蒂亞(蒂亞文化遺址)

蒂亞(蒂亞文化遺址)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蒂亞文化遺址是由重達幾十噸甚至數百噸的巨石嚴密砌成。考古學家還在巨石的縫隙中發現了一些小金屬釘,其作用是固定石頭,據推測,這些金屬釘是把金屬熔化後再倒入鑿出來石頭模子中製成的。可能最引人注目的還是整塊岩石鑿成的石門,它矗立在長30英尺、寬15英尺、厚6英尺的基座上,而基座和門是用同一塊岩石雕鑿而成的。在蒂亞瓦納科古城的太陽門上雕刻有1萬2千年前滅絕的古生物“居維象亞科”(跟現在的大象類似)和同期滅絕的劍齒獸。太陽門上還雕刻有既繁複又精確的天文曆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蒂亞
  • 外文名稱:Tiya
  • 所屬地區:衣索比亞
  • 地理位置:蒂亞位於亞的斯亞貝巴南70公里
  • 著名景點:蒂亞文化遺址
基本資料,世遺評價,遺址簡介,地理位置,考古發現,歷史遺蹟,遺址特點,地理特點,文化韻味,太陽門,意義影響,一種多肉植物,形態特徵,生長習性,栽培技術,

基本資料

中文名稱:蒂亞
英文名稱:Tiya
蒂亞文化遺址蒂亞文化遺址
國家:衣索比亞
所屬洲:非洲
批准時間:1980
批准標準:根據文化遺產遴選標準C(I)(IV)被列入《世界遺產目錄》。
1980年根據文化遺產遴選標準C(I)(IV)被列入《世界遺產目錄》,評為遺產的報告:世界遺產委員會第4屆會議報告。

世遺評價

在位於南部亞的斯亞貝巴索多地區深處發現的大約160處考古遺址中,蒂亞是最重要的一處。這個遺址有36座紀念碑,其中有32 個石柱刻有圖案,而這些圖案大部分都很難詮釋。這是衣索比亞古文化的遺蹟,它的年代至今尚未考證出來。

遺址簡介

蒂亞紀念碑位於亞的斯亞貝巴南70公里一處荒無人煙的不毛之地上,這些12~14世紀的神秘巨石圍繞著一處被人遺忘的文明的戰士的墓地 。
蒂亞文化遺址蒂亞文化遺址
這些石柱一般有2~3米高,最大的據說有5米高(包含埋在地下的部分)。
本世紀初,一些石柱被搬走了,有些出現在基羅附近的亞的斯亞貝巴大學校園裡。衣索比亞人沒有給這個重要的遺蹟以任何標誌。遺址被圍起來,但有一個大門開著。遺址由3個獨立的豎立的石柱群構成。他們像小型的石籬笆,雖然走近了可以看到石頭上刻著有趣的雕刻。 巨石上的雕刻有4種類型,劍型雕刻被認為代表曾被埋著的勇士殺死的敵人或猛獸的數目。有一墓上有9支劍。
另外一種標誌象一個躺著的3字,開始它被認為是一種叫假香蕉的植物,人們確認它代表枕頭,一種衣索比亞人用的傳統木枕,是安息的最好象徵。有趣的是,這個標誌也是蘇丹南部普通的紋身圖案。第3種符號象一條小路。非常讓人費解。
最後一種符號只在幾個墓上有,表明死者是婦女,不要早下結論我們在這裡面對的是一個沒有性別歧視的社會,因為與50 個男人的墳墓相比而言,只有5個墳墓是屬於婦女的。這些人是誰?關於這段時期的歷史記錄簡直微不足道。
這些墓地和戰士的屍體是在抵抗16世紀初臭名昭著的穆罕默德格蘭入侵時產生的,格蘭從他的哈拉爾基地征服這裡時,遭到當地戰士的抵抗。但奇怪得是,幾乎每個地方都有不尋常的東西歸功于格蘭的征服。
蒂亞文化遺址蒂亞文化遺址
法國考古隊為此做了很仔細的修復工作。
直到本世紀初,400年後,雄心勃勃的孟尼利克的肖安斯將這個地區重新納入衣索比亞版圖,這個遺址才被人動過。不幸的是,對石柱的好奇心導致了對他們的破壞,許多被推倒,一些被運到不同的地方,其中大多數到了亞的斯亞貝巴大學。
蒂亞遺蹟位於亞的斯亞貝巴南70公里處城市的邊緣地帶,通常此處此處沒有任何標誌。

