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淵源
“烏珠穆沁”系蒙古語,意為摘葡萄的人,據記載烏珠穆沁部落13世紀生活在阿爾泰山脈葡萄山一帶,17世紀中葉遷此定居,因而得名。
烏珠穆沁牧民的婚禮一直延續著傳統的民族習俗。婚禮樸實、莊重、熱烈,不興財禮,但接親送親都很隆重。
烏珠穆沁蒙古族婚禮在蒙古包內的典禮儀式十分具有蒙古族特色,並較多保存了蒙古族傳統婚禮所具備的程式及音聲。其音聲的“音”是“乃日道”,即宴歌,而“聲”則是祝讚詞。
乃日道在烏珠穆沁蒙古族傳統婚禮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所演唱的歌曲有著嚴格的要求,通常“在宴禮開始時有“起宴歌”,中間有“節段歌”,結束時有“終宴歌”,而且在不同場合和不同階段要演唱特定曲目。”儘管現代烏珠穆沁蒙古族婚禮意義上的乃日(宴會)對這些要求已經有所放寬,但在曲目的選擇、演唱的模式等各方面還是有著諸多規定。
民俗內容
在烏珠穆沁草原,舉辦婚禮的前一天,男方的親友和來祝賀的鄰居們都騎馬、坐車絡繹不絕地趕來。男方還要請本地最能說會道的人擔任“合樂睦沁”(即說客)。翌日,去接親的新郎與“合樂睦沁”帶領著接親隊伍上馬,圍著結婚地點所有的蒙古包轉三圈,然後出發。大家迎著微風送來的陣陣花香有說有笑,馬跑得時緩時疾,馬蹄聲劃破了草原黎明的靜謐。
在舉辦婚禮時,女方的蒙古包一般都扎在離男方四五十里以至七八十里遠的地方。女方的親友也都主動把蒙古包搬來,幫助操辦婚禮。新娘被打扮得煥然一新,在十幾名年輕姑娘的陪伴下,單獨在一所蒙古包里。大約在上午九點左右,接親隊伍來到女方住地,圍著所有的蒙古包繞三圈後下馬。走進女方父母的蒙古包,新郎首先向岳父敬酒,然後 向其他長輩和親友一一敬酒,向岳父獻哈達和禮品,對女方的親友也分別贈送禮品。岳父和親友們再向新郎回贈禮品。接著便開始喝酒唱歌。在接親隊伍即將返回啟程時,女方將專門準備的一壇酒全部倒在鍋里,用勺子往碗裡盛,把酒喝完後,接親的隊伍簇擁著新郎,送親的隊伍簇擁著新娘,再次圍繞著女方的蒙古包轉十幾圈後啟程。幾十匹馬甚至上百匹馬一齊飛奔,在花的原野上形成了一條歡樂的長河。而新娘則在親友和姑娘們的陪伴下,騎馬跚跚而行。快到男方住地時,接親的小伙子個個精神抖擻,一聲唿哨,個個躍馬揚鞭,簇擁著新郎跑在最前邊。在新娘來到之後,則由男方的一名親友接過新娘的馬韁繩,讓新娘騎馬和接親的隊伍一齊圍著男方的蒙古包轉。這時,女方送親的親友往往藉口男方有所怠慢,不讓新娘下馬,男方的親友則進行勸說,正在雙方“糾纏不休、難解難分”的時刻,男方的一位騎手從斜刺里倏地衝出,順手牽過新娘的韁繩,把新娘領到東南方早巳準備好的蒙古包里,這一搶一奪,為烏珠穆沁婚禮增掭了戲劇性的衝突和氣氛。新娘換裝後,由梳頭老人為其梳理頭髮,改為新婚婦女的髮式。
婚禮完畢後,兩家人在蒙古包里分開坐下,由男方請來的“敬奶人”向女方父母敬奶,同時贈送牲畜,女方提出不要。這時女方請來的“合樂睦沁”乘機出難題,用詩歌說唱的形式說父母撫育女兒長大成人付出的心血。就這樣邊唱邊喝,為婚禮增舔了喜劇氣氛。這時婚禮達到高潮,喝不完的奶酒,唱不盡的歌曲,所有參加婚禮的人唱著、喝著,烏珠穆沁長調此起彼伏,迴蕩在草原的上空。
傳承保護
傳承狀況
由於種種具體的原因,烏珠穆沁婚禮儀式已經被淡化,頗有失傳之虞,亟待制訂措施進行搶救保護。
保護措施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西烏珠穆沁旗文化館獲得蒙古族婚禮(烏珠穆沁婚禮)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蒙古族婚禮(烏珠穆沁婚禮)項目保護單位西烏珠穆沁旗文化館存在單位性質、機構等方面重大變化,不具備保護單位基本條件等情況,重新認定保護單位西烏珠穆沁旗文化旅遊事業發展中心。
社會影響
衍生作品
《烏珠穆沁婚禮》情景劇前期準備工作於2021年年底開始,於2022年5月20日完成第一次錄製工作, 6月25日至6月27日完成第二次錄製工作。錄製工作有西烏旗非遺傳承人、牧民演員、文化旅遊事業發展中心工作人員、西烏旗電視台共六十餘人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