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藏質

葉藏質,字含象,一作涵象,出身松陽道教世家。

葉藏質前往天台山,投桐柏觀【桐柏宮】,再拜馮惟良(字雲翼)為師,受授“上清三洞經籙”。馮惟良的師父田虛應,師承薛季昌,而薛季昌則是司馬承禎的弟子,唐玄宗李隆基與他稱兄道弟,人稱薛天師。如此說來,葉藏質就是司馬承禎的四傳弟子。

基本介紹

  • :含象
  • 所處時代:唐
  • 本名:葉藏質
  • 籍貫:松陽
人物生平,主要成就,軼事典故,人物評價,

人物生平

葉藏質,字含象,一作涵象,出身松陽道教世家。《栝蒼匯紀》說是葉法善之孫。清道光《松陽卯峰葉氏廣遠宗譜》說是葉法善的侄孫,也就是葉法善胞弟葉道感第三子元尚(字仲容)的兒子。而葉道感的次子元瓘(字元禮)則過繼葉法善名下。據北宋·李昉《太平廣記》、南宋·張道統《唐葉真人傳》等記載,葉仲容,原為潤州(州治在今江蘇鎮江)司馬。葉法善仙逝後,遵其遺囑,作為弟子奉旨度為東京(今河南開封)聖真觀道士,和宮中使者一塊監護葉法善的靈柩歸葬栝蒼。對此,後有研究者質疑,認為葉法善生於隋煬帝大業十二年(616),卒於唐玄宗開元八年(720),而葉藏質主要活動在唐懿宗李漼在位期間(859~873),據此推算,至少比葉法善遲生兩個世紀。按通常三十年一代估算,說他為葉法善之孫或侄孫,恐難說得過去。作為後裔,譬如五世孫、六世孫,或可講得通。照此說法,《歷世真仙體道通鑑》《松陽縣誌》等所言“裔孫”,倒是更為客觀了。
葉藏質出家修道,最初就在老家附近的安和觀。安和觀,位於松陽酉山下,原名淳和觀,建於唐高宗弘道元年(683)。清順治《松陽縣誌·卷之七禋祀志·寺觀》記載:“天真觀,去縣西二十九里,酉山之下。唐弘道元年建,名淳和。後改曰安和。今為天真。”另據該《松陽縣誌·卷之一輿地誌·山川》載:“酉山,去縣南三十里。唐弘道元年建酉山觀,亦葉法善修煉之處。”當中紕繆,顯而易見。酉山,原獨立於今新興鎮東南方,與聳立於古市鎮域內卯山,隔溪(松陰溪)相望。可惜,上世紀七十年代中期,已被人為削去築松陰溪堤岸了。

主要成就

裒錄道書,收藏經典。也就是在石門山居獲賜名之前,葉藏質又再擴建了經、鐘樓各一座。將收集整理的諸多道書,編纂之後,700餘卷收藏於經樓,並題有“上清三洞弟子葉藏質,為妣劉氏四娘造,永鎮玉霄藏中。”孝慈之心,日月可鑑。後人稱之《玉霄藏》,成為中國南方最早的道藏。之後,吳越王錢弘俶天台山桐柏觀金銀字道經200函並《玉霄藏》,為《桐柏道藏》,約千餘卷,為全國兩大道藏之一。鐘樓之鐘為禹鐘,有隱文,相傳為夏禹所鑄,或雲越王樂器,乃是左常侍李綰(字權化)為浙東觀察使時所贈。緣於之前李綰曾請他修齋受籙,於使宅立壇,出此鐘以擊之。正因為此鐘來歷不凡,曾招賊。