地理位置

蒂亞位於亞的斯亞貝巴南70公里一處荒無人煙的不毛之地上,這些12-14世紀的神秘巨石圍繞著一處被人遺忘的文明的戰士的墓地。20世紀50年代發掘。這裡曾是一個相當繁榮的村落。遺址中房屋密集,有小路穿過。房子平面呈圓形,牆壁下半部用石灰石砌築,上部及屋頂以粘土建造,規模較大的還用石柱支撐閣樓。有些房屋還配置倉房、廚房和碾谷房。死者埋在屋內,隨葬品無多寡區別。較晚出現母子合葬墓。遺址中出土雕刻刀、刮削器、石鐮、石磨等大量生產工具。當時農業已較完善,居民還飼養山羊、綿羊和豬。日常器皿用石製成,以盆、碗為大宗。一些器物的把手上浮雕人頭、綿羊和牛等形象,逼真生動。
蒂亞文化遺址蒂亞文化遺址
遺址直徑為250米,有自河岸通往山頂的小道穿過聚落中間。典型遺蹟為圓形房屋,直徑為3~4米或7~8米不等。牆壁的下半部用石灰石砌築,上部和圓形屋頂用粘土、土坯等材料建造。有的房子有雙層牆,外牆可能是用來擋土的。大型房屋內有兩根石柱,用來支撐半圓形的閣樓,閣樓有小梯上下,可能是睡覺之處,屋內石鋪地面上設有灶等,屋外有用牆圍起來的院落。在一些房屋中有走廊、倉房、碾谷房、廚房和石桌。門檻較高,用來擋雨和泥,門道為階梯式。到目前為止,已發掘出50餘座房屋,估計該遺址有近千座房屋。死者葬在屋內,有時還在死者身上壓石塊。隨葬品有石制容器、項鍊、垂飾、玉手鐲等,男女老少均等,無多寡之分。較晚階段發現有母子合葬墓。
發現的遺物有石制的雕刻刀、刮削器、斧及穿孔標頭等。有些石器帶有骨柄。石器的原料大部分是當地的燧石,小部分是產於今土耳其安納托利亞地區的黑曜石。數量較多的小型推磨、研缽及石鐮表明,當時農業的發展比較完善。家畜有山羊、綿羊和豬。石灰石制的紡輪、縫衣針和別針說明,當時已有紡織及皮毛製作。此外,也發現石質的人物小雕像,但無性別標誌。突出的遺物是類型各異,大小不一的石制容器,原料是本地產的安山岩和其他火山爍石。器形有帶流的盆、碗。也有盤、長柄勺等。有些還飾以精美的幾何形圖案浮雕,有的容器上裝有把手,把手上刻著人頭、綿羊和牛等高浮雕。

考古發現

法國考古學家控制了整個蒂亞遺址挖掘和復原工作,遺址有幾十個巨大的站立石,專家們推測在它們立著放置之前是躺倒在地上的。對遺址進行了仔細調查後,考古學家們對巨石進行了修復工作,一些小石柱放回到了以前的位置。這些石柱一般有2-3米高,最大的據說有5米高(包含埋在地下的部分)。
蒂亞遺址由160多處考古點,百餘座古石雕組成,於1979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這些高1-5米的整石雕刻分為不同的類別,有刻有各種圖形的石碑,還有人形碑,以及未經雕刻的整石。在蒂亞的36種重要古蹟中,有32種雕刻石碑,其中一座高達5米,令人遺憾的是已裂成兩半。這些石碑排成45米長的一行;在同一方向60米外,另有三座石碑自成一群。在這些石碑上,雕刻有刀劍和令人費解的符號。此外還有一些陵墓散布在石碑周圍,表明衣索比亞的一種古老文明曾存在於此,但其年代迄今無法精確測定。
蒂亞文化遺址蒂亞文化遺址
20世紀初,一些石柱被搬走了,有些出現在基羅附近的亞的斯亞貝巴大學校園裡。衣索比亞人沒有給這個重要的遺蹟以任何標誌。遺址被圍起來,但有一個大門開著。遺址由3個獨立的豎立的石柱群構成。他們像小型的石籬笆,雖然走近了可以看到石頭上刻著有趣的雕刻。巨石上的雕刻有4種類型,劍型雕刻被認為代表曾被埋著的勇士殺死的敵人或猛獸的數目。有一墓上有9支劍。

