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萬姓
- 外文名:wan
- 讀音:wàn
- 始祖:芮伯萬
- 源於:姬姓
- 姓氏人物:萬章,萬修,萬里
- 人口:300餘萬
姓氏源流,源流一,源流二,源流三,源流四,源流五,源流六,源流七,源流八,源流九,源流十,源流十一,源流十二,部分得姓始祖,遷徙分布,姓氏名人,歷史名人,開國將軍,郡望堂號,郡望,堂號,家譜文獻,字輩排行,宗祠用聯,四言通用聯,五言通用聯,七言通用聯,九言及以上通用聯,
姓氏源流
源流一
源於姬姓,出自周王朝芮伯的後裔芮伯萬,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據史籍《通志·氏族略》記載,周成王姬誦敕封同族人姬良夫於芮地(今陝西大荔朝邑城一帶),史稱芮伯,建有芮國,為姬姓諸侯小國。春秋時期,芮國傳至芮伯萬,他曾一度官至周王朝的大司徒。但後來由於芮伯萬的寵姬太多了,鬧得內宮不安,其母親芮姜一怒之下將芮伯萬趕出國去,住到魏城(今山西芮城)。
源流二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晉國大夫畢萬,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據史籍《元和姓纂》記載,春秋時期,畢公高的後裔畢萬在晉國擔任大夫,在周惠王姬閬十六年(公元前661年),畢萬等人輔助晉獻公姬詭諸消滅了三個小諸侯國,即耿國、霍國和魏國,畢萬以戰功受封於故魏城(今山西芮城),因此他又稱魏萬,成為後來戰國七雄之一魏國統治者的先祖。
在畢萬(魏萬)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的字為姓氏者,稱萬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三
源於鮮卑族,出自南北朝時期鮮卑拓拔部,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魏書·官氏志》記載,南北朝時期的北魏有鮮卑拓拔部有複姓葉萬氏、萬紐于氏等部落,隨北魏孝文 拓拔宏(元宏)遷都洛陽入主中原後,在漢化改革過程中皆改為漢字單姓萬氏,後融入漢族,世代相傳至今。據《魏書·官氏志》載,北魏文化漢化政策的推行,鮮卑族複姓大姓吐萬氏也改單姓萬,並迅速發展壯大,形成又一郡望——河南郡。鮮卑族萬紐于氏, 在代北(泛指漢、晉 代郡和唐以後代州及以北地區,大致相當於今山西、河北省北部一帶。)的三字姓萬紐于氏改為萬氏。
源流四
源於子姓,出自商王朝初期商王湯的屬下萬舞,屬於以官職稱號為氏。萬舞,就是萬人之舞的總名,為商王朝初期的盛大活動總指揮一類的官職。據史書記載,商湯因“以萬人而得天下”,一舉擊敗夏桀,建商王朝,其後就有人以“乾舞”為其國人軍隊的代稱,組成歌舞予以典慶,即稱萬舞。在史籍《大戴禮·夏小正》中記載:“萬也者,乾戚舞也。”在典籍《韻會》中也記載:“湯武以萬人得天下,故乾舞稱萬舞。”
在萬舞、乾舞的後裔子孫中,因以以為姓氏者,即稱萬氏,世代相傳至今,遠早於姬姓萬氏。
源流五
源於任姓,出自戰國時期孟子弟子萬章,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據《通志·氏族略》中記載:“萬氏,孟子門人萬章。”萬章,任姓,全名叫任萬,字子章,被後世稱作萬章、萬子章,公元前305年左右戰國時期薛人,是孟子的重要門徒,也是儒學名著《孟子》的主要編纂者。在史籍《綱鑑易知錄》中記載:“孟子去齊,絕糧於鄒薛,退與萬章之徒,述仲尼之意,著孟子七篇。”在典籍《孟子·序》中也說:“孟軻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與萬章之徒,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孟子在戰國時期周遊列國,宣傳儒家的仁愛治國之道和唐虞三代德政,希望各國能採納它的主張,齊家治國平天下。但是,魏、宋、滕、齊等諸侯國都沒有接受他的遊說,最後他離開了齊國,回到了家鄉鄒國薛地(今江蘇邳縣),課徒講學,他的門徒萬章等,把他的言行主張記錄編輯成《孟子》七篇,後來的韓子說:“孟軻之書,非軻自著,其徒萬章,公孫丑相與記軻所言焉耳。”孟子的偉大思想、言行,能夠傳播並存至今,萬章的功勞是巨大的。
在萬章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萬氏,世代相傳至今,亦稱萬氏正宗。
源流六
源於改名,出自宋朝時期南仲丞相幕客趙方,屬於冒姓為氏。在宋朝理宗趙葵執政時期,有一著名的參議大臣方岳,授為南仲丞相。在他的門客幕僚中,有一幕客叫趙方,號稱趙父,是一個足智多謀的幕僚。因自己的名字“方”與主公方岳的姓氏沖忌,因此去掉一“點”改為萬字,稱趙萬。這在史籍《齊東野語》中有記載“方臣山,名岳,為南仲丞相,幕客趙父名方,乃改姓為萬”。
