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溝古遺址

葛溝古遺址(葛溝古鎮)位於臨沂市河東區葛溝鎮。其中包括齊魯分疆閣,普明寺禪院(南廟),閻君殿廟(北廟),龍王廟,土地廟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葛溝古遺址(葛溝古鎮)
  • 地點:臨沂市河東區葛溝鎮
史料記載,構成,普明寺,閻君殿,龍王廟,

史料記載

自臨沂北行約30公里,於沂河東岸,有古鎮曰葛溝。沂河源自沂源,南流而入黃海,蜿蜒曲折一千餘里,沿途村鎮眾多,何以稱葛溝為古鎮耶?葛溝村碑記曰:“該村早稱葛溝鎮。據《據續山東考古錄》載:‘中邱邑又名諸葛城,又名王僧辨城,今葛溝鎮。春秋隱公七年,城中邱。’村南原有一閣,南向,東西長約十五米,寬約十米,拱形門洞,可三馬並行。門額為‘齊魯分疆’。抗日戰爭時期被毀,已蕩然無存。據傳古時沂河狹如水溝,閣立溝畔,故名閣溝,後演變為今名。”如此記為實,稱葛溝為古鎮則可也。
既為古鎮,應有古蹟。然則有則有之,古鎮歷經千年滄桑巨變,諸多古建舊址雖在,地上已是片瓦無存。今訪之村民,即使耄耋老人亦難言其詳矣。因多為傳說,絕少實物,難以確記,故為紀略雲者。古蹟者何?曰齊魯分疆閣,曰普明禪院碑,曰閻君殿碑
據《沂南文史資料》,古鎮南首,原矗立有一古建築,此即為“齊魯分疆”石閣是也。全閣皆以長條青石築成,閣基巨石每塊重達兩噸。閣基東西長十五米,南北寬十米,高十五米,拱門高五米,東西寬亦五米。石閣凌空高築於南北通衢之上,三馬並轡同行,寬綽有餘。拱門南面上方橫嵌石匾,鐫刻四字曰“齊魯分疆”。拱門北面上方亦有石匾一塊,鐫刻著幾行小字,村民或曰為“普濟宮”云云。石閣北側,拱門兩旁原有石碑四塊,今已無存,碑文無人能知,僅知其一為明朝重建石閣時所立。如欲登臨石閣,拱門西南側有石階,寬兩米,階高三十五厘米,共十三階。拾級而上,達一平台。平台面積約兩平方米。自平台向東再登三階,即可達石閣頂層。頂層四周有女兒牆十二垛,約與人高。石閣頂部有房屋三間,琉璃筒瓦,花脊龍頭。房屋長七米,寬三點五米,脊高五米,門北向。房內正中,觀音塑像面北端坐蓮台,俗謂之“倒坐觀音”。觀音坐像兩側,還立有痘疹娘娘。因閣中供有觀音,故此齊魯分疆閣又稱觀音閣。
然則,一閣而二名,何也?以唐天佑先生觀點,自春秋戰國直至漢初分立諸王,葛溝皆非齊魯疆界劃分之地。然此閣匾額何以稱“齊魯分疆”也?蓋分疆者,分野也。古之占星家家以天象變化占卜人間吉凶禍福,將天上星宿與地上州國相對應,在天稱作分星,在地稱作分野。《漢書·地理志》記齊魯分野時寫道:“齊地虛、危之分野也,魯地奎、婁之分野也。”葛溝在古代是青州、徐州北南分疆,青州、兗州東西分疆之地,即城陽郡與東海郡、城陽郡與泰山郡三地分界的地方。可見,“齊魯分疆”並非古之齊魯二國疆界劃分之地,實乃古地理學的專有術語,為齊魯分野之標誌地也。葛溝齊魯分疆石閣是研究我國古天文學、古地理學家的實物憑證,這樣珍貴的文物在全國亦極為罕見。然令人扼腕者,抗戰期間,日偽在葛溝構築據點,於1941年將石閣大部拆毀,用拆出的石料在古閣東南側普明寺中修建炮樓。日偽炮樓築成不久,八路軍與地方抗日武裝即一舉攻破該日偽據點。因當時敵我拉鋸,爭奪激烈,為防止日偽重修炮樓,八路軍及地方抗日政府發動鄰近鄉縣民眾近萬人,不僅將炮樓及普明寺全部拆毀,亦將石閣殘基,甚至將葛溝古鎮圍牆拆除一空,將石料全部運往沂河西岸蘇家莊、石溝一帶。石閣古蹟從此蕩然無存。石閣既為古齊魯分野之建築,閣中觀音及痘疹娘娘塑像所來自何?蓋石閣古已有之,明代重修,其前其後,又不知重修幾次。普明禪院廢棄期間,寺僧曾在古閣中居住,觀音塑像或許是此時所立。故觀音則後來者也,而痘疹娘娘又後來者也。村民見閣中並無他物,將觀音及痘疹娘娘皆供奉於此,以祈福祛病,遂使古閣不倫不類矣。

