到山谷小溪或河中洗澡。無溪之處,則到山谷低洼濕地或林緣爛泥塘躺臥,這樣可防暑降溫和防止昆蟲叮咬。公鹿有時發出響亮的尖叫聲“bugling”,可以在幾公里外聽到。
食物種類十分廣泛,隨季節和地區有很大的變化。以各種草、樹葉、嫩枝、樹皮和果實等為食。早春吃榆、樺、柳、楊嫩枝幼葉,特別是榆樹皮和刺五加等。夏季以各種青草、灌叢及林木的枝葉為食,秋季吃各種山果、蘑菇,甚或至林緣耕作地帶吃瓜菜和莊稼。冬季主要以柞樹葉、橡子、榛子和各種枯草為食。早春開始喜舔食鹽鹼地皮,有時甚至吃鹼泥或飲礦化的泉水。

分布範圍

分布於亞洲大陸,主要在中國內蒙古和寧夏賀蘭山地區。

繁殖方式

蒙古馬鹿在9-10月間發情交配,成年雄獸間爭偶現象劇烈,以致造成傷亡。妊娠期約8個月,次年6-7月產仔。通常產1仔,偶爾產2仔。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國際野生動物紅皮書,2008年名錄 ver 3.1——低危(LC)。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