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葡萄藤行銷法
- 外文名:Grapevine marketing
- 提出者:佘慕蓮
- 出自:《絕代商嬌》
- 類別:口碑的行銷
概述,舉例,葡萄藤行銷由來,
概述
就像世界上任何行銷人一樣,戴夫.巴爾特還以為自己早已知道有關“口碑”(word-of-mouth)所有的一切。
口碑?沒錯,就是在絕妙的市場行銷活動之後所發生的事,完全無法控制的事。那些謙卑的小小消費者抓到了行銷訊息,然後很快地,轟!話題就像是野火一樣蔓延開來。就有點像是瞄準了一個目擊點後將飛鏢射出,只是當你正中紅心時,會引發其他一百萬支飛鏢飛向空中,打中其它目標,然後每一個命中的目標,再繼續引發一百萬支飛鏢朝著更多的靶子飛去。飛鏢成群,人言流轉,你的產品就在每個人的唇齒之間,幾乎完全不費吹灰之力。美哉!
有記憶以來,人家一直都跟戴夫.巴爾特這么說,所以我也就這樣認定。是的,如果沒有讓飛鏢紛紛飛起的出色行銷活動,就想讓產品傳出口碑,成功的例子真的少之又少。就算有,一般也都認為是反常或意外,或者說,只是“對的消費者剛好在對的時間找到對的產品”所產生的結果。
舉例
這個世界上最快的傳播方式無非是網路,電視,還有就是人.
人每天出門上班.穿的鞋子,衣服,褲子,帽子,飾品.其實都是一種宣傳.如果某位大牌明星穿了某樣服飾或者帶了某樣飾品.
那么就會有人去購買.1個買了傳達給20個人這個信息.20人傳400人,400傳到80000.很快,每個人都知道了這件商品.
先不管質量好壞.總有那么一些人會去購買.
這個就是"葡萄藤行銷法".
葡萄藤行銷由來
喔!原來不是狗搖尾巴
2001年初的某日,戴夫.巴爾特和一位廣告公司業務員一同開會。當時戴夫.巴爾特是一家行銷公司的負責人,那天是以新車發表會成員的身份參加會議。要審核一支30秒的電視廣告毛片,這是本次這場大型、豐富、昂貴的全國性行銷活動中最重要的一顆寶石。就在播放廣告之前,這位廣告業務員傾身貼近汽車公司客戶,眨著眼睛說:“這支廣告一定會像病毒一樣蔓延開來,製造很多話題,效果絕對好過口碑”。
當時人人都在胡扯些什麼像是,病毒式行銷(Viral Marketing)、話題宣傳(Buzz Campaigns)、品牌播種(Seeding)、誘餌行銷(Shill Marketing)、游擊行銷(Guerrilla Marketing),街頭團隊行銷(Street Teaming),還有口碑行銷(Buzz Marketing)。
很顯然,這位汽車公司客戶就像會議室里大多數人一樣,並不了解這位廣告業務員到底在說什麼。沒人知道“病毒”的真正意義,“話題”又是什麼玩意兒,對於這些東西和口碑有何關聯也毫無線索。但是,天殺的!在場的每一個人都很喜歡這些詞兒聽起來的感覺。他們都知道,如果要傳達產品訊息給閱聽人,就需要說這些東西。
客戶代表說:“聽起來很棒!我們就播這支吧。”
整支廣告充滿了新潮、酷炫、熱力與時尚感。30秒廣告一結束,每一個人都熱情地鼓掌,面帶微笑滔滔不絕地談論。這家汽車公司買下這支廣告片之後,就啟動了大規模、大手筆的行銷活動。但這支廣告播出之後,根本沒有任何消費者想跟別人談起相關內容,也就是說,廣告片所創造的最大效果,就是讓自己銷聲匿跡。
就在那時戴夫.巴爾特才開始了解,自己和這位汽車公司客戶相差不了多少。完全摸不著頭緒,只是一窩蜂跟著大家不斷胡扯,什麼話題啦、病毒啦、誘餌啦、口碑啦,然後囫圇吞棗把這些統統丟進一口大鍋子,然後相信那一鍋攪出來的就是,非傳統式行銷……
口碑不是副產品
那支電視廣告並沒有什麼大問題,之所以失敗,並不是因為電視廣告已經失去魅力。這支廣告沒有產生爆炸性效果,是因為現在大家都在使用更炫的數字機頂盒,收看預錄電視節目,HBO電影頻道或是玩電視遊戲,因而封鎖了廣告。事實上,這支廣告也非全然失敗,還是為汽車創造了知名度——在看過那么多電視廣告、平面廣告、網路廣告與看板廣告之後,比起之前,人們怎么可能不知道這部新車呢?