在趙萬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萬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七
源於地名,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
傳說,在古代有個叫弈葉的人,曾居住在陰山北面的萬紐于山,他的後代便以居住地為氏,取山名的第一個字“萬”作為姓氏。
源流八
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蒙古族土默特氏,以部為氏。土默特氏族最初是東胡民族的一支即鮮卑族,唐朝時期稱其為木馬突厥,到了元朝時期已經歸附於蒙古族了,曾隸屬於喀爾喀蒙古,講的是蒙古語,風俗習慣、生產生活皆與蒙古族人相同。
土默特氏族在明朝時期世居中衛(今遼寧瀋陽),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Tumot Hala,所冠漢姓皆為萬氏、金氏等。
源流九
源於回 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回 族萬氏,源出 西亞中亞的音譯名 宛葛思諧音。萬氏在回族中為數不多。歷史上,僅知其清末有著名的阿拉伯文書法家萬景和,人們尊稱他為“萬巴巴”(先師),由他抄寫的伊斯蘭教典籍《古蘭經》,書體精美之極,被教徒們視為經書典範,後者爭相仿效。
在萬景和的後裔子孫中,皆稱萬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十
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滿族圖們氏,亦稱圖莫圖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陀幔部,金國時期為女真駝滿部,以部為氏,滿語為Tumen Hala,漢義“萬”,世居烏喇(今吉林永吉),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後多冠漢姓為萬氏、圖氏、門氏、莫氏等。
⑵.滿族瓦色氏,滿語為Wase Hala,漢義“瓦”,世居虎爾哈(今黑龍江黑河對岸俄羅斯地區)、烏喇(今吉林永吉)、葉赫(今吉林梨樹)等地,後多冠漢姓為萬氏、瓦氏等。
⑶.滿族萬旒哈氏,滿語為Wanlioha Hala,世居清河(今遼寧本溪清河流城),清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由包衣抬入正黃旗,後即冠漢姓為萬氏。
源流十一
源於趙姓。方岳字巨山,官參議官及知州有幕客趙萬後改萬姓。
源流十二
源於鮮卑姓氏万俟氏,但值得注意的是,此枝萬姓讀mò不讀Wàn,也不可寫作繁體的萬。廣東新會等地有此姓。
部分得姓始祖
芮伯萬、任萬、複姓葉萬氏、吐萬氏、萬紐于氏、万俟氏。
萬 秩:字有典,行二。江西南昌縣籍,初公祖諱會奇客福建邵武府,病卒公考諱運屹,時年十四,值歲飢,歸未至,而母杜氏道卒,遂止於杉嶺西岩。至公之孫伯成昆弟,始回南昌原籍。生明洪武辛亥二月十八日,年六十八卒正統戊九月初四日,葬杉嶺西岩。配:柯氏,生明洪武乙卯四月初一日,年七十二卒。正統丙寅十月二十一日葬杉嶺西岩傍。子二:長子宗基,次子宗望。
萬壬一:原籍江西吉安府太祖縣中元進士第,任江南嶶州府太守,明洪武八年乙卯挈弟壬二公來湘卜居十七都小羅段尺塘灣生歿闕,紀葬段中螺絲頭良山坤向有墓碑是處離城七十里前羅瀧山八面後倚雲馬一屏河崗發泥溪之源天門樹螺絲之表其中田肥土深水秀山環可以饒富足可以蔚人文遂肇我族於斯焉。配:張氏,生歿闕紀葬合夫冢同向。子三:良孫;福孫;文孫。壬二:老譜注,公徙居四川厥後傅聞衍居桃源生歿葬配闕紀。壬三:歷居新化斗山嘉慶初欽錫翰林象春系公後嗣生歿葬配闕紀。
遷徙分布
萬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我國大陸姓氏排行榜位列第86位,屬於大姓系列。萬姓人口數量占全國總人口數量的百分之零點二四,人口為三百餘萬。
萬姓在我國台灣省列113位。春秋時期,芮國占據今山西、陝西間地,晉國則占山西一帶,故早期萬氏當發源於山西、陝西省境,此二省亦為後世萬氏支系的主要源頭。
漢朝以前,萬氏族人有入遷山東者,如戰國時期有山東人萬章,但兩發源地仍為萬氏族人主要繁衍生息之地。兩漢時期,陝西扶風一帶萬氏族人枝繁葉茂,遂有郡望——扶風郡。
魏、晉、南北朝時,北方戰火四起,萬氏族人有避居南方者,此次南遷,奠定了後世萬氏族人盛於南方的基礎。另外,北魏遷都洛陽後,隨著漢化政策的推行,鮮卑複姓吐萬氏改單姓萬,並迅速發展壯大,形成又一郡望——河南郡。
