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名稱:葉門爭奪戰
- 地點:葉門
- 時間:公元570年——578年
- 參戰方:薩珊波斯,阿克蘇姆王國
- 結果:薩珊波斯獲勝
- 主要指揮官:瓦雷茲
新的對外戰略,埃塞爾比亞人的紅海野心,哈德拉毛之戰,徒勞的反攻,影響,
新的對外戰略
從表面上來看,庫思老一世的帝國與之前並無任何不同。君主在內戰中脫穎而出,並且會因為轉移內部矛盾而對東羅馬帝國用兵。然後再為了更多錢去攻略東方的河中。但6世紀後期的薩珊王朝,在執行類似策略時還是多了一份思考。
在對待西方的羅馬方面,庫思老雖然有過出兵劫走整個安條克城的“光輝事跡”,但總體上已經叫停了這類永遠懸而不決的長期戰爭。一直到查士丁尼皇帝將全部注意力轉向了地中海西部,波斯人都沒有太多無意義的出兵。因為如果輕易開戰,作為波斯主要農業收入源的兩河也會受到波及。後來,因為東哥特王國的求援,庫思老為牽制老對手才下令軍隊西進。但特意將戰場選擇在了高加索山區。
同樣,在對付東方的白匈奴時,庫思老也沒有輕易地開啟戰端。波斯人在整體上可以防禦住東北部的山脈,但要越過大量荒漠去占據河中則是心有餘力不足。因此,薩珊王朝選擇與日益不滿白匈奴統治的突厥人合作。在聯軍成功的擊敗白匈奴本部後,波斯君主只是要求巴克特里亞地區的宗主權,而將過去一直垂涎的河中讓給了突厥。這樣做顯然不是出於大度,而是基於雙方都有長期收穫的平等公利原則。這樣不僅突厥人可以繼續從河中的商業城市獲利,波斯人也可以嘗試控制從阿富汗南下印度河的貿易路線。
然而,突厥人很快在戰後爽約。他們搶在波斯之前,做了巴克特里亞各紅匈奴-貴霜小邦的宗主,從而打開了河中商隊南下印度洋的通道。為了避免直接與波斯在南方出現嚴重衝突,突厥人甚至還默許了白匈奴舊部在巴克特里亞北部復國。庫思老雖然心裡不爽,卻也不想在東部再進行無休止的消耗戰。
此時的帝國內部,正由國王牽頭進行著一系列經濟、政治和軍事改革。庫思老通過將安條克的羅馬俘虜安置在兩河流域,為自己建立了全套的經濟和技術生產基地。同時,緩和國內的教派矛盾,贏得更多民眾支持。最後,以大量的基層武士貴族為自己的軍隊主力,消磨地方大貴族的實力。因此,薩珊人在這個關口還不想被大規模外戰打亂陣腳。
埃塞爾比亞人的紅海野心
早在庫思老之前,歷代波斯帝國都有自己的印度洋經營。只是在過去,這種活動僅限于波斯灣的南北兩岸。因為航海技術的發展,將商船都限制在沿海活動。所以,西方商人無論從紅海出發,還是由兩河流域入海,都要經過阿拉伯半島的東南部沿岸。
由於需要靠商業來繁榮經濟,希米亞里特王國的阿拉伯君主開始放棄多神教而尊奉猶太信仰。但這樣的做法卻觸怒了東羅馬帝國和阿克蘇姆埃塞爾比亞人的利益。因為猶太人可以從亞丁灣直航印度西海岸,再將貨物從海路運往波斯,或者在本土轉手給去西方世界的商團。原本居於當地的基督教商團,無疑在阿拉伯君主皈依猶太教後,受到了打壓和排擠。加上當時的基督教世界與猶太國家的水火不容,戰爭也就一觸即發。
