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魯嘉

葛魯嘉

葛魯嘉,男,1956年出生於遼寧省瀋陽市,祖籍山東省海陽市,吉林大學哲學社會學院心理學系博士生導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葛魯嘉
  • 畢業院校:吉林大學
  • 學位/學歷:博士
  • 專業方向:理論心理學、本土心理學、文化心理學
  • 職務吉林大學哲學社會學院心理學系博士生導師
個人經歷,主要學歷,工作簡歷,社會兼職,研究建樹,研究領域,教學情況,科研成果,主要著作,發表論文,主要榮譽,科研項目,

個人經歷

主要學歷

1982年於中國吉林大學獲學士學位;
1985年於中國吉林大學獲碩士學位
1992年於英國WARWICK大學獲碩士學位1996年於中國吉林大學獲博士學位
葛魯嘉

工作簡歷

1975年參加工作,地區電業局(管轄2個市和6個縣的電力部門)工人,局宣傳科幹事,局團委書記;
1985年吉林大學心理學助教;1987年晉升講師;1992年晉升副教授;1996年破格晉升教授;
1993年吉林大學哲學系副主任
1995年吉林大學哲學社會學院首任副院長
1995年吉林大學哲學社會學院心理學系首任系主任
1992年起任碩士生導師
1999年起任博士生導師

社會兼職

中國心理學會第九屆理事會理事;中國心理學會第十屆理事會理事;中國心理學理論心理學與心理學史專業委員會兩屆副會長;吉林省心理學會多屆副理事長;中國心理學會學術期刊《心理學報》、《心理科學》、《心理科學進展》審稿專家;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通訊評審專家;教育部心理學學科評審專家;吉林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十五”規劃、“十一五”規劃和“十二五”規劃學科專家。

研究建樹

葛魯嘉教授的專業研究方向是本土心理學、理論心理學、文化心理學、社會心理學,並且在這些方向上的研究已經在國內外學術界產生了十分重要和深遠的影響,已經引領了中國本土心理學的全新研究走向。葛魯嘉教授的心理學研究主要涉及了以下的十個方面。一是關於心理學研究的理論前提的反思,涉及對心理學研究中關於心理學研究對象的前提假設的反思,以及對心理學研究中關於心理學研究方式的前提假設的反思。研究強調了這種自我反思是心理學學科走向成熟的重要體現。二是關於心理學科學觀的研究,在國內學術界首次提出了要通過對心理學科學觀的研究,來確定心理學的科學性問題,來定位心理學本土化研究的基本立足點。早期提出了心理學應從小科學觀轉換到大科學觀,後期提出了心理學應從封閉的科學觀轉換到開放的科學觀。三是對心理學的方法論問題給出了全新的探索和理解。將心理學的方法論從僅僅考察心理學的研究方法,擴展為探索心理學的理論預設、研究方法和技術套用,等三個重要的方面。從而,大大拓展了心理學方法論的研究思路和範圍。四是關於中國本土理論心理學的全新的研究和思考。將本土理論心理學的研究建立在中國本土文化的基本理論預設的基礎之上,從而全新地構築和確立了理論心理學的理論內涵與理論功能。五是關於套用心理學的研究,對心理學的生活和社會的套用的基本問題,包括心理學的套用基礎、套用理論、套用技術和套用手段,等等進行了系統地考察。六是關於心理學本土化的研究,提出了對心理學本土化問題和本土化研究的獨特的理解、主張和觀點,推動了中國心理學的本土化進程。七是系統和深入挖掘了中國本土文化中的心性心理學傳統,將心性心理學看成是重要的心理學文化、歷史和傳統的資源,並試圖在此基礎之上去構建中國本土的心理學理論、方法和技術。八是致力於新心性心理學的理論建構,推動了中國本土心理學的原始性理論創新,創立了中國本土的心理學理論。新心性心理學的原創性的理論構想與核心性的理論建構,包含著六個部分基本的、系統的和重要的內容:“心理資源論析”、“心理文化論要”、“心理生活論綱”、“心理環境論說”、“心理成長論本”、“心理科學論總”。這六個理論專論分別對心理學研究的學術資源、文化基礎、研究對象、環境影響、心理成長、心理科學,等等,進行了全面的考察、深入的探討和創新的建構。九是對心理學資源的系統考察和深入探究,全面和詳盡涉及了六種不同的心理學的歷史、現實和未來的形態。這包括了“常識形態的心理學”、“哲學形態的心理學”、“宗教形態的心理學”、“類同形態的心理學”、“科學形態的心理學”、“資源形態的心理學”。十是建構了中國本土心理學的核心理論,其中包括了六個系列的研究:第一個系列是本土心理學的研究;第二個系列是新心性心理學的研究;第三個系列是心理學形態的研究;第四個系列是理論心理學的研究;第五個系列是心理學新探的研究;第六個系列是心理學分支系列的研究。葛魯嘉教授的專業研究方向是本土心理學、理論心理學、文化心理學和社會心理學,並且在這些方向上的研究建樹已經在國內學術界產生了十分重要和深遠的影響。