唐朝時期,浙江、安徽萬氏較盛,時有浙江崑山令萬齊融;安徽人萬敬儒,三世同居,族人所居之所稱“成孝鄉廣孝聚”。唐代以後,史載萬氏名人比比皆是,且多出南方。
宋、元時期,更朝換代頻繁,少數民族遼、金、蒙皆想爭霸天下,北方時有戰爭,致使萬氏族人舉族南遷,南方萬氏族人由此陡增,江西、湖北、湖南、天津、山東等地均有萬氏族人散居點。據載,宋朝有萬頃,出江州(今江西九江);萬鎮,出平江(今湖南平江);萬人傑,出大冶(今湖北大冶);元朝有萬邦寧,出寶坻(今天津)。
明、清時期,是歷史上萬氏族人最盛階段,山東、四川、江蘇、廣東、廣西亦有萬氏族人的足跡。可見,萬氏族人已涉足於祖國最南端,遂有清朝萬氏族人渡海遷播於更廣闊之領域。據此期間史載萬氏名人來看,多出、江蘇、江西一帶,則此區誠為萬氏族人發展最旺之地。另,明朝萬氏作為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於河北、河南、山東、安徽、陝西、北京等地落籍。
如今,萬氏族人尤以山東、江西、江蘇、湖北等省多此姓,這四省萬氏族人約占全國萬氏人口的40%以上。
姓氏名人
歷史名人
萬 戶
火箭是人類能夠把人送上太空的偉大發明,最早嘗試飛天的應是約600年前的萬戶飛天,西方學者考證,萬戶是“世界上第一個想利用火箭飛行的人。”
萬戶考慮到加上風箏的上升的力量飛向前方,這是很少有人能想到的。為紀念萬戶,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將月球上的一座環形山以這位古代的中國人命名。
萬 章
齊國人,戰國時期孟子門下的得意弟子,是最早揚名於歷史的萬姓先人。關於他的事跡,史書是這樣記載的:“孟子去齊,絕糧於鄒薛,退與萬章之徒,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萬 脩
萬 回
唐代高僧,曾預言安樂公主將被誅,玄宗可作五十年太平天子等事,其神異類此。傳其一日忽求閿鄉(今屬河南省)河水,飲畢圓寂。
萬全
(1495-1580),號密齋,明代羅田縣(今湖北省)人,明代名醫,出身醫家,父擅兒科,萬全更勝,被譽為“小兒王”。在他20多種醫學著作中,其中《養生四要》提出了養生之法有四點:“寡慾、慎動、法時、卻疾”;並指不知保身、病不早治、治不擇醫、喜峻藥攻(意謂濫用藥物)、信巫不信醫為養生五失,應引以為戒。書中如“養生之要,固護脾腎”,“欲不可縱,縱慾成災,樂不可極,樂極生哀”,“飲食自倍,脾胃乃傷”等,皆為超越時代的養生格言。
萬 勝
元黃陂(今屬湖北)人,初從明玉珍起義,後任玉珍所建夏政權之司馬,因功升右丞相。玉珍去世後,萬勝被珍子明昭矯旨縊殺。
萬 泰
明末浙江省鄞縣人,崇禎年間舉人。明亡後,隱居不仕,著道士服。工文學書法,尤善詩,著有《寒松齋稿》。
萬 表
定遠(今屬安徽省)人,明正德年間武進士,通經術,熟知先朝典故,為明代武臣通儒之佼佼者,著述甚豐,有《海寇議》、《萬氏家鈔濟世良方》、《灼艾集》等。
萬 川
吳江(今屬江蘇省)人,清代著名畫家兼繪畫理論家。博學能文,擅畫花鳥,用筆含蓄,色調柔和清新。著有《繪事瑣言》、《繪事雕蟲》等。
萬 樹
宜興(今屬江蘇省)人,清代文學家、戲曲作家。造詣於詞之格律方面,編《詞律》二十卷,另有傳奇、雜劇二十餘種。
萬 經
歸安人,清傑出學者,康熙年間進士。博通金石性理及金石家言,著《分隸偶成》等。
萬安國
代(今山西省大同市東北)人,北魏官至大將軍、大司馬,封安城王。
萬寶常
隋代音樂家,擅長諸多樂器,尤精琵琶,曾奉詔造諸樂器,以自制的水尺為律尺,以調樂音,撰有《樂譜》。
萬敬儒
廬州(今安徽省合肥)人,唐代大孝子。據傳其母亡,住墓旁,刺血寫佛經,二指斷,母復生,時人稱奇。
萬壽祺
萬承紀
江西省南昌人,清代著名畫家,官至河南同知加知府銜。
萬斯大
清朝經學家。他一生精於經學,對《春秋》、《三禮》尤有研究。為萬斯同之兄。
萬斯同
清代著名史學家,博通諸史,尤精明史。他講求志節,堅決不願在清朝為官。。康熙間,應邀以布衣參修《明史》五百卷,皆其手定。著有《歷代年表》。
萬青藜
(1821—1883)宇文甫,號照齋,亦號藕舲,清江西九江府德化縣人。道光十九年(1839年)舉於鄉,二十年聯捷成進士。初授翰林院編修,大考第一,升侍講侍讀學土,署國子監祭酒。
萬家寶
筆名曹禺,祖籍湖北潛江,生於天津,現代史上傑出的文藝家、戲劇作家。作品有《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
萬籟鳴
藝名馬痴,世界動畫大師,藝術大師,中國剪紙藝術第一人,動畫電影創始人,世界著名導演,近代世界500名人之一。江蘇南京人。萬古蟾的孿生兄。作品有《抗戰特輯》、《抗戰標語》、《抗戰歌輯》、《鐵扇公主》等,最著名的一部卡通片是《大鬧天宮》,這是一部完全憑手工製作出來的卡通片的鴻篇巨製,在40年後的今天仍然是一部經典傳世之作。1997年10月7日,97歲高齡的萬籟鳴離開人世。萬籟鳴的墓碑設計成一卷展開的電影膠片,在他的身邊還有那個能夠上天入地、神通廣大的孫悟空的陪伴。
