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婚禮(蒙古族婚俗)

蒙古族婚禮(蒙古族婚俗)

蒙古族婚禮(蒙古族婚俗),吉林省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民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蒙古族婚俗帶有鮮明的民族特色,以特殊的形式表現出蒙古人粗獷、豪爽、勇敢、智慧、勤勞、善良的民族性格。蒙古族分布地域廣闊,因居處地的不同而形成了不同特色的婚禮儀式。傳統婚禮在蒙古包內進行,在婚禮中,民族傳統服飾可以得到充分的展現。各地婚儀大同小異,展示騎術是其中一大特色。婚禮過程往往伴隨著形式多樣的歌舞表演。

2008年6月7日,蒙古族婚禮(蒙古族婚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遺產編號Ⅹ-55。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蒙古族婚禮(蒙古族婚俗)
  • 批准時間:2008年6月7日
  • 遺產級別:國家級
  • 遺產類別:民俗
  • 申報地區:吉林省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
  • 遺產編號:Ⅹ-55
歷史淵源,民俗內容,傳承保護,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蒙古族婚禮起源於蒙古氏族社會,以血緣關係組成的部落嚴禁近親結婚,而蒙古草原廣袤遼闊,散住分居,因而,男女青年結婚都要到遙遠的其他部落,所以女子出嫁後,很難再相見。
結婚是大喜的日子,又是長遠分離的悲痛的日子,蒙古族這個能歌善舞的民族,在這個時刻自然要用歌唱去表達情感,於是便產生了蒙古族《婚禮歌》。
再經過漫長的歷史,產生了半職業性的婚禮祝詞家,男方稱“賀勒莫沁”,女方稱“嫂子”,並逐漸形成了按照婚禮活動順序、歌聲貫穿全過程的婚禮習俗。

民俗內容

前郭爾羅斯蒙古族婚俗主要特點是整個婚禮過程由《婚禮歌》貫穿起來。
前郭爾羅斯民間婚禮增添了新的內容。多在結婚前一天到女方家迎親。迎親的人數五、七、九人不等,富豪貴族多時可達十七、十九人。人數無論多少,男方最少要有一位祝詞家,女方也要有一位至兩位善於周旋的女祝詞家(姑娘們稱她為嫂子)。迎親人到女方後,雙方祝詞家按照程式明爭暗鬥地對歌。當然,女方如無女祝詞家,也有的用男祝詞家。
迎親人到了女家後,婚禮習俗活動開始。
迎親
迎親人到後,女方向男方迎親人獻茶,把新娘新為郎做的袍靴獻上,新郎要換裝。在此階段要唱盛裝贊、祝箭歌、贊馬歌、賀喜歌曲等。
求名宴
是女方的頭道宴,招待接親人隊伍。宴席當中有獻奶酒、對唱求名問屬歌等。
獻茶
求名宴後,盤古開始,穿插盤古歌、勸戒歌、賀喜歌。
沙恩吐宴
是女方家的二道宴,是新娘的告別宴。有報宴哥、祝酒歌、論酒歌、贊沙恩、親家歌、姑娘的歌、額莫的歌、報時歌。
送親
報時歌催促人們起程,男方接親與女方送親人開始上路,一路上歡歌笑語,搶新郎帽子,直到進入男方家頭道門,有賽馬哥、頭門歌、獻哈達和荷包歌。路上遇到敖包要祭拜。
婚儀
進入男方家後,正式舉行婚禮,貫穿揭帷幕、拜火歌、拜雙親、祝願歌。最後,一對新人拜火、拜天、拜雙親,結束了整個婚禮。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蒙古族婚禮帶有蒙古族婚禮(蒙古族婚俗)鮮明的民族特色,以特殊的形式表現出蒙古人粗獷、豪爽、勇敢、智慧、勤勞、善良的民族性格。
保護措施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草原文化館獲得蒙古族婚禮(蒙古族婚俗)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蒙古族婚禮(蒙古族婚俗)》項目保護單位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草原文化館評估合格。

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2019年2月10日,在呼和浩特市大召文化廟會期間,由玉泉區烏蘭牧騎隊員打造的歌舞表演《蒙古族婚禮》在塞上老街西口鐘鼓樓上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