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葬

落葬

落葬就是下葬的意思。 魯迅《故事新編·鑄劍》:“七天之後是落葬的日期,合城很熱鬧。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落葬
  • 拼音:luò zàng
  • 出處:《故事新編·鑄劍》
  • 解釋:下葬
風俗簡介,落葬的風俗與流程,落葬吉日,落葬流程,落葬準備,落葬儀式,落葬祭奠,注意事項,土葬風俗,土葬緣由,

風俗簡介

落葬
魯迅《二心集·“民族主義文學”的任務和運命》:“落葬的行列里……用熱鬧來掩過了這‘死’,給大家接著就得到‘忘卻’。”

落葬的風俗與流程

把骨灰盒埋入地下,表明死者入土為安的整個過程稱為落葬。 墓穴買好後,骨灰盒可以當場安葬,也可以暫時暫存在公墓。由於落葬是件大事,通常都較為重視,選好日期,要待親友、子女都到齊後進行。民間有在清明、冬至時節落葬的風俗。 落葬時,墓穴內放入乾燥粉,骨灰盒用紅布包裹,由死者的子女手捧骨灰盒緩緩放入墓穴,然後由公墓的落葬工封穴蓋頂,用水泥封牢。現在也有海葬,把骨灰撒入大海,也稱落葬。

落葬吉日

落葬是件大事,一定要選個吉利的日子,然而不同生活背景的人對落葬吉日的需求是不一樣的。下面介紹幾種常見的落葬吉日:
1、熱灰葬。
要求遺體火化後3天或7天內落葬。這是全國各地比較流行的落葬日確定方法。“熱灰葬”盛行是基於“入土為安”觀念的影響,認為“早入土,早為安”。
2、七里葬。
要求人故死後49天內落葬。由於“熱灰葬”常常要先落葬後豎碑(墓穴加工來不及),故將落葬時間由遺體火化後3至7天推遲到人故死後49天內。選擇“七里葬”也是受“早入土,早為安”觀念驅使,所以也可以理解為是熱灰葬。
3、圓滿葬。
也叫“祭日葬”,表明逝者從生到死,劃上圓滿句號,實現生命回歸。“祭日葬”不適合非正常死亡,只適合那些人生少有遺憾,特別是那些高齡老人。選擇“祭日葬”可以把逝者骨灰暫存在墓園,直至周年祭日再行落葬之禮。
4、黃曆葬。
黃曆上顯示的“黃道吉日”和“宜安葬日”。
5、節日葬。
我國二十四節氣或傳統節慶日中已經形成祭祀風俗的,都可以作為落葬的吉日。具體有以下幾個重要節日:
上元節。也叫元宵節,即農曆正月十五,這一天人們將迎來一年中第一個月滿之夜,是為天官賜福日。早在漢代,人們就把這一天看作吉日,現在,常常被用作祭祀祖先,祈求福佑的日子。
中元節。農曆七月十五,是為地官赦罪日。中元節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這一天,人們帶上祭品到墳上祭奠祖先,與清明節掃墓相似。
下元節。農曆十月十五,是為水官解厄日。《中華風俗志》記載:“十月望為下元節,俗傳水宮解厄之辰,亦有持齋誦經者。”這一天,道觀做道場,民間則祭祀亡靈,並祈求下元水官排憂解難。
清明節。清明是我國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好日子,對於落葬,自然也可稱為吉利的日子。
冬至節。冬至為進九之始,古人認為到了冬至白晝一天比天長,陽氣上升,是個吉日。自古以來就有冬至日祭天祭祖的風俗。
大寒節。大寒是二十四節氣之最後一個節氣,過了大寒,大地將漸漸回春,預示著年輪的結束與開始。此時,人們一邊忙著過年,同時不忘祭祀祖先和各種神靈,以祈求來年風調雨順,平安吉祥。