歷史遺蹟

這個地區居住著勤勞的南方人古拉奇人,從事擦鞋工作男孩大部分來自他們中間,遍布於首都和全國各地。17和18世紀時,奧龍莫斯人征服了衣索比亞中部和北部,橫掃這裡,他們的疆域更向北延伸。
蒂亞文化遺址蒂亞文化遺址
這些墓地和戰士的屍體是在抵抗16世紀初臭名昭著的穆罕默德格蘭入侵時產生的,格蘭從他的哈拉爾基地征服這裡時,遭到當地戰士的抵抗。真是奇怪,幾乎每個地方都有不尋常的東西歸功于格蘭征服。然而考古學家們用碳的同位素測定戰士們的骨骼發現他們比格蘭還要早出生300年。所以這些死者的身份至今還是個謎。法國考古隊作了很仔細的修復工作。
根據照片,1930年的發掘,和1982年開始的現階段的研究,法國考古隊成功地將石柱放回到了它們的原處。1998年3月到5月,他們對石柱進行了豎立工作,同時給遺址作了現代化的圍牆。博物館正在建立之中,準備將來接待遊客。與許多衣索比亞的公路一樣,雖然有石頭地基,它看起來更象一條土路,它的顯著特點是有一個重要的岔道位於此處。蒂亞是一個相當大的小鎮,有加油站、小旅館、和餐館。
距離亞的斯亞貝巴不遠的索多地區平展著一塊與眾不同的土地,豎立其上的石柱也是獨一無二的。這裡發現了一個墓地,死者被葬成祈禱姿勢。這就是1980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謎一般的蒂亞考古遺址。蒂亞世界遺產考古遺址五十多歲的看守人色耐艾什特解釋說:“這個墓地有四十幾根石柱,在此發現了一些年齡介於18到30歲的死者屍骨。他們可能是勇士,因為石柱上的主要雕刻是劍。”最大的石柱位於遺址入口處,高5米,但是已經斷為兩截。上面一截在亞的斯亞貝巴社會科學院的校園裡。看守人還說:“這個石柱上的劍型雕刻不少於13個,意思是這位勇士殺死了13名敵人。”
另一種主要的雕刻是非洲板凳。色耐艾什特說:“這可能是一種枕頭,或者說是非洲人用的木枕,象徵著安息。”然後艾什特展示∑這個符號,說這可能代表肋骨或者象徵婦女。如果死者是勇士,很明顯他們的隊伍中也有婦女。有兩名“衣索比亞女戰士”為證。所有的女性特徵在石柱上均有體現。任何專家都無法確定這些石柱的年代,但是對死者屍骨的分析顯示介於10至15世紀之間。墓地里發現的骨骼和珠寶陳列在衣索比亞國家博物館,而遺址上臨時建立的小博物館則零散地收藏了一系列的人種學物品,直到教科文組織建設的展館竣工。

遺址特點

地理特點

蒂亞遺址是玻利維亞印第安古文化遺址,位於南美洲玻利維亞與秘魯交界處的的的喀喀湖以南約20公里處海拔4000米左右的高原上。原來古城就建在湖邊,後來因湖水逐漸退去,發現的遺址已遠離湖畔20公里。蒂亞瓦納科遺址是由重達幾十噸甚至數百噸的巨石嚴密砌成。考古學家還在巨石的縫隙中發現了一些小金屬釘,其作用是固定石頭,據推測,這些金屬釘是把金屬熔化後再倒入鑿出來石頭模子中製成的。可能最引人注目的還是整塊岩石鑿成的石門,它矗立在長30英尺、寬15英尺、厚6英尺的基座上,而基座和門是用同一塊岩石雕鑿而成的。古城原是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以前古代印第安人的一個重要的宗教、文化中心,蒂亞瓦納科(Tiwanaku),西班牙語拼寫為Tiahuanaco或Tiahuanacu,在古印第安語中是“創世中心”之意。

