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蘆霜霉病

葫蘆霜霉病

葫蘆霜霉病是由古巴假霜霉引起的、發生在葫蘆的病害,主要為害葉片。葉片染病初生黃綠色斑點,擴展後變為淺褐色,受葉脈限制呈多角形,病情擴展後相互融合成不規則形大病斑,致葉片變黃褐色乾枯。

葫蘆霜霉病在溫暖、高濕的環境條件下易發生;春季多雨、多霧、多露,且溫度上升到20~25℃,該病可迅速發生流行;田間濕度大、通風不良或植株生長衰弱,發病重。

葫蘆霜霉病的防治方法主要有加強栽培管理,注意輪作換茬,並增施磷、鉀、鈣肥,高溫悶棚等。發病後,保護地棚室提倡使用煙劑熏蒸和粉塵藥劑防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葫蘆霜霉病
  • 外文名:Green calabash downy mildew
  • 病原:古巴假霜霉
  • 為害作物葫蘆
  • 為害部位:葉片
病原特徵,為害症狀,侵染循環,流行規律,防治方法,

病原特徵

葫蘆霜霉病病原為古巴假霜霉(學名:Pseudoperonopora cubensis (Berk. et Curt.) Rostov.),屬鞭毛菌亞門真菌。孢囊梗1~2枝或3~4枝從氣孔伸出,長165~420微米,多為240~340微米,主軸長105~290微米,占全長的2/3~9/10,粗5~6.5微米,個別3.3微米,基部稍膨大,上部呈雙叉狀分枝3~6次;末枝稍彎曲或直,長1.7~15微米,多為5~11.5微米;孢子囊淡褐色,橢圓形至卵圓形,具乳突,大小15~31.5微米×11.5~14.5微米,長寬比為1.2~1.7;以遊動孢子萌發;卵孢子生在葉片的組織中,球形,淡黃色,壁膜平滑,直徑28~43微米。
病菌喜溫暖高濕的環境,適宜發病的溫度範圍10~30℃;最適宜的發病環境日均溫度為15~22℃,相對濕度90~100%,晝夜溫差8~10℃;最適宜的感病生育期為結瓜中後期。發病潛育期2~7天。該病原除侵染葫蘆外,還可以侵染南瓜、菱瓜、金瓜、佛手瓜、西瓜、甜瓜、香瓜、黃瓜、西葫蘆、絲瓜和苦瓜等作物。

為害症狀

葫蘆霜霉病主要為害葫蘆的葉片。葉片染病初生黃綠色斑點,擴展後變為淺褐色,受葉脈限制呈多角形,病情擴展後相互融合成不規則形大病斑,致葉片變黃褐色乾枯。濕度大時,葉背可見灰色至紫黑色霉狀物,即病原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葫蘆霜霉病
葫蘆霜霉病
圖片參考資料

侵染循環

在中國南方地區,終年種植葫蘆地區,病菌在病株上輾轉為害;在中國北方地區,冬季不能種植葫蘆的地區,葫蘆霜霉病的初侵染源尚未明確,病菌孢子囊有可能是從中國南方地區的病株上隨風吹到華中或華北,輾轉傳播蔓延,發病後病部產生的孢子囊借風雨傳播進行多次再侵染。

流行規律

在田間葫蘆霜霉病的流行與溫濕度關係密切,高溫、高濕,葉緣吐水和葉面結露利於發病。葫蘆霜霉病發生比黃瓜霜霉病溫度要求稍高,其發病適溫為27℃,入夏以後連陰雨天氣多或忽晴忽雨或反季節栽培易發病,田間濕度大、通風不良或植株生長衰弱,發病重。

防治方法

  • 加強栽培管理。注意輪作換茬,控制澆水,降低棚內濕度,並增施磷、鉀、鈣肥。
  • 高溫悶棚。晴天中午可密閉大棚,使棚內溫度升至40~42℃,保持2小時左右,隔3~5天再重複一次,可有效抑制病害發展。
  • 藥劑防治。保護地棚室提倡使用煙劑熏蒸和粉塵藥劑防治。煙霧法,發病前或發病初期每畝用45%百菌清煙劑220克,均勻放在壟溝內,將棚密閉,點燃煙燻。熏一夜,次晨通風,隔7天熏一次可單獨使用,也可與粉塵法、噴霧法交替輪換使用。發現中心病株後噴灑53%精甲霜·錳鋅水分散粒劑500倍液、70%乙磷·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47%春雷·王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72%霜脲·錳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72.2%霜霉威鹽酸鹽水劑800倍液,7~10天一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