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82年,陳子昂落第後離開了洛陽,這時他寫下了這首《落第西還別魏四懍》。這是他第一首表現隱士情調的詩,後來他的許多作品都表現了這一情調。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落第西還別魏四懍》
- 創作年代:初唐
- 作品出處:《全唐詩》
- 作者:陳子昂
作品原文,作品評析,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落第西還別魏四懍
轉蓬方不定,落羽自驚弦。
山水一為別,歡娛復幾年。
離亭暗風雨,征路入雲煙。
還因北山逕,歸守東陂田。
作品評析
公元682年,陳子昂落第後離開了洛陽,這時他寫下了這首《落第西還別魏四懍》。這是他第一首表現隱士情調的詩,後來他的許多作品都表現了這一情調。
此詩開頭以蓬草為喻。在建安及魏代詩歌中,蓬草是流行的隱喻,被用來指離家漂泊的人。這一古老的隱喻出現在駱賓王的《晚泊江鎮》詩中,但它所包含的深情卻被複雜的修辭淹沒了。陳子昂樸素的詩獲得了這一隱喻的某些力量。落第者經常被說成受到箭或彈丸的射擊。北山可能指著名的《北山移文》,這是一篇諷刺假隱士的文章,收於《文選》。
陳子昂的早期詩作雖然具有很多優秀的特性,但缺乏宮廷詩的特性,因此也就不夠典雅,無法使他考中進士。如果這首詩與他在進士考試中所作的詩相似,那么他的落第並不奇怪。此詩明顯地運用律詩的音調對仗格式,但五、七、八句嚴重失調,即使在不太嚴格的初唐律詩中,也是不允許的。三部式在詩中只略露痕跡:第三聯是可接受的描寫對句,位置正確,但從屬的第二聯卻不正確。第一聯的隱喻是出格的,而最後一聯的反應則是一個全新主題的開始。這種形式十分接近初唐的原始律詩,有意識地違犯了格律,形式上的違犯格律與隱士的反對求仕相應。陳子昂在落第後的另一些詩,表明他不是不能夠寫出樸素平板而結構音律完美的律詩。
作者簡介
陳子昂(659~700),唐代文學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屬四川)人。少任俠。舉光宅進士,以上書論政,為武則天所讚賞,拜麟台正字,右拾遺。後世因稱陳拾遺。敢於陳述時弊。曾隨武攸宜征契丹。後解職回鄉,為縣令段簡所誣,入獄,憂憤而死。於詩標舉漢魏風骨,強調興寄,反對柔靡之風。是唐代詩歌革新的先驅。有《陳伯玉集》傳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