但是他們沒有談論這支廣告,因為根本沒什麼好說的。可是,人們不是會討論其他千百萬種產品嗎?為什麼這支廣告沒能創造口碑?
此時我發現,關於口碑的傳統想法可能壓根就錯了。一般而言,大家把口碑視為精彩行銷活動的副產品,或是當成對某些無可預期事件的反應。行銷人大多認為,口碑是依下列順序產生:1.執行卓越的行銷活動;2.口碑跟著來。但是本次汽車行銷活動、電視廣告及其他配套措施的經驗,我所聽到的和想到的,都讓我深深體會,傳統的口碑印象完全是錯誤的。行銷並不是一隻小狗,只要搖搖尾巴就可以招來口碑。相反地,口碑自己就是一條毛茸茸的尾巴,搖著行銷這隻小小貴賓狗。
戴夫.巴爾特只能告訴自己,口碑真是一種非常可怕又強烈的力量,人人都知道,但沒有一個人真的了解。口碑很少是通過行銷活動產生,也無法以行銷活動催生,口碑是一種影響範圍深遠的基本人類行為,行銷所能做的,或許也只是擷取利用口碑的力量吧!
從那個時刻起,戴夫.巴爾特決定成為一名口碑的朝聖者。我要好好籌劃一趟發現之旅,就像有些人計畫去追尋真相、冒險,或只是衝著一大杯冒著香濃泡沫的啤酒一樣,我下定決心要去了解世上最強力的行銷力量——口碑。“葡萄藤行銷”
浴室里的大發現
在戴夫.巴爾特把自己原先的行銷服務公司賣掉之後,就在波士頓市中心分租了一間小辦公室,把所有時間都花在閱讀上,吸收所有能夠找得到的,有關口碑、社交網路、說故事技巧、顧客參與、行銷評量,甚至和宇宙起源有關的“弦理論”(string theory)。讀不下去的時候,就下下西洋雙陸棋。
有一天,在戴夫.巴爾特考慮午餐要吃些什麼的時候,同事艾瑞克·普特包(Eric Puterbaugh)飛奔進我的辦公室,打斷了我對烤牛肉的考慮,並且開始胡扯他正在閱讀的,英國經濟學家保羅·奧默羅德(Paul Ormerod)所著的《蝴蝶效應經濟學》(Butterfly Economics)一書。艾瑞克說:“他描述了經濟學理論在過去幾十年如何經過了許多的改變,”仿佛他才剛獲得了什麼人生的重大啟示一樣,“他的重點是,經濟事件的效應會由個人的力量決定。”
最初的反應是:不知道艾瑞克手上會不會剛好有多出一包洋芋片。烤牛肉如果沒有洋芋片來配,那可就不太對勁。我沒有這么說,反而對他說:“這還算是新聞嗎?每一個人當然都對每一個事件都會有影響啊。”
艾瑞克堅持:“奧默羅德的意思是說,所有對於經濟運作的標準理論都錯了,他們都沒有考慮到個人對特定經濟事件的認知,但那才是最終決定結果的力量。”
這件事,真的有艾瑞克想的這么有趣嗎?可能吧!但還是比不上烤牛肉與洋芋片能夠引起我的興趣。謝謝艾瑞克後,他便離開了。
當天晚上,正在電視頻道間轉來轉去時,想到艾瑞克說的話。誰真正在“看”廣告?我很想知道,他們又如何和他人溝通自己看到了什麼?奧默羅德對經濟學的想法,有可能套用到電視廣告上嗎?會不會是大家對於廣告互相交換的看法,決定了廣告效果,更勝過廣告本身拚命想傳達的訊息?
然後,一個簡單卻令人興奮的想法迎面而來。不,不是因為艾瑞克說的話很有趣,而是“艾瑞克跑來跟我說”這件事。是什麼原因,讓艾瑞克決定跑來告訴我關於那本特別的書?是什麼讓他決定要跑來跟我分享他的意見?為何他要花上寶貴的時間來分享經驗。我們之間有什麼樣的社會連線,容許、甚至讓我們必然會發生這樣的對話?