只是因為查士丁尼的心裡,只有打回西地中海的計畫。所以他建議自己的南方同盟動手。阿克蘇姆也非常希望能徹底控制紅海兩岸,便在公元520年大舉渡海北上。在當地的基督教商團勢力幫助下,成功地將葉門變成了自己的一個總督區。
然而,阿克蘇姆在葉門的統治也是非常的不穩固。很多退居內陸綠洲的猶太商團,繼續進行著自己的抗爭活動。他們僅僅用5年就將埃塞爾比亞人任命的基督教總督驅逐,並由主戰派貴族亞伯拉罕擔任自己的首領。
但在亞伯拉罕死後,他的兒子馬斯魯克還是倒向了阿克蘇姆王國,成為了一個附屬國國王。雖然希米亞里特在名義上保持自治,卻需要不斷向非洲人納貢。王國的港口也必須對阿克蘇姆來的商人開放。因此,國內的反對派就支持他的弟弟賽義夫。
賽義夫自知無法單獨推翻有阿克蘇姆後援的哥哥,首先向東羅馬皇帝查士丁尼求助。查士丁尼依然沉浸在自己光復羅馬的戰略死局之中,拒絕為一個小小的阿拉伯王子出力。賽義夫就只能親自前往薩珊境內,向尋求戰略突破的庫思老一世求援。後者很快就答應了這個要求,並策劃了一次堪稱經典的軍事冒險行動。
哈德拉毛之戰
公元570年,庫思老一世派遣出身伊朗北部的德拉米將軍瓦雷茲南下。因為波斯人在之前從未有過類似的行動,所以不願冒太大風險的國王只給了他800人的騎兵部隊。他們將乘坐阿拉伯附庸駕駛的8艘大船,直接在亞丁灣地區登入。
瓦雷茲此前已經在北方高加索阿爾巴尼亞山區的戰爭中嶄露頭角。其家鄉所在的伊朗北部的德拉米山區,也是波斯帝國重要的僱傭兵來源地。當地的騎兵和山地步兵,經常成為帕提亞與薩珊君主的常備軍主力。在庫思老一世的軍政改革中,常備軍部隊建設被放在很高的位置。國王新冊封了不少土地貴族,將他們直接至於自己之下。其中的就有不少曾經的僱傭兵成員。這些人也在當時非常需要戰功和戰利品來維持自己的騎士身份。
瓦雷茲的小規模軍隊,就由這些人所組成。他們乘坐的阿拉伯船,原本只能運載40-50名士兵。但由於每船需要多裝載一半以上的人員,所以適航性很成問題。在靠近葉門海岸時,有2艘船因為風暴而觸礁沉沒,只剩下其他6艘船安全抵達。因此在開戰前,薩珊志願軍的規模就已經縮小到了600人。而且為了乘船出擊,這些騎兵連馬匹都沒有隨行前往。
好在600名薩珊騎士並不僅僅靠自己在戰鬥。隨著賽義夫的一併返回,希米亞里特國內的反阿克蘇姆勢力開始集體發難。他們很快就給波斯士兵配好了戰馬,並有不少部落也加入了復國大軍。否則,薩珊人僅憑几百騎兵的規模,根本不可能動搖人多勢眾的國王馬斯魯克。後者在得知薩珊軍隊登入後,立刻從自己的衛隊與周邊部落中徵集了6000兵馬南下。雙方在離開沿海不遠的哈德拉毛遭遇,並且發生了短促的哈德拉毛之戰。
當時的阿拉伯軍隊,根據不同地域分別受到西方的羅馬和東方的波斯影響。希米亞里特人顯然屬於前者,因此在步兵風格上接近希臘-羅馬。他們的重步兵雖然缺乏好的盔甲,卻可以用盾牌和長矛構成羅馬式的密集方陣。更多輕裝弓箭手在這些重步兵身後列隊射擊。裝備有鎧甲的武士,則會選擇騎馬參加戰鬥。但因為數量較少,通常都位於二線的預備隊位置上。
在分屬不同陣營的兩支希米亞里特軍隊開始進行步兵戰後,瓦雷茲率領600波斯騎兵開始了迂迴突擊。他的目標是對馬斯魯克本人進行斬首作戰,然後利用賽義夫的貴族身份去統戰餘下的敵軍。
