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家渡街道

董家渡街道

董家渡街道位於上海市南市區南部。始建於1958年,因黃浦江渡口董家渡得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董家渡街道
  • 位於:上海市南市區南部
  • 始建於:1958年
  • 得名:因黃浦江渡口董家渡得名
  • 活動:廣泛開展共建精神文明單位活動
  • 面積:1.87平方千米
基本概況,經濟狀況,基礎設施,文明建設,

基本概況

1988年,董家渡路街道東至外馬路,南至陸家浜路,西至迎勛路,北至新碼頭街、中華路,辦事處駐董家渡路308弄;陳家橋街道東至外馬路,南至滬軍營路、花園港路、黃浦江,西至南車站路,北至陸家浜路,辦事處駐中山南路1667號。1993年7月,撤銷原董家渡街道和陳家橋街道,新建董家渡街道,面積1.87平方千米,辦事處駐董家渡路308號。1995年,面積1.87平方千米,人口11.33萬人,辦事處駐董家渡路308號,轄31個居委會。1999年底,境域東臨黃浦江,南至花園港路、南車站路,西至迎勛路、陸家浜路,北至新碼頭街、黃家嘴角街、中華路,面積2.60平方千米,人口97318人。2000年6月,轄26個居委會,802個居民小組,駐地董家渡路308號。2004年轄陽光、王碼、公義、多稼、青龍、明日新城、迎勛、海西、益元、中福花苑第一、萬裕、天生、南區、陸迎、車中、花園港、府谷、普益、苗江、桑園、新村、中福花苑第二22個居委會,辦事處駐徽寧路159號。2007年撤銷董家渡街道,王碼、萬裕、公義、桑園、府谷、南區、天生、青龍、陽光、多稼10個居委會劃入小東門街道,迎勛、普益、海西、中福二、中福一、車中、新村、益元8個居委會劃入半淞園路街道,陸迎、明日星城2個居委會劃入老西門街道。

經濟狀況

轄區由於地處黃浦江畔,宋代已在沿江形成小集市。清康熙年間,隨著沙船業的興盛,行業碼頭驟增。從董家渡到南碼頭,有竹木行業的竹行碼頭、新泰碼頭、豐記碼頭,油醬業的萬裕碼頭,豆米業的三泰碼頭,油車業的油車碼頭等近20個行業碼頭。此外,董家渡和南碼頭是輪渡碼頭;王家碼頭有躉船,可泊大輪船。為便於漕糧交兌和轉運,在薛家浜還建大型漕糧倉庫。交通的便捷帶動了商業和手工業的發展。上海的沙船,福建、溫州等地釣船(大型帆船),運載木材停泊在王家碼頭到南碼頭一線,木行應運而生,店多成市。逢棉花收購季節,閩粵商人前來設點收購,大批花行設在花衣街。糖坊弄多麥芽糖作坊,蘆席街以加工蘆席著稱,鉤玉弄(原名狗肉弄)有殺狗作坊,相關地名沿用至今。各地客商為聯絡鄉誼,謀求商業發展,先後在域內設立商船會館、木商會館、湖州會館、江西會館。其中建於清康熙年間的商船會館是滬上規模最大的會館。上海開埠後,建董家渡天主堂,統轄江蘇、安徽兩省天主教教務。鹹豐十年(1860年)轄區沿江一帶曾遭法軍排炮轟擊,大片房屋塌毀。民國26年(1937年)淞滬戰爭時再次遭日軍飛機轟炸,在新街、石街一帶產生大片棚戶。解放前轄區道路狹窄泥濘,房屋破舊,公共設施缺乏,大批居民生活無著落。
董家渡街道

基礎設施

解放後,人民政府先後撥款逐步改善轄區公用設施。解放初就開設一批公共給水站。至1988年實現了3000戶引水進屋。同時積極鋪設下水道,建立泵站。70年代,轄區公義碼頭街、跨龍路、陸家浜路等處建起6幢多層新工房。1982年,街道在糖坊北弄建造了全區最早的聯建公助住宅樓。經過改造,住戶由原30戶增加到71戶,人均居住面積擴大為10.5平方米,為探索舊區改造作了有益的嘗試。1987年,街道與市石油公司、仁濟醫院、區住宅辦等5個單位聯建南倉街住宅區,面積達4.55萬平方米,改善了近千戶居民的居住條件。1990年建造南浦大橋時,轄區拆除舊危房18萬平方米。轄區道路交通逐年得到改造。1979年以來改建拓寬了陸家浜路和中山南路,翻修了董家渡路、跨龍路、迎勛路等道路。至1992年,轄區已有62條石子路、爛泥路改建成了水泥、瀝青路面。轄區內還有易初機車發動機廠、市食品運銷部、電熨斗廠、上無十七廠等59家市屬企業及82家區屬企業。沿江碼頭多漁船,市水產第二批發部、區副食品公司和街道都設有漁業貿易貨棧。街道辦事處1987年起連續6年被評為區文明單位。
董家渡街道

文明建設

廣泛開展共建精神文明單位活動。1988年,成立由49個單位組成的共建精神文明協調委員會。1990~1991年,為配合南浦大橋建設,組織幹部、民眾開展“我為大橋添磚瓦”系列活動,在大橋工地舉辦維修家電、文化娛樂、除害滅病等服務活動。大橋建成後又開展了“建大橋文明視窗,塑改革開放形象”活動,積極參與大橋地區的整治、管理、服務和開發。街道老年活動中心成立後,120名居委幹部和老年文藝骨幹組成老媽媽合唱團,1989年和1990年先後獲得市文化藝術節民眾歌詠活動優勝獎和市民眾文化先進集體稱號。1991年街道文化中心站被評為市一級文化中心站。街道於1958年建生產組,組織家庭婦女就業。1978年大批知識青年返滬,街道作為全市試點,多渠道安排1000餘名知識青年就業,安置率達95%以上。1988年,建立勞務市場,創辦保姆介紹所。街道勞動調配站1989年、1990年兩次被評為市勞動服務公司先進集體。從1979年起先後創辦勞動服務公司、合作聯社、社會勞動服務公司和民政福利公司等經濟實體。1984年創辦振泰貿易公司,以發行股票的方式集資30萬元。1987年創辦的三鑫工貿服務公司,流動資金達150萬元。1990年為配合南浦大橋建設,撤除20個生產單位。爾後,街道先後投資1000餘萬元,創辦了董家渡信用社、南浦典當拍賣行、港鑫酒樓、申江旅遊服務公司計程車隊、南浦商苑等企業。至1992年,擁有獨立核算企業34家,從業人員403人,固定資產251萬元,年產值(營業額)6400萬元,上交稅收193.83萬元,利潤322.5萬元,連續6年名列全區街道系統前茅。
董家渡街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