軼事典故

藏質離開家鄉,遍游名山。也許深受祖上葉法善的影響,他一路朝著天台方向,追尋祖先的蹤跡。浙東天台山,以“佛宗道源、山水神秀”聞名於世。高道司馬承禎就隱居這裡玉霄峰。當年葉法善從蓬萊回來不久,就專程登門去拜訪這位比自己年輕二三十歲的高道。兩人相見甚歡,去桐柏,入靈墟,有感而發吟誦起東晉孫綽《游天台山賦》的詩句“蔭落落之長松,藉萋萋之纖草”,感慨道:“今日是也。”又一同登上天台主峰華頂峰,遙望大海方向,又說道:“蓬萊去此不遠,與子當復應歸彼。”隨之,司馬承禎負琴,葉法善撫劍,甚是相契。
  唐敬宗寶曆年間(825~827),葉藏質到達台州樂安(今浙江仙居),住持道教第十大洞天——栝蒼洞,並對洞宮進行過一番重修,鼎力中興。栝蒼洞,位於浙江仙居縣東四十五里,栝蒼山麓羊棚頭村旁。宋真宗天禧二年(1018),賜名為“凝真宮”。如今,道觀也已重建。清嘉慶重刻版《嘉定赤城志·卷第二十二山水門·仙居》記載:“在縣東南三十里,括蒼山之間。按《塵外記》:‘栝蒼,成德隱元(玄)之天,蓋第十大洞天,列仙所居,在台之樂安,即仙居舊邑也。’又,《寶藏名山記》云:‘栝蒼洞,周回三百里,徐真人所治,真人名來勒,嘗得道上升,至東漢,為太極法師蒞職洞天,總司水旱罪福之籍。唐天寶七年(748),有慶雲覆洞,太史奏:有真氣見於台宿。詔建洞宮,榜曰:成德隱元(玄)。’舊傳,此洞與處之玉虛宮通,自栝蒼嶺而言,東則屬台,西則屬處,是謂天門地戶,故不特處名栝蒼,而台之栝蒼門與此邑之栝蒼驛,亦皆以是得名焉。寶曆中,道士葉藏質重修之。國朝天禧二年,投金龍白壁,賜額‘凝真宮’。”宋哲宗紹聖二年(1095)任仙居知縣的劉光,游宿凝真宮,作有詩,曰:
  古洞藏真不記年,翠崖蒼壁考依然。
  怪來一夜清無夢,身在仙家第十天。
後來,葉藏質前往天台山,投桐柏觀【桐柏宮】,再拜馮惟良(字雲翼)為師,受授“上清三洞經籙”。馮惟良的師父田虛應,師承薛季昌,而薛季昌則是司馬承禎的弟子,唐玄宗李隆基與他稱兄道弟,人稱薛天師。如此說來,葉藏質就是司馬承禎的四傳弟子。
  唐懿宗鹹通五年(864),葉藏質在祖師爺司馬承禎隱居處玉霄峰,精心挑選了一塊風水寶地,建造了一所道齋(即道士居所),因居所之前,正好有兩座山峰,聳峭對峙,人稱“石門”,因而將這一居所命名為“石門山居”。《嘉定赤城志·卷第二十一山水門·玉霄峰》云:“玉霄峰,在縣西三十五里,洞天宮上,重崖迭嶂,松竹蔥蒨,且產香茅,世號‘小桐柏’焉。”
  葉藏質在此山居勤習經書,修道不怠,日誦《黃庭經》《道德經》《太上洞玄靈寶無量度人上品妙經》(簡稱《度人經》)諸經,道行益進,聲名遠播,登門問道,絡繹不絕,深受道俗敬重。鹹通十三年(872),為石門山居奏請賜名,唐懿宗李漼準奏,命為“玉霄宮”。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改名為“洞天宮”。
  在此期間,葉藏質還在天台(桐柏)九峰之一的蓮花峰(因層巒疊嶂,狀似蓮花而名之),創建了蓮峰道院。到了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改名為法蓮院。此外,還主持重修了道教南宗祖庭桐柏觀,想必先師馮惟良仙逝之後,他還兼任桐柏觀的總負責。
  名聲在外,又身兼數職,葉藏質交遊自然甚廣,相處不少如劉處靜、應夷節等林泉之友。劉處靜乃是馮惟良同學中唐高道陳寡言“惟傳度弟子”,應夷節則是葉藏質的同門師兄弟。同時,葉藏質也結識不少如皮日休、陸龜蒙、方乾、貫休、王貞白等方外之友,皆有詩文流傳。
  且說晚唐著名詩人皮日休東遊蘇州,結識了志趣相投的陸龜蒙。從鹹通十年到十二年間,或尋藥、或問道、或求法,不止一次訪天台(桐柏),游道觀佛寺,這從他的眾多詩作中有關天台山的詩句里,可見端倪。不知是往來太密,日久生情,還是原本一見鐘情,深陷其中,反正皮日休迷戀上天台(桐柏)的山水,嚮往道家神仙的生活,一首《寄題玉霄峰葉涵象尊師所居》,心跡表露無遺,坦蕩蕩自我剖析“無偃骨”,情切切懇望“欲隨師去”,但不知葉尊師意下如何?詩曰:
  青冥向上玉霄峰,元始先生戴紫蓉。
  曉案瓊文光洞壑,夜壇香氣惹杉松。
  閒迎仙客來為鶴,靜噀靈符去是龍。
  子細捫心無偃骨,欲隨師去肯相容。
  不用去猜,皮日休這次上天台山玉霄峰,同行自然少不了他的益友,且對道教也頗有造詣的陸龜蒙。同樣,作為晚唐吟詩高手,“唱和勁敵”的他也少不了酬唱一首,作《和襲美寄題玉霄峰葉涵象尊師所居》,云:
  天台一萬八千丈,師在浮雲端掩扉。
  永夜只知星斗大,深秋猶見海山微。
  風前幾降青毛節,雪後應披白羽衣。
  南望煙霞空再拜,欲將飛魄問靈威。
  皮日休畢竟還有別的事業等待他去乾,所謂“欲隨師去肯相容”,也許就是當時興之所至,那么隨口一說。離開蘇州之後,皮日休回到汴京開封當他的太常博士了。葉藏質則無論外界風雲變幻,不余遺力授籙傳度,編纂道藏,大興道觀,中興道教,並且為此做出了突出貢獻,影響深遠。顯然,他也成了松陽葉氏道教世家繼天師葉法善之後,又一璀璨之星。
  授籙傳度,後繼有人。唐末五代著名道士閭丘方遠,就是葉藏質嫡傳弟子。閭丘方遠,字大方,舒州宿松(今屬安徽安慶市轄縣)人。從仙都山隱真岩劉處靜道士處,學得修真出世之術之後,於三十四歲上天台山,再師從葉藏質,受法籙於玉霄宮,得真文秘訣,成為弘揚道教上清天台派的重要傳人,遠近從學弟子二百多人。尤其編輯《太平經鈔》十卷,在《太平經》已經嚴重散失之後,尚能大體顯其原貌,意義非凡。吳越國太祖(諡號武肅王)錢鏐稱讚:“實紫府之表儀,乃清都之輔弼。”
  術有專攻,尤精符籙。《歷世真仙體道通鑑·卷之四十·葉藏質》記載:“晚年尤精符術,請之者如織。婺州牧為邪物所撓,詣請符至,中路犯以穢忌,失之。牧親造,見案上有筒,封檢甚固,乃前之符也。因焚香,置匣捧歸,祟物遂絕。由是,獲驗之家有所施,不得已則少留之,悉為葺壇宇功德之費。牧乃表其賢。”唐末五代(前蜀)·杜光庭《道教靈驗記·卷之十一·玉霄葉尊師符驗》,《雲笈七籤·卷一百十九·天台玉霄宮葉尊師符治狂邪驗》亦有引,敘有數例,言“天台山玉霄宮葉尊師,修養之暇,亦以符術救人。”《道教靈驗記·卷十三·玉霄宮鐘驗》,《雲笈七籤·卷一百二十·天台山玉霄宮古鐘僧偷而卒驗》同樣有引,記載了葉藏質施法截賊保護古鐘一事。
  葉藏質的去世,《歷世真仙體道通鑑》的記載也挺玄虛。說一日,葉藏質突然叫人擺酒設宴,邀請上同學好友、棲真道元院的應夷節過來共飲,舉杯動箸之餘,暢談過去,展望未來,並且告訴應夷節自己將行之日。到了那天,題字於大門:“雞鳴時去。”那時,門人弟子耳聞珠珮雜鼓樂聲於空中。片刻之間,就聽到了雞叫聲。再看師父葉藏質,已化矣。時年七十四。