研究領域

理論心理學、本土心理學、社會心理學、文化心理學
學術觀點:
心理學研究應走本土化的道路
中國本土的傳統心理學研究
中西心理文化比較研究。
西方科學心理學與中國本土心理學的比較研究
心理文化與文化心理的研究
中國文化傳統中的社會心理研究
心理學的大科學觀或開放的科學觀:心理學應破除狹隘的科學觀或封閉的科學觀的局限。
心理學研究和發展的文化學轉向。
心理學的中國化:應涉及心理學的研究對象和研究方式的本土化。
心理學哲學研究:考察關於人類心理和心理科學的理論預設。
新心性心理學學說的創建。內容包括:心理資源論析、心理文化論要、心理生活論綱、心理環境論說、心理成長論本、心理科學論總。
心理學的歷史、現實、未來的形態研究:包括常識形態的心理學、哲學形態的心理學、宗教形態的心理學、類同形態的心理學、科學形態的心理學、資源形態的心理學

教學情況

開設過《普通心理學》、《社會心理學》、《西方現代心理學流派》、《套用心理學》、《人格心理學》、《管理心理學》等本科生課程。
開設過《理論心理學》、《西方心理學流派研究》、《套用心理學研究》、《社會心理學理論與套用》、《心理學研究方法》、《認知心理學》、《現代心理學的發展與趨勢》、《文化心理學》等碩士生課程。
開設過《心理學哲學研究》、《心理學史研究》、《心理學前沿問題研究》、《認知科學研究》、《人本主義心理學研究》等博士生課程。
講授的總門次超過了150門次。

科研成果

葛魯嘉教授在理論心理學研究、本土心理學研究、文化心理學研究、社會心理學研究方面為國內最有影響和代表性的中年學者。共發表論文110餘篇,出版各類著作30餘部。創建了中國本土獨特的新心性心理學理論和學說,力圖突破中國心理學對西方心理學的跟隨和模仿。推動了中國本土心理學與英國、美國、日本、韓國等國家的心理學學者的交流。

主要著作

資源形態的心理學——心理資源的基本性質與核心內涵.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6.
常識形態的心理學——心理學的生活形態和日常存在.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6.
宗教形態的心理學——宗教傳統和研究的心理學智慧.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6.
科學形態的心理學——心理學的科學追求與科學身份.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5.
心理科學論總——心理學命運與前途的全景考察.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5.
哲學形態的心理學——哲學心理學與心理學哲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4.
心理學本土化——中國本土心理學的選擇與突破.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4.
心理生活論綱——心理生活質量的新心性心理學探索.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3.
心理成長論本——超越心理發展的新心性心理學主張.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心理資源論析——心理學的歷史、現實和未來的形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
新心性心理學宣言——中國本土心理學原創性理論建構.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文化困境與內心掙扎——荷妮的文化心理病理學.台灣:貓頭鷹出版社,2000.
文化困境與內心掙扎——霍妮的文化心理病理學.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心理文化論要——中西心理學傳統跨文化解析.大連:遼寧師範大學出版社,1995.

