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資源論析——心理學的歷史、現實與未來的形態

心理資源論析——心理學的歷史、現實與未來的形態

《心理資源論析——心理學的歷史、現實與未來的形態》是2010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葛魯嘉。本書主要對各種形態的心理學的本質進行了剖析。

基本介紹

  • 書名:心理資源論析——心理學的歷史、現實與未來的形態
  • ISBN:9787500491514
  •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0-10-01
基本信息,內容簡介,作者簡介,目錄,

基本信息

心理資源論析——心理學的歷史、現實與未來的形態
葛魯嘉
出 版 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10-01
ISBN:9787500491514

內容簡介

心理資源是生成和促進心理學發展的基礎性條件。心理資源既可以成為人類心理的資源,也可以成為心理科學的資源。心理學研究不僅是描述、揭示和解釋人的心理行為,並且是為人類心理的擴展和提升尋找和提供資源,進而是為心理學的發展和進步創造和積累資源。心理學有各種不同的形態,所有心理學的形態都是心理學的資源。心理資源可以體現為不同的心理學歷史形態,也可以體現為不同的心理學現實演變,還可以體現為不同的心理學未來發展。心理資源論析涉及常識形態的心理學、哲學形態的心理學、宗教形態的心理學、類同形態的心理學、科學形態的心理學和資源形態的心理學。心理學的未來形態是資源形態的心理學。這是立足於心理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的心理學。心理學面臨著如何理解、看待、保護、挖掘、提取、轉用資源的問題。心理學的發展不應該拋棄各種形態的心理學,而應該將其當作自己學術創新的資源,從而擴大自己的視野,挖掘自己的潛能,豐富自己的研究,完善自己的功能。資源形態的心理學是心理學的進步、擴展和提升,是把心理學的各種學術資源的開發、累積和運用作為心理學的核心性任務。

作者簡介

葛魯嘉,男,1956年出生於遼寧瀋陽,祖籍山東海陽。1975年參加工作,1978年考入吉林大學。先後在中國的吉林大學獲得哲學學士、心理學碩士、心理學博士學位,在英國的Warwick大學獲得心理學理學碩士學位。1985年起在吉林大學任心理學教師,1996年破格晉升為正教授,1992年擔任碩士生導師,1999年擔任博士生導師。現為吉林大學哲學社會學院心理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中國心理學會理事,吉林省心理學會副會長,吉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專家,吉林省大學生心理健康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吉林大學人文學部學位委員會委員和學術委員會委員,吉林師範大學兼職教授,長春市行政學院客座教授。主持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2項,主持科技部重大專項課題子課題1項,主持吉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科研項目1項,主持吉林大學科研項目3項。出版各類著作30餘部,發表論文100餘篇。學術專長為本土心理學、理論心理學、文化心理學、社會心理學。

目錄

第一章 心理資源概述
第一節 資源內涵
第二節 文化資源
一 心理學與文化的關係內涵
二 心理學與文化的關係演變
三 心理學與文化的關係性質
四 心理學與文化的關係意義
第三節 思想資源
第四節 學術資源
第五節 學科資源
一 關係的演變
二 依附的關係
三 排斥的關係
四 合作的關係
五 共生的關係
第六節 心理資源
第七節 本土資源
第二章 心理資源論析
第一節 心理資源考察
一 考察的視角
二 考察的學科
三 考察的內容
四 考察的方式
五 考察的結果
第二節 心理資源分類
一 分類的尺度和標準
二 不同的心理學資源
第三節 心理學的形態
一 常識形態的心理學
二 哲學形態的心理學
三 宗教形態的心理學
四 類同形態的心理學
五 科學形態的心理學
六 資源形態的心理學
第三章 常識形態的心理學
第一節 常識心理學的界定
第二節 常識心理學的產生
第三節 常識心理學的演變
第四節 常識心理學的類別
一 個體的常識心理學
二 社會的常識心理學
三 生活的常識心理學
四 科學的常識心理學
第五節 常識心理學的功能
第六節 常識心理學的命運
第四章 哲學形態的心理學
第一節 哲學心理學的界定
第二節 心理學與哲學關係
一 關係的確立
二 關係的演變
三 相關的學科
第三節 傳統的形態
一 西方的哲學心理學
二 中國的哲學心理學
第四節 現實的發展
一 心理學與哲學的關係定位
二 反思有關研究對象的理論預設
三 反思有關研究方式的理論預設
四 心理科學成熟的重要標誌
第五節 反思的功能
第五章 宗教形態的心理學
第一節 宗教心理學的界定
第二節 兩種宗教的心理學
一 宗教心理學的宗教形態
二 宗教心理學的科學形態
三 相互之間的學術性關聯
第三節 宗教的宗教心理學
一 不同的宗教流派
二 不同的宗教心理
第四節 科學的宗教心理學
一 科學的宗教心理學的起源
二 科學的宗教心理學的探索
第五節 宗教形態心理學的價值
第六節 宗教形態心理學的功能
第六章 類同形態的心理學
第一節 類同心理學的界定
第二節 不同學科的貢獻
一 物理學的貢獻
二 化學學科的貢獻
三 計算機的貢獻
四 生物學的貢獻
五 生態學的貢獻
六 經濟學的貢獻
七 社會學的貢獻
八 文化學的貢獻
九 人類學的貢獻
第三節 學科的互涉
第四節 學科的互動
第五節 還原主義的問題
第六節 共生主義的原則
一 共生的含義
二 共生的原則
三 共生的影響
第七節 大科學的新生成
第七章 科學形態的心理學
第一節 科學心理學的劃界
第二節 科學心理學的演變
第三節 科學心理學的傳統
一 實證立場的心理學
二 人文立場的心理學
第四節 心理學科學觀問題
一 心理學的分裂
二 多元化的研究
三 認知潮的衝擊
四 文化潮的興起
五 後現代的精神
六 心理學的視野
第五節 心理學核心性課題
一 問題中心
二 方法中心
三 統一問題
四 價值問題
五 資源問題
第六節 心理學研究的類別
一 基礎研究與套用研究
二 理論、方法、技術劃分
三 以理論或方法為中心
四 關於技術優先的思考
第七節 心理學研究的方式
第八節 心理學與本土文化
第八章 資源形態的心理學
第一節 後現代的問題
第二節 心理學本土化
第三節 心理學全球化
第四節 文化歷史傳統
一 在西方心理學框架下的理解
二 從中國本土文化出發的理解
三 片斷破碎和語錄摘引的理解
四 完整系統和深入全面的理解
五 限於傳統和解釋傳統的理解
六 立足發展和力求創新的理解
第五節 原始性的創新
第六節 學科研究取向
一 社會心理學的對象性質
二 社會心理學的學科性質
三 社會心理學的研究視角
四 社會心理學的基本理論
第七節 多元化的文化
一 多元文化的潮流
二 多元文化的探索
三 多元文化心理學
第八節 新心性心理學
一 中國心理學的本土化
二 中國本土心理學傳統
三 新心性心理學的創新
四 新心性心理學的建構
第九節 中國本土心理學展望
一 心理學本土化的熱點與難題
二 心理學本土化的演變與趨勢
三 心理學本土化的出路與結局
參考文獻
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