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物旨備於我矣

《萬物旨備於我矣》出自《孟子》的《盡心章句上》。“萬物皆備於我矣”作為一句名言,被認為是典型的主觀唯心 主義哲學觀。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萬物旨備於我矣
  • 創作年代:戰國
  • 作品出處:《孟子》
  • 文學體裁:語錄體散文
  • 作者:孟子及其學生
原文,譯文,讀解,出處,作者,

原文

萬物旨備於我矣
孟子曰:“萬物皆備於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強恕而行 求仁莫近焉。”

譯文

孟子說:“萬物我都具備了。反躬自問誠實無欺,便是最大的 快樂。盡力按恕道辦事,便是最接近仁德的道路。”

讀解

“萬物皆備於我矣”作為一句名言,被認為是典型的主觀唯心 主義哲學觀。這裡面的是與非不在我們關心的範圍。我們關心的 是孟子說這話的意思。所謂“萬物皆備於我”並不是像有些人所 理解的那樣,說是“萬物都為我而存在。”(由此來歸結孟子為典 型的主觀唯心主義者。)我們理解孟子的意思,是說天地萬物我都 能夠思考,認識,所以天地萬物我都具備了。這樣才會有下面的 一句話,“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反躬自問,我所認識的一切都 是誠實無欺的,所以非常快樂。這是一種認識的快樂,探求真理 的快樂。但是,僅有認識,僅有自身的發現還不夠,所以要“強 恕而行”,盡力按恕道辦事,這樣來實行仁道。所謂恕道,我們在 本書中已經多次提到,這就是孔子反覆強調的“己所不欲,勿施 於人。”(《論語·顏淵》、《論語·衛靈》)它的積極方便是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總起來說,是 一種將心比已,推己及人的思想,用這種思想來處理人與人之間 的關係。如果說,“反身而誠,樂莫大焉”是一種認識的快樂,局 限於自身;那么,“強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就是一種實踐的快樂, 涉及到他人與社會了。
由此可見,“萬物皆備於我矣”所引出的,是認識和實踐兩大 領域的儒學追求:一是“誠”,二是“恕”,都是儒學的核心內容。 單從“萬物皆備於我矣”這句話給我們的感覺,則是一種充滿主 體意識,樂觀向上的心態,的確有法國哲學家笛卡爾那著名的命 題”政思故我在”的精神風貌,給人以認識世界,探索真理的勇 氣和信心。

出處

《萬物旨備於我矣》出自《孟子》的《盡心章句上》。
《孟子》一書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再傳弟子共同編寫而成,記錄了孟子的語言、政治觀點(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貴君輕)和政治行動的儒家經典著作。孟子曾仿效孔子,帶領門徒週遊各國。但不被當時各國所接受,退隱與弟子一起著書。《孟子》有七篇傳世:《梁惠王》上下;《公孫丑》上下;《滕文公》上下;《離婁》上下;《萬章》上下;《告子》上下;《盡心》上下。其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提出“仁政”、“王道”,主張德治。 南宋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孟子》是四書中篇幅最大的部頭最重的一本,有三萬五千多字.從此直到清末,“四書”一直是科舉必考內容。

作者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軻,字子輿(待考,一說字子車或子居)。戰國時期魯國人,魯國慶父後裔。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書。孟子繼承並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有“亞聖”之稱,與孔子合稱為“孔孟”。孟子的文章說理暢達,氣勢充沛並長於論辯,邏輯嚴密,尖銳機智,代表著傳統散文寫作最高峰。孟子在人性問題上提出性善論,即“人之初,性本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