文化韻味

這裡集中著大批宗教建築、繪畫雕刻以及高度發展的古印第安文化。10世紀到11世紀是這座古城的鼎盛時期,到西班牙人入侵時,蒂亞早已被荒廢了200到300年,但遺址中的斷璧頹垣、巨型的石雕像、石碑、綿延的石牆和散落在各處的巨石,都能使人想像得出當年這塊宗教勝地的繁榮景象。太陽門是蒂亞遺址中最著名的古蹟,是用整塊重約10噸的巨石雕成,寬3.84米,高2.73米,厚0.5米。夏至時太陽準確地沿門洞中軸線冉冉升起,反映了印第安人豐富的天文知識。太陽門門口上都有4個小壁龕,下部有2大壁龕,正中門楣鐫刻了人身豹頭浮雕,頭上戴著扇狀羽毛冠,雙手執權杖,據說可能是雨神。門楣上占主導的是人物雕刻,24人排成3行,每組8人,手上執棒,上下兩排是帶翼的勇士,中間一排是人格化的飛鳥。門楣飾帶大部分由淺浮雕刻成,而中心人物的臉部、頭部和兩根權杖則採用高浮雕手法。雕刻手法很有特色,臉部呈方形,占據整個人體三分之一的高度,用幾何線條勾畫,雙眼凹陷,又圓又大,鼻子高聳為不規則的四邊形,嘴巴咧張,身穿毛皮背心,背心蓋到腿部,腰上束有腰帶,雙臂張開,雙手緊握權杖,四指可見。人物身上還飾有華麗的項鍊、魚狀護胸以及各種衣飾。
在蒂亞的太陽門上雕刻有1萬2千年前滅絕的古生物“居維象亞科”(跟大象類似)和同期滅絕的劍齒獸。太陽門上還雕刻有既繁複又精確的天文曆法。在蒂亞瓦納科遺址挖掘出了大量的海洋生物貝殼、飛魚化石,顯示它過去曾是一個港口,擁有完善的船塢和碼頭,其中有一座龐大的碼頭可供數百艘船舶同時裝卸貨物使用。而建造這座碼頭所用的石塊每塊大致在100噸~150噸之間,最大的達440噸。根據畢生研究蒂亞瓦納科文化的玻利維亞學者Posnansky教授用天文黃赤交角推算,該古城可能建於1萬7千年前。然而,這座據推算有17000年歷史的古老的港口城市,現竟上升到海拔4000米左右的高原上。可以推測,大陸板塊的劇烈運動和上升可能是這個港口被毀滅或遺棄的原因。這座古代都市據考古學推測,在公元前2030年至公元前1930年間消失。

太陽門

太陽門之謎
太陽門是美洲古代最著名的古蹟之一,是蒂亞瓦納科文化的傑出範例。阿卡帕納金字塔是遺址中最大的建築,塔底平面呈長方形,長180米,140米。塔身是藉助於一個小山丘,外層砌上石塊而建成的,塔頂上有幾個不同形式的建築遺蹟。還有一個類似地下蓄水池的建築。金字塔不僅建築雄偉壯觀,在塔身的石板、石塊中還有許多精美的人形石雕神像。大卡拉薩薩亞神廟,是蒂亞瓦納科人舉行宗教儀式的場所,位於金字塔的北部。在神廟周圍有一組建築群,建築平面均屬正方形。神廟遺址是一個長118米,寬112米的大平台,用幾噸乃至幾十噸巨石砌成的台基和廟牆依然存在。一面長方形的石牆將神廟和其它建築物隔開。廟內聳立著豐富多彩的石雕、石碑,其中最大的石雕人像高2.4米,重約4噸。在蒂亞瓦納科遺址中還有一座教堂,教堂入口處有2尊寫實的石雕跪像,一尊高約1.5米,顴骨突出,嘴唇緊閉,束髮帶上飾有曲線圖案。另一尊獨石僧人像,沒有曲線,上下通體尺寸一樣,四肢粗略刻出,面部、雙手以及手持的奉獻匾上稍微有一些裝飾性鑿痕。它們代表了早期的印第安石雕藝術風格。
太陽門太陽門
一座豎立於蒂亞瓦納科城內的石像,由整塊巨石雕制而成。世代居住在南美大陸的印第安人自古以來就崇拜光輝燦爛的太陽。傳說太陽神曾親自降臨安第斯高原,在海拔4000米的的的喀喀湖畔建造了一座雄偉的城市,這就是歷史最悠久的南美古城蒂亞瓦納科。每年春分之時,第一縷太陽光準確地穿過該城西北角的一座巨石拱門,以示對它的眷顧。因此,這座古城和“太陽門”就成了當地印第安人的聖地所在。但古城的真正建造情況沒人能說得清。作為南美洲主要的古文明,蒂亞瓦納科文明一度以發達的農業體系、精美的建築而著稱,但由於沒有留下任何文字記載,僅存的蒂亞瓦納科遺址成為了考古學家研究這種古老文明的唯一線索。在最近的考古發掘中,考古學家有了新發現。
當朝陽將第一縷陽光灑向大地的時候,矗立在南美大陸上近5000年之久的蒂亞瓦納科遺址又迎來了新的一天。展現在人們眼前的是蒂亞瓦納科的主要建築——阿卡帕那金字塔,在阿卡帕那金字塔周圍樹立著許多石柱,以往考古界認為這些石柱的位置代表著冬至和春分、秋分,經過推算,考古學家驚訝地發現這些石柱的位置實際上是代表著一年之中,恆星的不同位置。這足以說明蒂亞瓦納科文明已經掌握了相當的天文知識。除此之外,考古學家還堅信蒂亞瓦納科時代的人們對磁場和磁力有了一定的認識,並且能夠利用自然界中的磁石在祭祀活動中對人的意識施加影響。考古學家說,蒂亞瓦納科遺址只發掘了1%左右,這片埋藏在地下的未知世界正吸引著考古學家一步步探尋。

