萵苣病毒病是萵苣上常見的重要病害之一,主要危害萵苣、生菜、菠菜、豌豆等蔬菜作物,以蚜蟲和種子傳毒為主,在春、秋季蚜蟲重發季節發生較為普遍。發病嚴重時造成植株矮化,生長衰弱,甚至植株枯死,影響產量和品質。
基本介紹
- 別稱:萵苣病毒病
- 常見症狀:出苗後半個月葉片出現淡綠或黃白色
- 病原:萵苣花葉病毒
- 防治措施:發現蚜蟲及時防除,減少傳毒
症狀,發生特點,防治措施,
症狀
苗期發病,出苗後半個月葉片出現淡綠或黃白色不規則斑駁或褐色壞死斑點及花葉。成株染病症狀與苗期相似,嚴重時葉片皺縮,葉緣下捲成筒狀,植株矮化。採種株染病,新生葉出現花葉或濃淡相間綠色斑駁,葉片皺縮變小,葉脈出現褐色壞死斑,病株生長衰弱,結實率下降。
發生特點
此病主要由萵苣花葉病毒(Lettuce mosaic virus,簡稱LMV)、蒲公英黃花葉病毒(Dandelion yellow mosaic virus,簡稱DYMV)、黃瓜花葉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 簡稱CMV)和番茄不孕病毒(Tomato aspermy virus,簡稱TAV)等4種病毒引起,可單獨侵染危害,也可兩種或兩種以上複合侵染。 萵苣花葉病毒(LMV)隨病株殘餘組織遺留在田間越冬,也能吸附在種子上越冬並成為初侵染源,主要通過蚜蟲傳毒、植株間汁液接觸及農事操作傳播至寄主植物上,從寄主傷口侵入,進行多次再侵染。蒲公英黃花葉病毒(DYMV)吸附在種子上越冬,並成為初侵染源,田間傳播主要通過蚜蟲傳毒。黃瓜花葉病毒(CMV)在多年生宿根雜草上越冬,主要通過蚜蟲傳毒,也可通過汁液接觸傳播至寄主植物上或通過田間農事操作接觸摩擦傳播病毒,從寄主傷口侵入等途徑進行傳播。番茄不孕病毒(TAV)由汁液和桃蚜等進行非持久性傳毒。
此病喜高溫、乾旱的環境,發病最適氣候條件為溫度20~25℃,相對濕度80%以下。萵苣最適感病生育期為成株期,遇持續高溫乾旱天氣,易使病害發生與流行。浙江及長江中下游地區萵苣病毒病的主要發病盛期在春季的4~6月和秋季的10~11月,此時正值有翅蚜遷飛高峰期。年度間春、秋季氣溫偏高、少雨、蚜蟲發生量大的年份發病重。栽培管理粗放、農事操作不注意防止傳毒、多年連作、地勢低洼、缺肥、缺水、氮肥施用過多的田塊發病重。
防治措施
(1)選用抗病品種,種植無病種子。
(2)適期播種,播前、播後及時剷除田間雜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