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秋農

董秋農

董秋農(1910年—1939年10月)原名董萬豐。1910年出生於遼寧省金縣(今大連市金州區)二十里堡韓家村。1937年9月參加八路軍,在八路軍總部敵工部工作。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8年10月被任命為八路軍東進抗日挺進縱隊政治部敵工部長。1939年10月,在山東陵縣陶家伏擊日軍戰鬥中犧牲,時年29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董秋農
  • 別名:董萬豐
  • 國籍中國
  • 籍貫:遼寧省金縣(今大連市金州區)
  • 出生日期:1910年
  • 犧牲時間:1939年10月
人物經歷,發奮讀書,投身革命,血灑疆場,壯烈犧牲,人物評價,後世紀念,

人物經歷

發奮讀書

董秋農,原名董萬豐,生於1910年,遼寧省金縣二十里堡韓家村人。日俄戰爭後,日本侵占了大連金州。在日本帝國主義殖民統治下,大連地區人民備受鐵蹄踐踏,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董秋農從小就在心中埋下了痛恨帝國主義侵略的種子。早在旅順二中讀書時,他就組織同學教訓過欺壓中國學生的日本校役,還為抗議日本學校當局無理開除中國學生而發動學生罷課,並拒絕返校而轉學到北平讀書。1933年,董秋農懷著“經濟救國”的理想,考入了日本神戶商業大學經濟系。在留學期間,他接觸到了馬克思主義,對帝國主義的侵略本性有了理性認識。1937年1月,董秋農留日畢業前夕,他本打算不回東北了,求人安排到西北就業,以待時機找黨。但他的打算在回家探視時受到父母阻撓。在胞姐的支持和協助下,他瞞著年邁的父母秘密出走,矢志不渝地踏上了尋找救國救民的道路。同年3月,他如約到山西太原西北實業公司當雇員,這裡的待遇較為優厚,每月100多元山西票子。他和學友兩人合租一座五間正房的小院,還雇了一位廚師。然而,他的心裡始終牽掛著淪落在日本帝國主義統治下的東北父老鄉親,他不願這樣碌碌無為地生活,他把這裡只作為暫時的棲身之所,暗暗地尋找中國共產黨。因當時黨在太原不公開活動,所以董秋農未能找到。

投身革命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後,八路軍出現在抗日前線。董秋農和學友曾去聽過八路軍幹部的宣傳講演,看過抗戰文藝演出。同年9月,在聽八路軍駐太原辦事處處長彭雪楓的報告後,他認定了八路軍是真正的抗日救國隊伍,立志投筆從戎,參加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他3次來到八路軍辦事處,向南漢宸同志傾訴了他為報效祖國而歷盡千難萬險、尋找革命道路的經過,表達了願為民族解放事業獻出一切的決心。董秋農的一片赤誠之心感動了接待幹部,經請示當時正在太原工作的周恩來副主席,他被批准入伍。同年9月下旬,董秋農與同學張有萱抵達中國共產黨抗日前線的第一個軍事指揮中心——山西五台縣河頭鎮南茹村。在這裡,董秋農穿上了軍裝,成為一名光榮的八路軍戰士,由於工作需要,他把名字董萬豐改為董秋農,被分配到八路軍總部敵工部從事收集翻譯日文資料和擬制對日宣傳品工作。他在工作中一絲不苟,認真負責,查閱大量的日文資料,及時準確地翻譯出來,編寫大量的宣傳材料,並親自刻寫、印刷、散發和張貼。行軍中,他抓住休息時間寫標語、搞宣傳。到了宿營地,不顧疲勞,翻山越嶺到附近村莊收集資料。不管條件怎樣艱苦,他都愉快地完成任務。他那種專心致志的工作精神,在部隊傳為美談。一次,朱德總司令輕輕地走進他的工作室,他正聚精會神地伏案譯文,竟然好久沒發覺。他為了從繳獲的敵人檔案中得到有用的情報,廢寢忘食,細心推敲,夜以繼日地查閱、翻譯日文材料,提供給部隊研究分析敵情,為指揮員分析敵情和部署作戰計畫起到重要作用。他因工作出色,多次受到朱德總司令的稱讚。

血灑疆場

1938年,在抗日烽火的考驗中,董秋農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同年夏天,八路軍總部決定“挑選得力的政治工作幹部組成巡視團,深入部隊檢查工作”。董秋農被組織選派到冀南平原,深入部隊檢查工作,重點是檢查黨的工作、幹部學習、部隊的政治教育、對統一戰線的認識和執行情況、總結部隊政治工作經驗等。在完成巡視團檢查工作以後,他隨肖華所率領的三四三旅政治部和教導隊的百餘幹部,於同年9月到達敵我爭奪激烈的冀魯邊地區,經統一整編的抗日武裝力量,組成以肖華為司令員兼政委的“八路軍東進抗日挺進縱隊” (師級建制),董秋農被任命為政治部敵工部長。此時的冀魯邊地區遭到旱災,八路軍初人平原,不久就受到日軍的“回師掃蕩”。在環境十分險惡的情況下,董秋農樂觀積極,鬥志昂揚,始終同戰士同甘共苦。他享受團級幹部待遇,卻把分配給他的勤務員主動辭去,送到戰鬥前線。他生活儉樸,從來不擺知識分子的架子,身穿當地一種土染的黃軍裝,滿臉鬍子拉碴,黑壯樸實的像個老兵。在平時,他是普通一兵;戰鬥時身先士卒,毫無畏懼,勇往直前。

壯烈犧牲

1938年10月,八路軍成立東進抗日縱隊,董秋農被任命為縱隊政治部敵工部部長。他到任後,積極開展對日軍的瓦解和爭取工作。1939年農曆八月,縱隊政治部主任符竹庭、敵工部部長董秋農帶領戰士們,在王舉家村東、陶家村南執行伏擊任務。戰鬥中,董秋農提著步槍跑出機關駐地,衝到了前沿陣地上。他用日語向敵人高喊:“繳槍不殺!優待俘虜”,不料被藏在汽車底下的日本兵打中了胸部,壯烈犧牲,時年29歲。

人物評價

他是犧牲在抗日戰場上的第一個留學生,也是八路軍728位團以上幹部烈士中,在前線為國捐軀的唯一一位敵工部長,犧牲時離29歲生日不到一個月。
日本反戰同盟領導人森健曾回憶,1944年11月15日該盟在延安召開大會時,“首先向對日軍工作中光榮犧牲的(日、中、朝方)同志默哀”。其中所列名單的頭一位,就是董秋農。

後世紀念

1998年4月,在時任中央政治局常委、軍委副主席劉華清上將親切關懷下,在大連市各級政府以及董秋農烈士生前戰友、校友的大力支持下,中共金州區委、金州區政府將董秋農烈士遺骨從山東陵縣遷回故里,重新安葬在金州區烈士陵園,並立碑以銘其忠。1998年8月,中共大連市委、大連市人民政府將董秋農塑像敬立在大連英雄紀念公園,以表彰他為爭取民族黨解放而英勇戰鬥的革命精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