落葬流程

落葬準備

帶好預約落葬通知書;
準備好葬祭用品;
若骨灰暫存在墓園的則憑證取出骨灰;
聯繫落葬工人,直至落葬工明確墓穴位置,並告知會按時達到指定墓穴;
主祭人要求參加落葬儀式的成員排成兩列縱隊;主祭人自己雙手捧骨灰盒站在兩列縱隊的中間,領頭走向墓穴位置。

落葬儀式

全體成員在墓穴前站立,並對墓穴行注目禮;
落葬工打開墓蓋或墓套,若有骨灰盒保護罩的則取出待用;
主祭人要求某家庭成員用少量黃紙或錫箔放入穴內,並點燃,以行曖穴禮(切記不可過熱,不然無法冷卻,封穴後會產生水蒸氣);
將骨灰盒請入骨灰保護罩。基本程式是:落葬工打開骨灰保護罩——逝者親屬放入隨葬品墊底——主祭人將骨灰盒輕輕放入保護罩——在骨灰盒的四周和頂部放隨葬品——落葬工把骨灰保護罩的蓋蓋上;
主祭人雙手捧骨灰保護罩,將骨灰保護罩輕輕請入經暖穴的穴位;
落葬工將福蔭土撒入骨灰保護罩周圍,將骨灰保護罩緊緊裹住;
落葬工封穴;
主祭人簽字確認。

落葬祭奠

點燭上香;
奏響祭奠音樂(不具備條件的可以省略);
敬獻供品;
主祭人出場——敬獻鮮花——致詞(恭讀祭文)——三鞠躬或叩首——復位;
主要陪祭人依次出場——敬獻鮮花——真情傾訴——三鞠躬或叩首——復位;
其餘人依次出場——敬獻鮮花——三鞠躬或叩首——復位;
焚燒祭文;
禮成(將可食用的供品帶回家吃掉,其它不可食用的留在墓上)。

注意事項

1.為逝者選定落葬吉日。
2.由親屬動手在落葬的石穴內焚燒少量黃紙暖穴,以免發生石棺爆裂。
3.由親屬先用福蔭土撒在石穴底層,起到防潮、防蟲的作用。然後按朝南或朝西坐向,小心安放骨灰盒。骨灰盒上可覆蓋紅布,頂上擺放玉佩或銅錢。如用骨灰盒保護箱時,應由親屬先將金布鋪於保護箱底部,小心安放骨灰盒,在骨灰盒上鋪上銀布,再覆蓋紅布,頂上擺放玉佩或銅錢,骨灰盒左右或前後縫隙中,可撒入福蔭土,起到防潮、防蟲的作用。在石穴空間允許的情況下,還可置放逝者生前喜愛的物品,不要放入有污染或有安全隱患的物件。
4.親屬確認上述過程後,由封穴人員負責封穴,親屬亦可協助封蓋。
5.親屬進行祭供儀式,在墓碑、墓穴及墓位空地獻花籃、花束, 並供放鮮果等。可對逝者講些告慰之話、也可以讀祭文,以 示悼念。祭供儀式簡短為宜。
6.參加落葬的親朋好友肅立默哀,並三鞠躬,祭奠儀式結束。

