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理具於一心

天地萬物之理完整無缺地具備於人心,物理、事理與心理在太極本體上是高度同一的。南宋朱熹關於心與理關係的重要思想命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萬理具於一心
  • 提出者:朱熹
朱熹之前,二程已有“理與心一”(《二程遺書》卷五)的提法。特別是程顥,極注重對心與天理渾然一體境界的體悟。程頤則側重對心與理體用顯微的分殊,但論述不夠系統。
朱熹繼二程之後,既重視對心理合一境界的修養追求,並將“心與理一”作為其心性學說的邏輯起點和價值歸宿;更重視對心理關係的細微辨析,力求從分殊處“理會”其體一。他的“心包萬理,萬理具於一心”(《朱子語類》卷九),比較集中地反映了他關於心與理關係的重要思想。其具體關係可分為3個層面。①本體根源層面:外在的萬物之理與內心的性理,雖因所居之位不同,有內外之別,但都是太極一理,本體無異,相互涵攝,彼此具足。人心包含萬物之理,天地亦有生物愛人之心。②心之構成層面:心是性與情的合體、性體情用,合為一心。性即理,性理即萬理。心具性理,就是萬理具於一心。③主體知覺層面:心體雖含具萬物之理,但因氣質之性的偏塞與情感發用的流失,主體卻不能從極致的水平上當下悟解萬理。必須藉助即物窮理的格致功夫來漸積義理,一旦豁然貫通,內外明徹,就達到了萬理與一心會同的覺悟狀態。
陸九淵並不贊同朱熹的這種煩瑣分析,諷刺其為“支離事業”,而主張心即理的易簡工夫。其後,明代的王守仁更加尖銳,認定程朱理學是“析心與理為二”,非“聖門之教”,主張心外無理的心本論命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