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年橋(浙江省寧海縣萬年橋)

萬年橋(浙江省寧海縣萬年橋)

萬年橋,“以祈願永久牢固不圮”,故名;又因它處於雙峰榧坑村,又名“榧坑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萬年橋
  • 外文名:Million year Bridge
  • 地理位置:浙江省寧海縣雙峰榧坑村
  • 別稱:榧坑橋
  • 定義:橋
 萬年橋,“以祈願永久牢固不圮”,故名;又因它處於雙峰榧坑村,又名“榧坑橋”。
寧海萬年橋寧海萬年橋
萬年橋系單孔弧圓型石拱橋,橫跨大松溪。乍看上去,萬年橋與別的石拱橋沒有什麼兩樣,一樣的拱曲如虹,一樣的亂石堆砌;但在寧海甚至浙東的同類古橋中,它卻擁有多項第一:海拔最高,跨徑最大。
雙峰位於寧海西部山區,平均海拔500米,與新昌交界的蟹背尖海拔954米,為寧海第一高峰,位於原鄉政府所在地榧坑村的萬年橋海拔400米,在地理高度上寧海甚至浙東的其他古橋無出其右;萬年橋的跨徑達到18米(一說20米),在全省的古拱橋中,僅次於泰順彭溪橋、新昌吉安橋、天台永福橋,名列第四。在寧波甚至浙東,則位居第一。而且,在中國的古拱橋中,常見的建橋材料為規則的條石或亂石,而萬年橋的材料則選用當地的卵石,無疑是古拱橋建築中的突破,在國內亦不多見。按新編《蕭山市交通志》載:該市雲石鄉頂山村口的黃泥橋,由大小卵石砌置而成,鋪以粘性黃泥,到1984年止,近250年未修理,是堅固耐用的特種橋;但寧海的萬年橋,無論是長度、寬度,還是跨度、高度,均超過了蕭山的黃泥橋。
海拔最高,是地理位置使然;而跨徑之大,則足見古代勞動人民和能工巧匠們的水平之高超。因此,萬年橋與戊己橋一起,雙雙名列寧波市十大名橋之中。這在寧海的200多座古橋中,實在是很了不起的。
關於萬年橋,光緒寧海縣誌中未見記載,《寧海交通志》、《寧海縣誌》中則有建於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的說法。它全長34米,寬4.8米,高11米,跨徑18米。後人把原在萬年橋旁邊的三星橋誤為萬年橋,把三星橋碑記上的有關內容誤植到萬年橋身上,其實是不確的。三星橋今已圮,不存。
作為深山區,雙峰一帶山高谷深,溪湍流急。車行其上,仿佛就是開向天邊,開向雲外,旁邊就是萬丈深淵;瀑流之聲,隔山相聞。雙峰又與新昌、天台兩縣相鄰,在交通不發達的古代,榧坑一帶又是寧台、寧新之間的交通要道,於是遇澗架梁、逢水搭橋也便成為必然。萬年橋的可貴之處在於,它能充分利用當地的獨特的地理環境,因地制宜,以自己高超的平衡原理和建築技術,化險為夷,化萬難為神奇。除了它的跨徑、拱高之外,比如它的橋基,便是充分利用溝谷深處的天然岩基,建在它的上面,渾然成為一體,這樣既堅固,又免卻了人工橋基的夯鏨之苦;古代沒有水泥鋼筋可把橋基與天然岩體固定在一起,萬年橋的高妙就在這裡:根據水的流向和岩體的形勢,避實就虛,勾心鬥角,歷200多年而恆固如常;又比如用來砌橋的石頭,均采自山澗溝谷,沒有一塊來自山外。這些石頭經山水沖刷,大多渾圓如卵,外表光滑,沒有稜角,要把它們憑空疊砌起來橫跨溪澗、承負歲月的重量談何容易!但古人的聰明就在於:讓每一塊石頭都找到自己最合適的位置,既獨立承重,又與其他的石頭緊密配合,形成合力,讓天塹變成通途。
據村民介紹,建造這類拱橋先要將木製的半圓形拱架架設在山谷溪澗中,然後在木拱上由下而上堆砌楔形卵石,構成拱券,再砌橋體,接近橋面再鋪設黃土、細石、石板或鑲嵌鵝卵石等,達到增強強度和負荷均勻的目的。經數月後的自然承壓,才將木製拱架拆除。這樣,橋就造成了。
有一位作者在當地報紙上發表過一篇《古橋遺韻》的文章,其中有云:在一個叫榧坑的村子裡,有一座古老的單孔亂石拱橋,如一彎優美的新月般跨在溪上,靜靜地俯視著下面潺潺的溪水。它的黑褐色的身軀上布滿了斑駁的魚鱗紋,那是歲月的滄桑烙下的痕跡;多情的綠藤蔓頑強地攀附其上,給它裸露的身軀注入了無限的生機。……幾百年的風霜鑄就了它古樸而遒勁的風格,就像一位雖然蒼老但內涵深刻的長者。在如夢的薄霧和著淡遠的桂花香織成的柔軟的網裡,不時有負薪的農人走過,後面跟跑著一路撒歡的小黑狗,偶爾發出幾聲歡快的吠叫,脆脆地劃破這古橋的沉靜……顯然,她寫的就是這座萬年橋,寫出了古橋的神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