土葬風俗

土葬是將屍體裝入棺材挖坑埋人地下的一種喪葬形式,也是自靈魂觀念產生以後沿續時間最長、禮俗最為繁雜、流傳最為廣泛、使用民族較多的一種傳統葬法。考古發掘的材料證實,我國土葬最早開始於北京山頂洞人,他們在自己居住的山洞深處,用土覆蓋死者的屍體;到距今7000到5000年的仰韶文化遺址中,2000多座墓葬中土坑葬已占絕大多數;到4000年前,無論是黃河流域、長江流域,還是遠離黃河、長江東北、東南沿海等地都已採用了土葬。
就土葬使用的民族來說,除漢族以外還有壯族、傣族、布倫族、苗族、瑤族、藏族等10多個民族,在目前我國的56個民族中使用土葬的民族達40多個,其中漢族、彝族、布朗族、拉祜族納西族等以土葬、火葬並用;門巴族以土葬、火葬、水葬並用;裕固族以土葬、火葬、天葬並用;藏族以土葬、火葬、天葬、水葬並用。從古至今,土葬是使用民族最多的一種葬法,時至今日仍有10個民族有土葬傳統,國家對其土葬傳統予以尊重,不強迫他們實行火葬。
就封建社會漢族土葬的具體方法來說,大致有以下三種形式:1、最簡單的方式是把屍體直接埋入土坑中,或埋前用草蓆等略作包裹,這是歷代極度貧困者或刑徒的安葬方法;2、最為普遍的方式是把屍體裝人棺材裡,將靈柩埋人土坑中,這種方法為占人口最多的平民使用;3、最為複雜與豪華的方法是屍體裝入棺材後,棺外有槨,甚至有幾層棺、槨,然後把裝屍的棺、槨放置於土坑或磚室、石室之中,這種既複雜又費錢占地的安葬方法,只有帝王、貴族、官宦和富有之家才有條件使用。
土葬習俗的形成,同人們的觀念有著密切關係。他們認為死者人土是人的必然歸宿,《周禮》中說“眾生必死,死必歸土”,《韓待外傳》中說“人死曰鬼,鬼者歸也,精氣歸於天,肉歸於地。”《禮運》也說:“魂氣歸於天,形魄歸於地”。以上可以看出,古人認為人死後形體埋人地下,脫離形體的靈魂才可以歸於天。土葬與鬼魂觀念有密切聯繫,從舊石器時代一直到現代,人們在埋葬死者時,都要為之隨葬大量的物品,包括各種用具二食物、裝飾品等,目的是讓死者的靈魂在另一個世界生活得更好。
土葬的禮儀繁瑣複雜這是其重要特徵之一。遠古時期人們的喪葬極為簡單,不立墳墓,也沒有禮儀和祭祀,進入階級社會以後,適應統治階級和禮教思想的需要,喪葬方式日益繁雜;迷信觀念日益濃厚,在世界上形成了獨特的隆喪厚葬的土葬禮儀。要求“葬之以禮,祭之以禮”,“棺槨必重,衣食必多,文繡必繁,丘隴必巨”以及“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這種傳統的喪葬觀念至今對人們仍有一定的影響,成為推行殯葬改革的一大心理和思想障礙。

土葬緣由

我國多數民族尤其是漢族重視土葬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同居住的自然環境有關。我國中原的廣大地區,土地肥沃,農業文明悠久,百姓世代以農為主,視土地為生命之本(有地則生,無地則死),他們認為人死後埋於土中,是靈魂得以安息的最好辦法,所謂“人土為安”成為漢人的信念,影響至深。
2、土葬符合漢族人民的生活習慣以及慎終追遠的倫理情感。“生命是從泥土中來,再回泥土中去”這個觀念根深蒂固。漢族崇尚黃色,歷代帝王以黃作為顯貴之色,黃色實為土色,在陰陽五行中,“土”居於中位,是最穩定、最可靠的基礎,因此土葬符合漢人的生活習俗和傳統觀念。
3、土葬對封建制度而言,土葬最能表現階級和等級的差別。只有土葬才能長久地保存死者生前的權勢和地位,如雄偉的墓體,各種墓碑、石人、石獸及其它附屬建築。只有土葬才能經常在墓前進行各種象徵性的活動,表示生者對死者的追悼之情,又顯示了豪華的排場和滿足宗法政治的需要。他們認為 給死者留下了全屍,是讓死者有尊嚴的離去的!
4、源於中國佛教思想的影響,認為天地萬物循環不已,以至無窮,生命的能量相互轉化得以守衡。人的生命源於從土中獲得能量的植物,而人逝世之後應將這些能量還於土地,無疑土葬是最好的辦法。
5、遠古時期將屍體埋於土地之下能避免飢餓的動物的吞食,求的死者死後的安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