開國將軍
萬毅中將
萬毅(1907-1997),遼寧省大連市金州區人,滿族。1926年入東北軍陸軍軍士教導隊。1930年畢業於東北講武堂。1936年後任東北軍第57軍627團、672團、667團團長,111師333旅旅長。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2年後任東北軍新111師副師長、師長。1944年該師編為八路軍濱海支隊,任濱海軍區副司令員兼濱海支隊支隊長。
解放戰爭時期,任遼吉軍區司令員兼東北民主聯軍第七縱隊司令員,東北民主聯軍第一縱隊司令員、政治委員,東北野戰軍第五縱隊司令員,第四野戰軍42軍軍長、特種兵司令員。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炮兵第一副司令員兼東北軍區炮兵司令員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炮兵學校校長,中央人民政府第二機械工業部副部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裝備計畫部部長,國防科委副主任,中國科學家協會副主席,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顧問。是第一、二屆國防委員會委員,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五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委員,中國共產黨第七、八屆候補中央委員。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被選為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
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榮獲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97年10月31日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0歲。
萬振西少將
萬振西(1914-——),湖北省漢川縣人,1930年參加紅軍,1931年參加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4年轉入中國共產黨。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3軍獨立團排長,紅2軍團4師10團連指導員、連長,參加了長征。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第3支隊營長,冀中軍區第9軍分區特務團副團長,33團團長,42區隊區隊長,冀中軍區第8軍分區35團團長。
解放戰爭時期,任冀中軍區24團團長,晉察冀軍區7縱20旅副旅長,皖南軍區軍政幹校副校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皖南軍區參謀長,安徽省軍區副參謀長。1952年入朝作戰,任23軍參謀長,參加了1953年春季反登入戰役準備。回國後,任浙江省軍區參謀長、副司令員兼參謀長、副司令員。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軍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
萬海峰上將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中國工農紅軍第28軍勤務員。參加了保衛鄂豫皖蘇區的鬥爭和三年游擊戰爭。
抗日戰爭初期,任新四軍4支隊司令部警衛員,後入新四軍皖南教導總隊學習,結業後,先後在新四軍江南、蘇北指揮部任參謀,1941年6月起,先後任新四軍蘇中軍區第4縱隊獨立旅7團2營營長,泰興獨立團、靖江獨立團、如西縣獨立團、蘇中3分區獨立團副團長,新四軍1師1旅作戰科副科長,第1師1旅教導大隊大隊長。先後參加過著名的黃橋決戰、蘇中反掃蕩等重大鬥爭。
解放戰爭時期,歷任華中野戰軍第6縱隊司令部作戰科科長,第18師54五團副團長,第三野戰軍第24軍72師216團團長。率部參加了蘇中七戰七捷、漣水保衛戰和萊蕪、孟良崮等戰役。後又參加了平漢路破擊戰、豫東、淮海、渡江、解放長山列島等戰役和戰鬥。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4軍70師參謀長,第71師副師長,參加了抗美援朝作戰,任中國人民志願軍第24軍炮兵室主任,參加指揮了志願軍夏季反擊作戰,後任志願軍第72師師長。回國後,1954年入南京軍事學院學習。1959年9月起,先後任二十四軍七十二師師長,二十四軍副軍長、軍長,1972年任北京軍區副司令員,1975年任北京軍區副政治委員,1982年任成都軍區政治委員。是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共產黨第十二屆中央委員,中共第十三屆全國代表大會代表,中共第十三屆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1998年9月離休。