意義影響

蒂亞文化是印加文明典型代表之一。蒂亞瓦納科文化興起於玻利維亞高原南部地區,興盛時間大約在公元3-8世紀。位於的的喀喀湖兩岸玻利維亞境內的的喀喀鎮的太陽門石像是其文化的代表。它不論是對南美洲還是對中美洲,甚至是遠在太平洋中的復活節島,都產生過廣泛深遠的影響。
蒂亞瓦納科文化與的的喀喀湖關係密切。的的喀喀湖為蒂亞瓦納科文化的發展與昌盛提供了灌溉與飲用水源。的的喀喀湖海拔3810米,是全世界最高的通航水域。湖泊周圍是貧瘠乾冷的高原,樹木不生。放眼望去,凜冽的寒鳳中看到的只有岩石和耐寒的荒草,荒涼無比。這種景象一直延伸到遠處山脈的邊緣。蒂亞的巨型太陽門由一塊重約100噸的石頭壤鑿而成。而比雕鑿這座巨門更富挑戰性的是如何將這塊巨石從數公里以外的採石場運來。考百學家推測可能是順圓木或者光滑的小圓石鋪就的路床拖過來的。
有的歷史學家認為,在這樣荒涼貧瘠、難以為眾多人口提供自然資源的地區,重達100多噸的太陽門和另外一些建築應是一處宗教勝地,而不是所謂的城市中心。的喀喀湖位於秘魯與玻利維亞的交界處,兩國間相隔的距離乘渡船需13小時。的的喀喀湖還盛產托爾托拉蘆葦,它被用作建房材料。幾個世紀以來,人們不僅用它在陸地上造茅屋,還用它在湖面上造出了整個島嶼。其中有些島上至今還有人居住。當地人仍用這種托爾托拉蘆葦來造船。
的的喀喀鎮的蒂亞瓦納科遺址範圍較廣,長約1000米,寬達450米,是一古老的建築群。整個建築群都用岩石築成,取自4公里-5公里遠的採石場,大多被加工成長方形,壘砌整齊。主要建築物設在一座平台上,面積約65平方米,高15米。平台上建有房屋和貯水池。它周圍是用大石塊砌成的圍牆。平台上那些獨塊巨石雕像上的那一雙雙大大的凝視的眼睛,與墨西哥圖拉遺址手頭武士雕像的眼睛十分相似。
遺址上還有另外一個巨型平台,平台上豎有大型石板,石板間填有石塊。這一平台上有一方形凹陷院落,可以從一巨石鑿成的台階進入。院內有著名的石門——"太陽門"和人形石柱。太陽門由一塊巨石雕刻而成,高約3米,門楣上雕有神像、禿鷹和太陽。石門上的石雕神像清晰可辨,圓圓的眼睛目光炯炯,頭上刻有一圈由蛇與貓頭鷹組成的光環。脖頸佩戴一條豹頭項鍊。兩隻手中各握有一根棍棒,棒的頂端雕刻著的鷹的頭像。在它周圍還雕刻著許多小神像簇擁著它。此神的形象不僅出現任蒂亞,在智利首都利馬附近海岸的一座從古代到印加時代獻祭不斷的神龕上也發現了大量蒂亞瓦納科太陽神的圖案。在智利北部海岸的特魯希略市附近遺址同樣也發現了這種太陽神的形象。顯然,蒂亞的影響曾經遍及這些地區。
院內的另一著名建築是人形石柱。人形石柱呈方形,人呈立姿,面部表情威嚴,蓄有鬍鬚,雙手置於腹部。這種雕刻風格也見諸於陶器和紡織物上。蒂亞瓦納科文化遺址命運坎坷,西班牙人把它視為邢教之地而對它進行了大肆破壞。幾十年前,院內的一些巨石雕像還被運走去鋪墊鐵路路基。史料記載,公元9世紀初,蒂亞瓦納科形成王國,並開始向外擴張,攻城掠地,建立了帝國,實行中央集權。統治階級不僅橫徵暴斂,而且強迫被征服的人們信奉太陽神,這樣太陽神就被帶到了美洲各個地方。公元12世紀,由於地理、生態條件的惡化,蒂亞瓦納科逐漸走向了衰亡。這座挺立著的笨重的人形石柱,模樣與復活節島石像非常相似,都有厚厚的石帽。表情嚴肅而又令人費解。