發表論文

1986年:
[1]葛魯嘉.美國辯證法心理學形成背景的分析[J].心理學探新,1986(1).
[2]葛魯嘉.對微觀社會關係的科學認識[J].科學·辯證法·現代化,1986(1).
[3]車文博、葛魯嘉.歷史的總結、革新的構想─—評潘菽教授的《心理學簡札》[J].心理學探新,1986(2).
1987年:
[1]葛魯嘉.評美國辯證法心理學的代表性理論[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87(1).
[2]葛魯嘉、劉翔平.女性心理學[M].長春:北方婦女兒童出版社,1987.(承擔第1章、第4章、第5章,承擔全書的統稿)
[3]葛魯嘉.一本有特色的哲學專業心理學教材──評《心理學原理》[J].心理學探新,1987(1).
1988年:
[1]劉翔平、葛魯嘉.男女差異心理學[M].長春:北方婦女兒童出版社,1988.(承擔序言、第1章、第6章、第7章,翻譯附錄1、附錄2,承擔全書的統稿。)
[2]葛魯嘉(參編).社會心理學簡史[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88.(承擔第12章社會認知論)
[3]葛魯嘉(參編).弗洛伊德主義著作選輯(上卷)[M].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8.
1989年:
[1]葛魯嘉(參編).弗洛伊德主義著作選輯(下卷)[M].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9.
[2]葛魯嘉.弗洛伊德主義在中國的興衰及命運[J].心理學探新,1989(3).
[3]葛魯嘉(參編).實用教育辭典( 梁忠義等主編)[M].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
1991年:
[1]葛魯嘉(參編).心理諮詢百科全書(車文博主編)[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1.
[2]葛魯嘉(參編).現代社會心理學(周曉虹主編)[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1.(承擔第6章、第9章)
1992年:
[1]葛魯嘉(參編).弗洛伊德主義論評(車文博主編)[M].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2.(承擔第8章、第11章1.2.3節、第17章、第19章)
1993年:
[1]葛魯嘉.本土的經驗心理學與實證的科學心理學的分野[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3(5).中國人大複印報刊資料《心理學》1993年第10期全文轉載.
1994年:
[1]葛魯嘉.本土的傳統心理學與實證的科學心理學的關聯[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4(2).《高校文科學報文摘》1994年第4期摘文.中國人大複印報刊資料《心理學》1994年第3期全文轉載.
[2]葛魯嘉.中國本土的傳統形態心理學與本土化的科學形態心理學[J].社會科學戰線,1994(2).中國人大複印報刊資料《心理學》1994年第5期全文轉載.
[3]葛魯嘉.中西心理學的文化蘊涵[J].長白論叢,1994(2).
[4]葛魯嘉.人工智慧與人類心理[J].自然辯證法研究,1994(7).中國人大複印報刊資料《自然辯證法》1994年第9期全文轉載.
[5]葛魯嘉.聯結主義:認知過程的新解釋與認知科學的新發展[J].心理科學,1994(4).
[6]葛魯嘉.開辦套用心理學專業的幾點思考[J].高教研究與實踐,1994(4).
[7]葛魯嘉(參譯).心理學導論(上卷)[M].台灣:曉園出版社,1994.
[8]葛魯嘉(參譯).心理學導論(下卷)[M].台灣:曉園出版社,1994.
1995年:
[1]葛魯嘉.心理文化論要──中西心理學傳統跨文化解析[M].大連:遼寧師範大學出版社,1995.
[2]葛魯嘉(參編).自然辯證法辭典[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
[3]葛魯嘉.認知科學的性質與未來[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5(1).《高校文科學報文摘》1995年第3期摘文.
[4]葛魯嘉.本土傳統心理學的兩種存在水平[J].長白學刊,1995(1).中國人大複印報刊資料《心理學》1995年第3期全文轉載.
[5]葛魯嘉.大心理學觀──心理學發展的新契機與新視野[J].自然辯證法研究,1995(9).中國人大複印報刊資料《心理學》1995年第10期全文轉載.
[6]葛魯嘉、王麗.天命與中國民眾的心理生活[J].長白論叢,1995(5).中國人大複印報刊資料《心理學》1995年第11期全文轉載.
[7]葛魯嘉.認知心理學研究範式的演變[J].國外社會科學,1995(10).中國人大複印報刊資料《心理學》1995年第12期全文轉載.
[8]葛魯嘉.認知科學研究中的意向性問題[C].心理學理論與套用研究(論文集),南昌:江西科技出版社,1995.
[9]葛魯嘉.社會心理學的社會套用與社會發展[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5(2).
[10]葛魯嘉.心理生活的質量與價值追求[N].吉林日報理論版,1995年7月18日.
1996年:
[1]葛魯嘉、陳若莉.弗洛伊德:人類心靈的洞察者[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
[2]葛魯嘉、周寧.從文化與人格到文化與自我[J].求是學刊,1996(1).中國人大複印報刊資料《心理學》1996年第2期全文轉載.
