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城鎮

葛城鎮

葛城鎮現已撤銷,設定葛城街道

本詞條內容為歷史數據。

葛城鎮位於重慶市東北部,北依雄偉的大巴山,南臨美麗的任河,是重慶市城口縣委、縣人民政府所在地,是全縣政治、經濟、文化、商貿中心。全鎮幅員面積80.89平方公里,總人口5萬人,轄6個社區居委會,10個農業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葛城鎮(已撤銷)
  • 所屬地區:重慶市
  • 電話區號:023
  • 郵政區碼:405900
  • 面積:80.89平方公里
  • 人口:5萬人
所獲榮譽,經濟狀況,社會事業,基礎設施,

所獲榮譽

2003年被列為重慶市“百個經濟強鎮工程”鎮之一,首批啟動的城鎮化建設45箇中心鎮,市級商業中心鎮建設;2004年列入國家經濟開發示範鎮;“四鎮工程”建設都是城口縣唯一入選的鄉鎮。1999年,2000年連續兩年被重慶市評為“六好鄉鎮”,先後被授予國家全民健身先進集體,重慶市紀檢監察工作先進集體、重慶市農村“三個代表”學教活動先進集體、重慶市“四、五”普法先進集體等榮譽稱號,南大街社區、東北大街社區評為“市級文明示範小區”,鎮機關大院被評為“市級文明單位”、“市級衛生先進單位”。 2005年,榮獲“全國創建文明村鎮工作先進單位”稱號,被評為重慶市“市級文明單位標兵”。
城口一環葛城街道一角城口一環葛城街道一角

經濟狀況

改革開放以來,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鎮黨委、政府帶領全鎮人民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開拓進取,搶抓機遇,依託良好的區位優勢,堅持以特色城郊經濟為基礎,民營經濟發展為主導,狠抓商貿流通、餐飲娛樂為主的三產業,農業、工業穩步發展,科教和社會事業迅速推進,經濟和社會發展取得了歷史性的進步。
綜合經濟實力增強
2005年全鎮國內生產總值3.2億元,同比增長率7.3%;完成固定投資1.2億元,鎮級財政收入達到1250萬元,增幅達42.5%;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2800人,農民人均純收入達2578元,比上年淨增308元;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6500元。
產業結構調整初見成效
2000年以來,先後建立了以農特產品加工,錳礦精深加工為主的高坪坎、季龍溪、陳家灣三大基地,新辦農副土特產品加工儲藏企業15戶,新增個體工商戶310餘戶。截至2007年,全鎮個體工商戶已達2112戶、私營企業43家,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及下崗職工再就業5000餘人,個體私營經濟成為葛城經濟的一大亮點。

社會事業

葛城鎮有優良的教育、衛生等社會資源,有完備的社會保障體系。教育事業,有城中、職中、實驗國小、示範幼稚園、葛城一小、葛城二小、民辦托有所、教師進修校、黨校、行政學校等,形成了完備的教育體系。衛生事業,有縣人民醫院、城口縣中醫院、葛城鎮中心衛生院、婦幼保健院、疾控中心,具備完善的疾病防治體系。科技文化方面,葛城鎮黨委、政府高度重視,宣傳科技文化知識,走科技興農、科技興鎮之路,同時為社區搭建網路信息平台,讓廣大市民更好地接受網路,開闊眼界,拓寬思路,走信息化經濟發展之路。社會保障方面,一方面積極提供外出務工信息,做好外出務工人員人身保險工作,保障外出務工人員權益;另一方面,積極做好下崗職工最低生活保障工作,並開展花卉、園藝等技術培訓,為廣大市民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保障市民的基本生活,確保社會穩定。

基礎設施

葛城鎮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已日趨完善,交通四通八達。除國家西部大開發適用的一切優惠政策,有市級“百鎮工程”、“小城鎮中心鎮”、“商業中心鎮”的一切配套優惠政策。鎮黨委、政府把發展民營經濟作為發展鎮域經濟主體的頭等大事來抓,切實轉變政府職能,為外來投資者及經濟發展創造一個優良而寬鬆的發展環境。
城鎮基礎設施日趨完善
交通四通八達,向北為通向陝西的城嵐路,向南為通向主城區的“八小時工程”幹線公路,向西為連線四川省萬源市火車站100公里的新城萬路,向東為連線長江黃金水道的城巫路,主幹道“十字架”已基本形成。投資近1000萬元的紅軍休閒廣場、小南街步行街已投入使用,投資近1000萬元的城區道路改擴油化工程已全部完成,主街道已實現綠化亮化,城市面貌煥然一新。投資近1000萬元的城北農副土特產品交易市場順利建設。投資500萬元的縣城後山“九縱一橫”綜合治理的“九縱”工程已完成全部工程量。投資200萬元的諸葛寨植物休閒公園公路路網建設工程及配套的生命工程已全部完成並交付使用。投資600萬元的葛城第一中心國小新綜合樓、葛城第二中心國小寄宿制學生宿舍、柿坪國小、金安國小等工程已完工並交付使用。三個社區陣地建設已全部竣工。投資3500萬元的舊城改造開始提速上檔,紅軍廣場片區開發建設順利,太和場整體改造已完成大部分工程量,縣城防洪堤工程正式啟動。同時,結合新的行政區劃,按總規要求,確立了“一心七極,以路為軸,串點連片”的城鎮發展布局。
健康城口啟動登山比賽健康城口啟動登山比賽
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明顯加快。
加強農村山、水、田、林、路、電、園等基礎設施建設,按照“輕、重、緩、急”,分步實施的原則,建設了廟埡、陽坪的三座人行索橋;修建了季龍溪村級公路和東方紅二村村級公路;大面積實施土地整治工程;逐步改造農村電網,部分村安裝了一戶一表;完善人、畜飲水工程,改變飲水條件,提高飲用水衛生水平。逐步提高了廣大農民的生產生活水平。按照中央一號檔案精神,2004年全面減免鎮域範圍內農業稅,總額為37 萬元,人均減免28元。積極鼓勵高山移民,按政策規定降低進城門檻,全面推行“一戶制”,只要是符合條件的農民,由鎮政府出錢給工本費,均可轉為城鎮居民,並千方百計創造條件,引導農民進城務工或從事三產業,讓農民擺脫傳統生產方式的束縛進城落戶,2003年以來全鎮共有2000餘人實現農轉非,加速了葛城城鎮規模的擴張,加速了人口及生產要素的集聚。2006年初,友誼村成為全縣唯一的重慶市“千百工程”示範村;2007年,新農村建設已完成規劃評審,正籌建園區公路等工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