構成

普明寺

古閣東南數十米處有一古寺,寺曰普明禪院。抗戰時期,該寺為日偽所占據,並用自古閣拆來的石料建成一堅固工事,村民稱之為“漢奸圍子”。該“漢奸圍子”及普明禪院後亦被抗日武裝全部拆毀,但留有石碑兩通。在“文革”破“四舊”時,一通石碑被毀,今僅存石碑一通。石碑碑文大部仍清晰可辨。茲錄如此,以告世人。碑文除記述禪院由來及增修佛殿緣由外,另有捐款人及工匠姓名等。
《普明禪院增修佛殿碑記》碑文曰:寺曰普明,由舊也。舊有普明乎?曰有。有何在?在直北觀音閣西北隅,河水衝激坍塌無存矣。夫普明,大寺也,此則舊名小寺。大小異處,何以襲其名乎?蓋西方如來一而已矣,則佛光之普照不止而已矣。且兩寺僧眾同一法眷,大寺沒故,小寺亦普明也。然則此寺之規模固自昔已然乎?曰,然也。方余總角時,曾嬉戲於此,見草殿三楹內無神像,無牆垣,一切山門禪堂之類俱蔑如也。幸賴余族兄太學生諱嶷者,鳩工庀材,修整一新。而寺僧向住觀音閣,遂遷於是焉。名曰普明,而小寺居□禪院矣。此其前曰□也,非現今增修之謂也。曷言乎增修也?邇年來,時和年豐,人民樂愷,思欲易草殿而恢擴之,故凡磚瓦木石之料,修具泥水□塑之工鹹集矣。前則影壁,外則山門,一切更張而改觀焉。由是巍然煥然,滿眼金碧,堂矣皇矣,法像莊嚴。小寺亦何減於大寺乎?□竣首事者,屬余為文,余因總其始末而為之記。歲進士補儒學訓導陳洞撰書 嘉慶十二年三月十六日立
據碑文所記,石碑所在為普明小寺,而另有普明大寺。普明大寺建於何朝何代,今已不可考。大寺在觀音閣即齊魯分疆閣之西北,原矗立沂河岸邊,為洪水衝激坍塌無存。今在古閣正西沂河幾近河心處,有一巨石,村民稱之為“廟子石”。普明寺僧常踞此巨石以桶取沂河之水為日常所用。村中民謠曰:“大沂河,三尺寬,一步跨到河那邊。”據傳,早年時兩岸村婦在河中洗衣,常將洗衣木槌扔來扔去,互相借用。村碑所言葛溝村名曰:“古時沂河狹如水溝,閣立溝畔,故名閣溝,後演變為今名。”如此看來,村碑所記並非虛言。即使現在,葛溝段沂河河道仍然十分狹窄,窄處也不足二百米。原普明大寺為洪水沖毀後,在古閣東南建普明新寺,此為小寺也。新寺不知何故荒廢,寺僧居於古閣之中。清嘉慶年間,在村中士大夫的倡導下,村民捐款,增修新寺,使古寺得以重生,直至毀於日寇侵華之時。在葛溝所有古蹟中,《普明禪院增修佛殿碑記》石碑可謂是碩果僅存。即此僅存石碑,今立於頹屋畜圈之間,為院牆之一段,不曾為人所珍視。撫碑思古,令人長嘆不已。

閻君殿

普明寺在鎮南,村民稱之為南廟。村北亦有一廟,村民稱之為北廟。北廟者,何廟也?據《沂南文史資料》之《葛溝一村地震碑》一文所記,碑文為:“山東青州府莒州沂水縣葛溝鎮舊有閻君殿,茲因康熙柒年陸月拾柒日地震慘變,廟宇崩頹,神像損壞,目擊心酸。眾姓發心,攢資重修,復塑金身,□誠樂助,共成勝事。康熙玖年叄月初壹日立。”《資料》又云:“閻君殿系‘恆甫香院’西廊房,一九二八年被當地農民協會將院內神像拉倒,砸了廊房。”“恆甫香院”者,何也?《沂南文史資料》語焉不詳。據碑文所記,此處原有閻君殿,為康熙時大地震所毀,故此廟應為閻羅王廟。此碑為地震後重修閻君殿所立。因碑文言及康熙七年山東大地震之事,故又稱地震碑。解放後,該廟改為學校,先為學堂,後設為葛溝聯中(國中),再後又設為葛溝中心國小。一九八三年學校修繕時,發現此碑,此碑被壘砌於屋牆之中。中心國小遷建他處後,原址上除新建沂河管理站一處之外,村民亦在其上壘牆建屋,原有房屋拆除一空,石碑終於不知所蹤。

龍王廟

葛溝古鎮之古蹟,除齊魯分疆閣與普明禪院碑及重修閻君殿碑外,另有古蹟數處,今一併記之。村之西北,瀕河處有一高地,與閻君殿僅一街之隔,建有龍王廟一座,不知建於何年,亦不知毀於何時,形制規模亦不詳。蓋夏季沂河常突發洪水,毀岸傷人,故村民建龍王廟以祈求平安。古鎮東側中間偏南處,有土地廟一處。土地廟所占土地為村民范氏所捐。該廟為長方形院落,院中有房兩間,一前一後,前為土地神辦公之處,後為土地神生活居所。此廟亦毀於破“四舊”之時。現僅存廟門石頂一方。鎮東門外一里處,有古廟遺址一處,村民稱為“老廟子”。此廟亦不知建於何年毀於何時,形制規模亦不詳。據傳,該廟曾為盜匪所據,官府進剿時將古廟一併焚毀。除以上古蹟外,古鎮尚有圍牆、壕溝環繞。在戰亂不息的年代,村民為求自保,而集全鎮之力建圍牆,掘壕溝。因古鎮之西緊鄰沂河,故圍牆僅設北門、東門及南門,在土地廟處另闢有小東南門。圍牆已然全無蹤跡,僅有壕溝尚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