行銷小狗和口碑大尾巴
戴夫.巴爾特決定進浴室去沖個澡,因為那是腦筋思考活動最好的場合。就在洗頭的時候,猶如當頭棒喝,我突然了解:消費者接收到的行銷訴求,消費者對行銷訴求的個別反應,消費者與其他人因這項訴求而產生的互動,以及他們如何回應這些訴求,這四者之間必然存在某種關連。
我抓起洗澡用的絲瓜布,一邊想著是否能有任何方式擷取利用剛才的想法。是否有可能開創一家公司,可以加速、放大這些互動與訊息交換,能夠把行銷小狗和它的口碑大尾巴連線起來?
時至今日,戴夫.巴爾特所創立的公司“口碑經紀”(BzzAgent),已經成為全世界創造口碑服務公司的翹楚。我們的志工社群已有超過10萬名真實生活在你我周遭的一般大眾,自願加入我們的行列,同時我們也負責管理全球許多各大品牌的口碑社群。
消費者之所以會加入這一類社群,是因為他們對於許多產品或服務,以及創造這些商品的企業深深著迷。他們希望參與、談論這些商品與服務,而且也想與其他人對話、討論這些商品。有了這些消費者的投入,我們可以為各式各樣的客戶以各種方式努力創造活動。
短短3年之內,我們在行銷界裡從無到有,成長為一股新的力量。我們的經營有了利潤,吸引很多目光,也登上了《紐約時報雜誌》(New York Times Magazine)的封面故事。
誰在不停地說產品?
每一個人無時無刻都在談論產品。
沒錯,我說的就是“每一個人”,口碑現象的關鍵。每天,每一個人都會告訴別人跟產品相關的事,每一個人都會談論某些產品與服務的相關話語。
然而,我們在“口碑經紀”剛成立時並不了解這一點,以為口碑是由業內人士、早期使用者、重視科技、18-24歲的年輕人,以及走在時代先端的新浪潮派所創造出來的,因為所有的口碑專家都這么說:我們的計畫是,針對這些酷斃了或超連線的人建立一個網路,讓他們參與各種口碑活動,這些活動是由那些優秀典範客戶想要創造的,他們想把新穎產品或服務介紹給全世界。我們很幸運地做了個正確的決定,應當要讓每一個人都成為一個口碑經紀人。
口碑經紀人到底在做什麼?很多公司像是家樂氏(Kelloggs)、勁量(Energizer)、羅夫·羅倫(Ralph Lauren),或製造百威啤酒的安海司-布希(Anheuser-Busch/等客戶,都與我們合作,為特定的產品或服務創造口碑。為了將過程整體簡化,我們要求口碑經紀社群的志工參與活動,同時依照我們為客戶所定的標準,為其中許多特定的志工另作特殊安排。這些經紀人會拿到一些資料,幫助他們了解與體驗產品(通常會包含免費樣品或可以在店裡購買樣本產品的折價券),然後他們會在合適的時間與地點,開始談論或者“流傳”這項商品。他們不會隱瞞自己其實是口碑經紀人的身份。事實上,當他們在討論產品時,常常會主動提起自己是口碑經紀人,而且會送給我們一份報告。我們分析報告後,與客戶分享結果。
凡夫俗子最有影響力
如果你的產品是玉米脆片早餐、石牆或是襪子,誰是石牆或襪子的網路連線者?你不是唯一會這樣想的人,開始經營口碑經紀生意時,我們就曾深陷影響力的迷思。在將近一年的活動時間裡,我們與上千位口碑經紀人互動之後,才了解專家以及高調的影響力,只在某些特定方式與特定種類上有效,大部分時候,還是凡夫俗子的效果比較好。他們是那些真正在傳播口碑並創造出結果的人,他們創造知名度,改變認知,同時驅動銷售量,每天都在促成或抵銷產品和服務的銷售實力。你可以問問自己,上一次受到具有影響力的人影響是什麼時候?我打賭,應該不是最近的事。跟你互動的大多數人,都無法被歸類為特定的網路人,但是無論如何,你還是會聽聽他們的建議。
事實很簡單,每一個人受到他人影響的程度,要大於被其他事件所影響的程度。當你從別人那裡聽到一種新產品或服務時,即使這個人並沒有特別影響力或特殊專長,甚至有可能你根本不喜歡這個人,或他不是很聰明,但你受他影響的程度,都高過於從電視或網頁上得來的訊息。僅僅只是因為一個活生生、會呼吸的人來與我們談論某樣東西,這個舉動就別具意義。
這就是《絕代商嬌》中的“葡萄藤行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