因為長期遠離外部戰場,當地的阿拉伯軍人都對波斯騎兵的威力缺乏了解。當發現瓦雷茲的部隊開始迂迴,馬斯魯克也帶著武士分隊前往阻擊。他們中的不少人身披全套鎖子甲,作戰時也非常英勇。但已經進行過軍事改革的波斯基層騎士,不僅近戰犀利還裝備有專門射擊重甲的重型箭矢。從未經歷過這種打擊的阿拉伯武士,很快在密集的近距離射擊中死傷一片。
混戰中,瓦雷茲的兒子被阿拉伯人殺死。但他還親自出馬,用手裡的複合弓射殺了穿著顯眼的馬斯魯克本人。原本就士氣不高的王軍,也因為國王的戰死而很快崩潰。大獲全勝的波斯-賽義夫聯軍,迅速挺進到希米亞里特首都薩那城。在大量部隊的圍攻下,這座阿拉伯城市也沒有抵抗多久。賽義夫在入城後登上了王位,將希米亞里特變為了薩珊波斯的附屬國。
徒勞的反攻
瓦雷茲在完成了幫助賽義夫復國的戰爭後,帶著大量的戰利品返回波斯。但葉門的亂局卻沒有因此停止。
原本是馬斯魯克宗主的阿克蘇姆國王阿米達斯,在575年再次出兵希米亞里特。這次,他們在當地的基督教商團支持下,擊敗並殺死了賽義夫。後者的兒子馬蒂克比被扶上王位,再次以南方的非洲人為自己的宗主。
庫思老一世當然不願意放棄自己剛剛開拓出來的南方要地,在公元578年再次派瓦雷茲出馬。這次,他給了後者以4000人的部隊,用於對付駐紮在葉門的埃塞爾比亞軍隊。為了鼓舞將軍及麾下軍人的士氣,波斯國王宣布只要拿下希米亞里特,參與者便可那裡建設自己的領地。全軍在阿拉伯附庸的支持下,沿著海岸線南下。除了作為核心的基層騎士部隊,還應該有之前就駐紮在荷姆茲以南的要塞守軍與其他阿拉伯附庸部隊。
相比之前遭遇過的希米亞里特人,阿克蘇姆軍隊同樣有著明顯的希臘-羅馬影響。但和南部阿拉伯人一樣,他們缺乏與外部世界的軍事交流,還必須依仗本土部隊和阿曼地區的僱傭兵作戰。在面對一支結構比較完整的薩珊波斯武裝時,落後的非洲人顯然不能與其抗衡。他們的弓箭威力不如薩珊複合弓,少量的輕裝騎兵在混戰中迅速落敗,讓裝備不好的步兵繼續獨自奮戰。
接著,薩珊軍隊與當地的猶太系盟軍聯合,再次包圍了都城薩那。憑藉多年來攻克拜占庭要塞城市的經驗,再次讓阿拉伯人開城投降。至此,再也沒有一股外力可以與薩珊人爭奪葉門。大半個阿拉伯半島的城市文明,也成為了波斯君主的附庸。而屢屢獲勝的瓦雷茲,則成為了當地的世襲總督。雖然舊王室依然得到保留,但必須聽命于波斯總督的召喚。
在控制亞丁地區後,薩珊王朝在海上絲綢之路占據了絕對優勢。更多的波斯系商人湧入印度和錫蘭,將原本與之分庭抗爭的羅馬人和衣索比亞人驅逐。他們的船隻和商團更是一路向東,最遠可以抵達廣州等地。羅馬人則已經陷入了北非和義大利的戰爭之中,對於重振紅海貿易缺乏熱情和資源。
影響
然而,無論是庫思老自己還是屢屢甩鍋的查士丁尼都不會想到,這場看似並不重要的戰爭,實際上給他們都埋下了嚴重禍根。因為無論是阿克蘇姆還是薩珊波斯,都只能控制亞丁灣沿海一帶。對於沙漠商團和部落活動的內陸是缺乏興趣。除了都城薩那外,他們幾乎不在其他內陸據點駐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