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紫千紅:潮汕平原孕育的民間工藝大觀

萬紫千紅:潮汕平原孕育的民間工藝大觀

《萬紫千紅:潮汕平原孕育的民間工藝大觀》是2017年文物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基本介紹

  • 書名:萬紫千紅:潮汕平原孕育的民間工藝大觀
  • 作者:黃海妍主編
  • 類別:歷史研究
  • 出版社:文物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7年8月1日
  • 開本:16 開
  • 裝幀:平裝-膠訂
  • ISBN:9787501047659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在廣州,甚至在整個華南地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廣州陳家祠名聞遐邇,以“嶺南建築藝術的-顆明珠”著稱。陳家祠主體建築面積僅6400平方米,卻遊人如鯽,近年來每年參觀人數都達百萬以上。這當中,大部分觀眾只知道陳家祠,而不知這裡也是剛剛進入國家一級博物館行列的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以下簡稱“我館”)的館址所在地。
  事實上,我館成立於1959年,除了是陳家祠的保護和管理機構外,還收藏了各類珍貴文物與現代工藝精品總計2萬多件,其中國家珍貴文物近3000件(套),是廣東省內博物館中收藏明清以來特別是現代廣東地區民間工藝精品*為豐富的藝術類博物館。.
  我館的展廳都分布在主體建築的廳堂和廂房內,面積大的聚賢堂展廳是287平方米,面積*小的後東廂展廳只有70平方米,大部分展廳為開放式或半開放式,難以密閉,自然光豐富。。
  展覽條件有限但藏品又如此豐富,如何在陳家祠中做出好展覽,讓人費盡思量。以往,我們總是希望能有-個現代化陳列館,覺得只有這樣,才能把館藏精品都陳列出來,做出好展覽。似乎沒有新的陳列館,我們就無能為力了。為此,在近年無法建新陳列館的前提下,我們於2015年在陳家祠內對展廳的布局重新進行規劃和調整,逐步改善展廳的展陳條件,更新展櫃、展具,控制展廳、展櫃內溫濕度和燈光照明。
  更重要的是我們意識到也下決心要做好藏品的研究。近年來,不斷深入文物庫房對藏品進行摸查和梳理,讓我們看到了-個嶺南民間工藝乃至中國民間工藝的大寶庫,寶庫中的各式各類藏品急需整理研究,更急需露面和展示。“讓文物活起來”,我們不能再等了。
  那么,如何做好藏品研究並在此基礎上做出好的展覽?從2011年開始,我們著手摸查和整理藏品的同時開展了多項田野考察,在這個過程中,藏品背後蘊含的多角度、多層次信息被慢慢地發現和揭示,藏品的歷史序列和存在語境得以逐步重建。我們在這座處處閃耀民間工匠、工藝大師匠心與技術光芒的百年古建築中,逐漸做出了-個個反映嶺南地域工藝特色和文化歷史的展覽,也逐漸贏得了業界和觀眾的好口碑。
  2012年,配合第六屆羊城國際粵劇節在廣州舉辦,我們策劃了《雲霞生異彩——廣東民間工藝所見之地方戲曲》展覽。從館藏的刺繡、陶瓷、泥塑、剪紙、木版年畫、紗燈、木偶、木雕、磚雕、石雕中選取了110件涉及粵劇、潮劇、粵西白戲等多個地方戲種的展品,同時到廣州粵劇團和汕頭潮劇院、潮州市潮劇團調研,請戲曲專家識別展品所表現的劇目。由此看到,地方戲曲是民間工藝的重要題材,戲曲則通過多種工藝形式來宣傳和推廣。地方戲曲與民間工藝之間密不可分、水乳交融。展覽受到了觀眾的喜愛,更得到戲曲界和工藝界的認同。
  2013年8月,我們開始對館藏黎族文物進行重新整理,也有了4次的海南黎區行。穿梭於黎族村落、黎錦技藝傳習所和博物館之間,訪問了-個個黎錦技藝傳承人,對照館藏黎族文物的存在樣態,包括對照我們委託中國科技大學文物保護科學基礎研究中心進行的部分樣本檢測結果,我們看到了黎錦及其織造技術的變化,大致還原了黎錦織造工藝的發展脈絡,並從中看到了海南黎族社會的歷史變遷。匯合這些研究和調查成果,我們於2014年11月舉辦了《逐漸遠去的文明——海南黎族文物展》以及學術研討會,用展品說話,在展覽中重構了黎族服飾的歷史序列和語境,受到了來自觀眾以及博物館、海南省非遺保護機構和高校等專業人十的好評。
  2015年,配合可移動文物普查工作,我們對館藏進行了全面的挖掘、整理和研究,取得了豐碩成果。我們清理物資倉庫,意外地找到了陳家祠祖堂神案的關鍵構件,追根溯源,我們以歷史照片作為依據復原了祖堂5件神案,很大程度上復原了陳家祠祖堂的原貌。

圖書目錄

總序
概述
館藏潮汕工藝品產地分布圖
圖版
述評
展覽掠影
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