人物評價

人物經歷
法善之裔,詣天台馮惟良受《三洞經篆》於玉霄峰。選勝創道齋號石門。山居日誦道法,度人二經。晚年,尤精符術,請之者如織。懿宗優詔石門山居為玉霄觀。年七十四化去。
 葉藏質於唐鹹通五年隱居於此,築石門山居。雖然他沒有留下詩句,但留下了玉霄藏。葉藏質為司馬承禎四傳弟子,居石門山居時,他想著在此建一座道觀。
鹹通十三年,他為石門山居奏請賜名,唐懿宗準奏,命為玉霄宮。
宮內建有鐘樓和經樓各一座。鐘樓的鐘為禹鐘,有隱文,傳為越王勾踐宮中的樂器,形如鐸。當清澈的月光灑落在玉霄峰時,葉藏質輕輕地敲擊著鐘,悠揚的樂聲迴蕩在樓外的松林間,不染一絲塵埃,如月光般透明。
建玉霄宮,真正目的是為了整理道藏,此處安靜,是整理道藏的佳處。經樓建成之後,葉藏質將原藏於桐柏宮藏經殿內的七百多卷道書移到了玉霄宮的經樓。之後的數年,葉藏質在經樓整理這些道書,編纂後的道書,題“上清三洞弟子葉藏質,為妣劉氏四娘造,永鎮玉霄藏中”。葉藏質整理的道經稱“玉霄藏”,玉霄藏約千餘卷,為當時全國兩大道藏之一,對道教的傳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