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朴,字汝淳,明成化二十年(1484)中進士,授行人,後知重慶府,歷參政。所至稱“廉直”。薄田蔽廬以終老。為詩類陶韋,時稱“董五言”。
基本介紹
- 本名:董朴
- 字號:汝淳
- 所處時代:明成化二十年(1484)
人物事跡
附:《先進遺風》載董朴發憤讀書事跡
董朴,明成化二十年(1484)中進士,授行人,歷南京禮部員外郎、重慶、楚雄知府,江西布政司參政,為官多惠政,後升陝西按察使不就而歸里。居家讀書課子,尤勤講學,常會講於問津書院。工於詩詞,詩風近陶淵明、韋應物,時人稱“董五古”。董朴一生為官清廉,主政重慶時,父逝離職回家丁憂,重慶百姓有“送行數百里不忍返者”。董朴行至湖南茶陵,路費用盡,幸遇桐城同科進士方公助十金,方能回麻城。後來董朴升任江西布政司參政,離職返鄉時,南昌寧王宸濠暗中派人追至鄱陽查其行囊行李箱中僅有官俸六錢和詩書數卷。回鄉後,蓋茅屋三間,不蔽風雨。有一次地方官登門造訪,見之嘆息:“國有大賢而窮苦若此我輩之罪。”遂將薪俸付給麻城縣令,請其幫董朴造瓦屋居住。董朴73歲卒於家,重慶百姓刻碑銘其德於石上紀念他。有《損齋詩集》傳世。
董大參公朴,公大父曰應軫,解元,官僉憲丈夫,子七,蟬聯科弟,有並時為南北御史者,獨公父未仕。公少魯,攻苦誦讀,日不能識數行。鄰父見而憐之,謂其父曰:“郎君不慧,讀書非其質也,奈何苦之,曷不令牧耶?”公聞之憤,丐工畫一“牧子牧牛”置座右,益奮勵堅苦力學,比長而發慧,卒成進士,以文學顯,累官大參。
董氏世家秉祖上遺風,代代相傳、清正廉潔,堪稱封建官吏之惜模。其兄弟八人,其中“四中舉人,三登進士”,父子兄弟冠裳簪笏,文經武緯,世澤綿長,直到二十世清末秀才、中華人民共和國代主席董必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