[3]葛魯嘉.超個人心理學對西方文化的超越[J].長白學刊,1996(2).
[4]葛魯嘉.掌握和駕馭當代西方社會思潮[J].社會科學戰線,1996(3).
[5]葛魯嘉.心理學的科學觀與統一觀[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6(3).《高校文科學報文摘》1996年第5期摘文.中國人大複印報刊資料《心理學》1996年第8期全文轉載.
[6]葛魯嘉.對心理學科學觀的反思[J].自然辯證法研究,1996(12).
1997年:
[1]葛魯嘉.中國本土傳統心理學的內省方式及其現代啟示[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7(6).中國人大複印報刊資料《心理學》1998年第1期全文轉載.
[2]葛魯嘉.長春應有良好的‘人文環境’[N].長春日報,1997年3月13日第6版.
[3]葛魯嘉.現代人的心理健康[A].當代學人跨世紀的思考,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4]葛魯嘉.心理學研究本土化的立足點[J].本土心理學研究(台灣),總第8期,1997年12月.
1998年:
[1]葛魯嘉(副主編、編委、參譯).弗洛伊德文集(共5卷)[M].長春:長春出版社,1998.
[2]葛魯嘉.轉換心理狀態 迎接生活挑戰:談下崗者的心態及其調整[J].時代論評,1998(2).
[3] 陳若莉、葛魯嘉.社會轉型期的文化盲區與邊際人[J].世紀論評,1998(4).《新華文摘》1998年第12期論點摘編。《政工研究動態》1999年第2期摘文。
[4]葛魯嘉.西方心理學的歷史進程與未來趨勢[J].心理科學,1998(5).
[5]葛魯嘉(參編).西方心理學名著提要[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8.
1999年:
[1]葛魯嘉.人的能力:智商、情商與其他[J].學問,1999(1).
[2]葛魯嘉、陳若莉.當代心理學發展的文化學轉向[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9(5).《高校文科學報文摘》2000年第1期摘文。
[3]葛魯嘉、陳若莉.論心理學哲學的探索──心理科學走向成熟的標誌[J].自然辯證法研究,1999(8).
[4]葛魯嘉、陳若莉.文化困境與內心掙扎──霍妮的文化心理病理學[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5]葛魯嘉(助理主編、編委).20世紀西方心理學大師述評叢書(共15部),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2000年:
[1]葛魯嘉、陳若莉.文化困境與內心掙扎──荷妮的文化心理病理學[M].台灣:貓頭鷹出版社,2000.
[2]葛魯嘉(譯).精神分析綱要(弗洛伊德)[A].弗洛伊德文集(7)-精神分析新論,台灣:知書房出版社,2000.
2001年:
[1]葛魯嘉(分卷主編、參編).心理諮詢大百科全書[M].杭州: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
[2]葛魯嘉(參編).當代西方心理學新詞典[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
2002年:
[1]葛魯嘉.中國心理學的科學化和本土化──中國心理學發展的跨世紀主題[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2(2).《光明日報》(理論周刊)2002年6月4日論點摘編.《高等學校文科學報文摘》2002年第4期摘文.中國人大複印報刊資料《心理學》2002年第6期全文轉載.
2003年:
[1]葛魯嘉.身體健康要與心理健康相結合[N].吉林日報,2003年5月19日第3版.
[2]葛魯嘉.論心理學哲學的研究對象[J].學習與探索,2003(4).
[3]葛魯嘉、陳若莉.中國的文化心理與組織的管理心理[J].農金縱橫,2003(4).
[4]周寧、葛魯嘉.心理學的常識心理學水平[J].心理科學,2003(6).
2004年:
[1]葛魯嘉.追蹤現代科學心理學發展的十個線索[J].心理科學,2004(1).中國人大複印報刊資料《心理學》2004年第4期全文轉載。
[2]周寧、葛魯嘉.常識話語形態的心理學[J].遼寧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1).
[3]葛魯嘉.心理學的五種歷史形態及其考評[J].吉林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2).
[4]孔德生、葛魯嘉.關於心理學哲學的思考[J].理論探討,2004(3).
[5]葛魯嘉(副主編、編委、參譯).弗洛伊德文集(1、2、3、4、5、6、7、8卷)[M].長春:長春出版社,2004.
[6]葛魯嘉.中國本土傳統心理學術語的新解釋和新用途[J].山東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3).中國人大複印報刊資料《心理學》2004年第9期全文轉載.
[7]陳若莉、葛魯嘉.試析當前女性的違法心理與心理違法[J].上海市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學報·法制論叢,2004(5).
[8]葛魯嘉.常識形態的心理學論評[J].安徽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6).中國人大複印報刊資料《心理學》2005年第4期全文轉載.