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榮獲三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1953年被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授予二級國旗勳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同年9月被授予上將軍銜。
萬九如少將
歷任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東海艦隊訓練團學員,海軍崇武觀通站雷達兵、文書,海軍海壇水警區新聞幹事,海軍福建基地政治部宣傳處幹事、處長,東海艦隊政治部宣傳部副部長、部長,海軍政治部文化部部長。1995年擔任解放軍南京海軍指揮學院政治部主任等職。1997年退役,告別了38年的軍旅生涯。
1988年9月被授予海軍大校軍銜,1994年7月晉升為海軍少將軍銜。1971年開始發表作品,1997年加入中國作協。著作有四本詩集《流蕩的生命》、《心海春歌》、《生命海》、《深藍的世界》,中篇小說《豬王》,歌詞《春風》、《愛你也難》(電視連續劇《潮起潮落》主題歌歌詞)等。擔任總策劃、總監製並創作主題歌歌詞的電視連續劇《潮起潮落》獲1994年及1995年飛天獎、金鷹獎、國家五個一工程獎。報告文學、小說、散文多篇。《生命海》於1997年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發行,是我國第一本(部)專門寫海洋本體的詩集。曾主編我軍第一部貫徹中央《決定》,糸統論述精神支柱的專著-《精神支柱十二講》,該書由海潮出版社出版。代表作《生命海》為我國第一部海洋本體詩集。 《深藍的世界》該書收入他新近創作的137首詩歌,2000年2月由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該書是我國第一部以詩的形式寫成的海洋讀報科普讀物。出版以來,深受讀者尤其是青少年朋友的歡迎。事海洋本體詩創作不過12年時間。
萬小元少將
萬小元(1944.8-——),湖北省人。少將軍銜。
1977年由基層部隊調解放軍後勤學院擔任教員。1988年擔任**後勤教研室副主任,後任**後勤教研室副主任主任等職。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十屆全國委員會委員。先後主筆編寫了全軍通用教材《戰術後方勤務》,參加編寫了《戰略後勤學》、《國防後勤戰略研究》、《後勤訓練法》等專著、教材。其中獲原解放軍後勤學院教材評比二等獎一個,獲**教學科研成果評比二等獎一個、三等獎二個。曾在全軍性刊物上發表論文30餘篇,其中有的被評為優秀論文,並被編入論文集。曾榮立三等功,並多次受嘉獎。
郡望堂號
郡望
扶風郡:周朝時期置郡,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省興平縣、鹹陽市一帶地區。漢朝武帝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置右扶風,與京兆、左馮翊合為三輔,治所在今陝西省興平市,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省長安縣以西、鳳翔縣一帶。三國時期曹魏國改名為扶風郡,治所在隗里(今陝西興平),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省麟遊縣、乾縣以西,秦嶺以北、山東省平原縣以南一帶地區。五代時期後漢將其轄地定在今陝西省鹹陽市一帶地區。西晉朝時期移治到池陽(今陝西涇陽),南北朝時期的北魏移治所到好疇(今陝西乾縣)。隋、唐兩朝以今陝西岐州一帶為扶風郡。