一種多肉植物

蒂亞蒂亞
蒂亞為景天屬與擬石蓮花屬雜交培育的多肉植物園藝品種。
別名:綠焰
學名:Sedeveria Letizia

形態特徵

蒂亞多年生常綠,株高可達20cm,容易從莖幹底部分生,形成多分支結構,株幅可達12cm左右,新生的莖幹底部有葉片,葉片逐漸脫落,形成老樁,老莖容易長出氣生根。蒂亞的葉型排列如蓮花狀,非常美麗,葉片短尖頭,呈倒卵狀楔形,葉背具龍骨(葉背中心凸起)邊緣有極短的硬毛刺,夏季或者光照不足的時候葉片呈現綠色,但是在溫差變化大的秋冬季節里,給予充分的光照,葉片會呈現紅色,這大概是綠焰的由來。春天開花,開花時抽生花梗,花梗上分生許多小葉片,小花白色鐘形,多個聚集於花梗上依次開放,清新雅麗。

生長習性

蒂亞喜溫暖、乾燥和通風,陽光充足的環境,耐旱、耐寒、耐陰,適應力較強,不耐烈日暴曬。蒂亞生長力旺盛,無明顯的休眠期,生長適溫15-25攝氏度,冬季不低於5攝氏度,生長期可充分澆水,夏季高溫時注意遮蔭,並控制澆水,澆水時注意不要向葉面和葉心澆水,以免腐爛。夏季或光照不足的情況下蒂亞呈現綠色,如果徒長則是光照不足,應適當增加水分,秋冬季,給予充分的光照,葉片會呈現紅色。配土一般用泥炭+蛭石+珍珠岩各一份,並添加適量的骨粉。
綠焰夏季高溫時植株有短暫的休眠期,此時植株生長緩慢或完全停滯,可放在通風良好處養護,避免長期雨淋,並稍加遮光,控制澆水。春、秋季和初夏是植株的主要生長期。盆土要乾透澆透,生長期過於乾燥容易讓老葉枯萎(休眠期除外)。
冬季如果最低溫度不低於5℃,可正常澆水,使植株繼續生長,如果保持不了這么高的溫度,就要慢慢控制澆水,讓植株漸漸休眠,盆土乾燥時能耐零下3度的室內低溫。室外不行,有霜凍。

栽培技術

綠焰養殖的土透氣就可以,蒂亞對土壤適應性比較強,也不容易生病,注意開花時不要招惹蚜蟲就可以。風箏用的是煤渣混合泥炭,透氣為主,沒有具體比例,盆表面覆蓋的是顆粒河沙,美觀且透氣。
綠焰的繁殖可砍頭催生櫱芽,也可葉插繁殖,蒂亞的繁殖多用葉插或者枝插,枝插成活率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