[9]葛魯嘉.本土心性心理學對人格心理的獨特探索[J].華中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6).《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05年第1期全文轉載.
[10]葛魯嘉.當代認知心理學的兩個理論基點[J].吉林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6).《光明日報》(理論周刊)2005年1月18日論點摘編.《鄭州日報求實版》2005年1月28日觀點速遞摘編.
[11]葛魯嘉.心理學套用的理論、方案和領域研究[J].河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6).
2005年:
[1]葛魯嘉.對心理學方法論的擴展性探索[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1).《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05年第2期摘文.中國人大複印報刊資料《心理學》2005年第6期全文轉載.
[2]葛魯嘉.心理生活論綱─—關於心理學研究對象的另類考察[J].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2).
[3]葛魯嘉、陳若莉.新時期女性的心理成長與心理建設[J].長春市委黨校學報,2005(2).
[4]葛魯嘉.對中國本土傳統心理學的不同學術理解[J].東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3).《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05年第4期摘文.
[5]葛魯嘉.類同形態的心理學總評[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3).《光明日報》2005年7月11日論點摘編.
[6]葛魯嘉.心理生活的根據[J].貴州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3).
[7]葛魯嘉.淺論心理學技術研究的八個核心問題[J].內蒙古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4).
[8]孟維傑、葛魯嘉.從工具到價值:心理學研究方法重新考評[J].贛南師範學院學報,2005(4).
[9]葛魯嘉.哲學形態的心理學考評──心理學的五種歷史形態考察之二[J].河北師範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5(4).
[10]葛魯嘉.理論心理學研究的理論功能[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4).《新華文摘》2006年第2期論點摘編.
[11]葛魯嘉.關於心理生活基本性質和內涵的理解[J].湖南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05(5).
[12]葛魯嘉.新心性心理學的理論建構──中國本土心理學理論創新的一種新世紀的選擇[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5(5).《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05年第6期摘文.
[13]葛魯嘉.對心理環境的考察與探索[J].遼寧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5).
[14]田浩、葛魯嘉.文化心理學的啟示意義及其發展趨勢[J].心理科學,2005(5).
[15]孟維傑、葛魯嘉.文化品格:心理學概念重新考評[J].山東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5).
[16]葛魯嘉.科學形態的心理學議評──心理學的五種歷史形態考察之五[J].華東師範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5(4).
[17]葛魯嘉.心理學研究劃分的類別與優先的順序[J].吉林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5).
[18]葛魯嘉.心理學研究中環境的性質、類別和功能[J].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6).《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06年第1期摘文.
[19]葛魯嘉.西方實證心理學與中國心性心理學概念範疇的比較[J].社會科學戰線,2005(6).中國人大複印報刊資料《心理學》2006年第3期全文轉載.
[20]葛魯嘉.中國本土的心理學發展期待著原始性的理論創新[Z].《獨白的心理學與對話的心理學──心理學的兩種話語形態》(周寧著)序言.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2005.
2006年:
[1]葛魯嘉.心理環境論說──關於心理學對象環境的重新理解[J].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1).
[2]葛魯嘉.對心理生活的經典探索的考察[J].山東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1).
[3]葛魯嘉.體證和體驗的方法對心理學研究的價值[J].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4).《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06年第6期摘文.