河南郡:秦朝時期名為三川郡。西漢高宗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為河南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其時轄地在今河南黃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雙洎河、賈魯河上游地區及黃河北部原陽縣一帶地區,轄二十二縣,大致相當於今河南省孟津、偃師、鞏義、滎陽、原陽、中牟、鄭州、新鄭、新密、臨汝、汝陽、伊川、洛陽等縣市。東漢時期既都洛陽,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長吏不稱太守而稱尹。隋朝初年被廢黜,後又復為豫州河南郡。唐朝時期為洛州河南府,其轄境都遠小於漢朝時期的河南郡。元朝時期為河南路,明、清兩朝時期均為河南府。民國時期建為河南省。
槐里縣:漢高祖三年(丁酉,公元前204年)始置。唐朝“安史之亂”爆發後,此地置“興平軍”,因該軍平叛安史之亂有功,故於唐至德二年(丁酉,公元757年)以該軍之名命名為興平縣,取“興旺平安”之意,縣名沿襲至今。
堂號
扶風堂:以望立堂。
河南堂:以望立堂。
槐里堂:以望立堂。
家譜文獻
江蘇常熟古虞萬氏宗譜八卷,(清)萬文焯纂修,萬文庶等校訂,清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世德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冊。現被收藏在浙江省圖書館。
江蘇常熟古虞萬氏宗譜八卷,(清)萬士奎纂修,清光緒二年(公元1876年)世德堂木刻活字印本七冊。現被收藏在浙江省圖書館。
浙江常熟古虞萬氏宗譜六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國)萬人廣修,萬士瑢纂,民國四年(公元1915年)世德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冊。現被收藏在浙江省圖書館。
江蘇吳縣洞庭東山萬氏宗譜十二卷,(清)萬履占等修,清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藹吉堂木刻活字印本五冊。現被收藏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浙江寧波濠梁萬氏宗譜四集十四卷,(清)萬表重修,萬斯大增修,清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辨志堂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浙江省寧波市天一閣文物管理所、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浙江仙居寺前萬氏宗譜二卷,(清)萬佳年等纂,清嘉慶十年(公元1805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浙江省臨海市博物館。物館。
安徽當塗宛陵萬氏宗譜二十四卷,末一卷,(民國)萬選輯,民國十一年(公元1922年)孝思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八冊。現被收藏在吉林大學圖書館。
安徽涇縣涇川萬氏宗譜,(明)萬世霖重修,程文繡纂,明萬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修,民國年間思誠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冊。現被收藏在安徽省博物館。
安徽黟縣萬氏宗譜不詳,(清)萬英修,清朝年間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安徽省圖書館。
山東即墨萬氏族譜二卷,(民國)萬辛謹纂,民國十二年(公元1923年)石印本。現被收藏在山東省即墨市博物館。
山東新泰鎮裡村萬氏族譜(先賢萬子世系譜)續修1934年春,續修2010年。現被收藏在山東省新泰市宮裡鎮鎮裡村。族譜為上下兩冊,從始祖至96代。
湖北新洲萬氏宗譜十卷,(民國)萬永清修,民國五年(公元1916年)敦厚堂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湖北省新洲縣徐古鎮萬崗村。
湖北羅田萬氏宗譜五卷,(民國)高旭樞修,民國十三年(公元1924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湖北省羅田縣檔案館。
湖南長沙萬氏三修族譜,著者待考,民國年間木刻活字印本四冊。現被收藏在湖南省圖書館。
湖南寧鄉萬氏四修族譜十卷,(民國)萬高濟等修,萬顯儀等纂,民國十年(公元1921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湖南省圖書館。
湖南湘潭萬氏七修譜六卷,(民國)萬尚邁纂修,民國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萬成堂鉛印本六冊。現被收藏在廣東省中山圖書館。