[4]葛魯嘉.科學形態的心理學議評──心理學的五種歷史形態考察之五[J].當代華人教育學報(香港),2006(2).
[5]葛魯嘉.西方心理學不可忽略的一翼──對西方心理學的一種細化和深化的理解和探索[Z].《現代心理學的人文傳統與精神》(伍麟著)序言.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
[6]葛魯嘉(譯).精神分析綱要(弗洛伊德)[A],精神分析新論.台北:Portico Publishing Ltd.2006.
2007年:
[1]葛魯嘉.宗教形態的心理學述評[J].華中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1).
[2]葛魯嘉.心理學中國化的學術演進與目標[J].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4).
[3]葛魯嘉.《心理學文化品性》(孟維傑著)序言[Z].哈爾濱:黑龍江大學出版社,2007.
[4]葛魯嘉.對心理學研究中環境的理解[J].人文雜誌,2007(5).《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07年第6期摘文.
[5]李敬陽、葛魯嘉. 社交焦慮障礙流行病學特徵與治療方法的研究現狀[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2007,11(52).被EM收錄.
[6]葛魯嘉.當代社會人的心理生活的質量與提升[J].長白學刊,2007(6).
[7]葛魯嘉.心理學研究中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的定位問題[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6).中國人大複印報刊資料《心理學》2008年第2期全文轉載.
[8]葛魯嘉(參編).西方心理學思想史[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承擔“第十六章 認知主義心理學思潮”)
[9]車文博、葛魯嘉.歷史的總結、革新的構想──評潘菽教授的《心理學簡札》[C].載《潘菽全集》(第十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2008年:
[1]葛魯嘉.新心性心理學宣言──中國本土心理學原創性理論建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2]葛魯嘉.心理學視野中人的心理生活的建構與拓展[J].社會科學戰線,2008(1).
[3]孟維傑、葛魯嘉.論心理學文化品性[J].心理科學,2008(1).
[4]梅松麗、葛魯嘉等.大學生網路成癮者的生活事件及適應[J].中國心理衛生雜誌,2008(3).
[5]葛魯嘉.心理學技術套用的途徑與方式[J].科學技術與辯證法,2008(5).中國人大複印報刊資料《心理學》2008年第12期全文轉載.
[6]葛魯嘉.心理資源論──心理學的歷史、現實和未來的形態[J].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6).
[7]葛魯嘉.中國本土心理學三十年的選擇與突破[C].載王勝今、吳振武(主編).回顧與展望──吉林大學紀念改革開放三十周年學術論文集.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2009年:
[1]葛魯嘉.心理學研究的生態學方法論[J].社會科學研究,2009(2).
[2]葛魯嘉.管理心理學研究前沿的熱點[J].長春市委黨校學報,2009(2).
[3]劉將、葛魯嘉.眼動脫敏與再建治療的回顧與展望[J].心理研究,2009(4).中國人大複印報刊資料《心理學》2009年12期全文轉載.
[4]葛魯嘉.人的心理與人的環境[J].陰山學刊,2009(4).
[5]葛魯嘉.心理學與相關學科的關係探討[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9(5).
[6]李兆良、葛魯嘉.儒家“忠恕”思想與身心健康探析[J].醫學與社會,2009(12).
2010年:
[1]李兆良、高燕、金慶英、稂荻、葛魯嘉.寬恕與健康的關係探討[J].醫學與社會,2010(2).
[2]劉將、葛魯嘉.神經精神分析學的興起與展望[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3).中國人大複印報刊資料《心理學》2010年第7期全文轉載.
[3]劉將、葛魯嘉.第三種文化與當代心理學的變革[J].心理教育,2010(3).
[4]葛魯嘉.心理成長論本─—超越心理發展的心理學主張[J].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3).《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10年第4期摘文.
[5]葛魯嘉.掌握和駕馭當代西方社會思潮[C].載《車文博文集(第六卷):弗洛伊德主義》,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
[6]葛魯嘉.心理健康的追尋[Z].《變態心理學新論》(邵華、呂曉峰著)序言.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7]葛魯嘉.文化心理學的多重含義與多元取向[J].陰山學刊,2010(4).
[8]劉將、葛魯嘉.文化神經科學的進展與前瞻[J].心理研究,2010(6).中國人大複印報刊資料《心理學》2011年第3期全文轉載.
[9]葛魯嘉.《犯罪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家庭生態系統研究》(王海英著)序言[Z].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
[10]熊韋銳、於璐、葛魯嘉.心理學中的人性論問題[J].心理科學,2010(5).
[11]張立迎、葛魯嘉、張守臣.生態文明視角下的高等教育獨立學院教師心理契約研究[J].華章,2010(12).
[12]葛魯嘉.心理資源論析──心理學的歷史、現實和未來的形態[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版.
2011年:
[1]葛魯嘉.理論心理學研究的理論內涵[J].吉林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1).
[2]葛魯嘉.從心理環境的建構到生態共生原則的創立[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5).中國人大複印報刊資料《心理學》2012年第2期全文轉載.
[3]劉將、葛魯嘉.擴展心靈境界:哲學心理諮詢的兩種形態[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5月17日.
[4]劉將、葛魯嘉.哲學心理諮詢的興起與展望[J].心理研究,2011(4).
[5]劉將、葛魯嘉.第三種文化與當代心理學的變革[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5).
[6]劉將、葛魯嘉.文化對知覺及其神經機制的影響:來自文化神經科學的證據[J].山東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5).
[7]邵華、葛魯嘉.生態主義視域下的理論心理學研究[J].瀋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6).
[8]葛魯嘉.性別差異心理學的研究取向和價值定位[Z].《性別差異心理學》(王佳寧主編)序言.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11.
[9]葛魯嘉、陳若莉.人類心靈的洞察者:弗洛伊德[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2012年:
[1]邵華、葛魯嘉、呂曉峰.應對研究中的生態學思想述評[J].心理與行為研究,2012(1).
[2]邵華、葛魯嘉.認知心理學的生態學取向研究[J].瀋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
[3]葛魯嘉.心理成長論本——超越心理發展的新心性心理學主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4]葛魯嘉.心理學演進的當代思想潮流[J].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2).教育·心理學報,2012(2).全文轉載.
[5]邵華、葛魯嘉.生態主義背景下的和諧社會與和諧心理探討[J].系統科學學報,2012(3).
[6]解慶福、葛魯嘉.後現代語境下的心理治療方法研究新進展[J].學術探索,2012(11).
[7]葛魯嘉.《大學生人際關係問題研究》(許志紅著)序[Z].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版.
2013年:
[1]葛魯嘉.心理學套用的技術基礎、技術思想和技術手段[J].心理技術與套用,2013(1).
[2]解慶福、葛魯嘉.歷史視域下的心理學本土化進程研究[J].學術探索,2013(3).
[3]葛魯嘉.從壓力與應對視角透視大學生人際關係的心理學佳作[J].經濟與社會發展,2013(4).
[4]葛魯嘉.心理生活論綱——心理生活質量的新心性心理學探索[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3年版.
2014年:
理論心理學研究的核心性課題.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3).

主要榮譽

國家特殊津貼專家(2016)
吉林大學師德標兵(2009)
吉林大學首批跨世紀優秀人才(1994)

科研項目

[01]“心理學形態研究系列”,國家出版基金項目;
[02]“心理學形態研究系列”,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十二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
[03]“心理學形態研究系列”,上海市“十二五”重點圖書出版規劃;
[04]“中國本土心理學核心理論建構”,吉林大學學術名家自由探索計畫;
[05]“中國本土心性心理學研究”,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
[06]科技部重大專項課題子課題;
[07]“新心性心理學宣言”,吉林大學精品研究項目;
[08]“中西心理文化比較研究”,吉林大學社會科學項目;
[09]“心理學本土化問題研究”,吉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
[10]“心理學中國化的理論與實踐”,教育部社會科學基金項目;
[11]“西方心理學湧入我國潛蘊的中西文化衝突”,教育部社會科學基金項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