湖南湘鄉萬姓重修族譜,著者待考,清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冊。現被收藏在湖南省圖書館。
四川崇寧萬氏宗譜,(民國)萬全澤纂修,民國十一年(公元1922年)石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四川省圖書館。
四川中江萬氏宗譜三卷,(民國)萬德厚、萬德彰纂修,民國十一年(公元1922年)石印本三冊。現被收藏在四川省圖書館。
四川中江萬氏宗譜,(民國)萬文葉等續修,民國十一年(公元1922年)石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四川省圖書館。
四川簡陽萬氏族譜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國)萬殊、萬運森纂修,民國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石印本。現被收藏在河北大學圖書館。
萬氏族譜四卷,(清)萬成纂修,清光緒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滋樹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萬氏宗譜,(民國)萬心麟等纂修,民國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萬氏宗譜,(民國)萬承宗等纂修,民國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十一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萬氏族譜,(民國)萬殊、萬定森纂修,民國三十二年(公元1944年)石印本十四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湖南東安萬氏重修宗譜六卷,手繪像四十八幅,墳圖十三幅,(民國)徐晏升纂修,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槐里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萬氏族譜十卷,(民國)文忠主修,民國十九年(公元1930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湖南瀏陽萬氏族譜九卷,首上中下三卷,著者待考,清光緒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扶風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湖南安化小羅萬氏家譜十卷,著者待考,民國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孝里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字輩排行
湖北鄂州碧石鎮萬家灣字輩子:先起長光漢,繼興有大儒,家傳仁孝德,代習聖賢書。
某支萬氏字輩:文宗開華永,傳家義秀長。有名德澤,世代慶隆昌。
某支萬章後裔字輩:希聖恢先緒,法天建懋功,熙朝開泰運,名世慶恩隆,德業為人寶,文章治國華,道全君立極,學備士成家。
山東新泰市宮裡鎮鎮裡村萬氏字輩,68代至96代輩分:68學、69慶、70金、71會、72廣、73首、74基、75肇、76祖、77舒、78業、79順、80敘、81典、82彝、83法、84則、85允、86孚、87亶、88展、89功、90績、91質、92登、93引、94延、95融、96駿
江蘇泰興萬氏字輩:承先世澤,敦孝永昌。
江蘇揚州萬氏字輩:久有常開得,永正志康強。
江蘇鹽城鹽都龍岡東萬村萬氏字輩:履步登高,興邦立國。
湖南安化萬氏字輩字輩:壬福紹嗣思楚伯,勝廷國正添心順。續派:希方長全嘉景象,承祖自新必能先,經崇逢元民光大,理一安邦定永年。
湖北隨州萬氏字輩:年逢大友,世代興隆。
湖北浠水萬氏字輩:才仕連登,文山學海。
湖北大悟萬氏字輩:文章煥美,仁品單方。
湖北恩施萬氏字輩:作樹起方,正大光明,忠厚賢良。
湖北監利、洪湖萬氏字輩:祖德宏恩遠,時亨運濟昌。
安徽歷陽萬氏字輩:啟永長如秀,崇恆朝光禮。
江西贛州萬氏字輩:盛德大業,有開必先,敦修善行,家邦尚賢,世守書禮,代興魁元,本基華茂,松芝永年。
四川瀘州萬氏字輩:仁宗模體立,思祖有清英,華國文章選,家藏寶聖經,首擇為良志,德太永安成。
山西忻州萬氏字輩:迪守仕邦甫。必仲子思克,以汝成載大,曰育應文養,司翥寅賓介,光啟兆賢良,德紹基榮貴,功高祚遠長。
遼寧鐵嶺萬氏字輩:仁邦取學,紹道時清,義方育德,繼善成名。
河南信陽光山縣北向店鄉胡樓村萬氏字輩:正大光明玉,安家一直傳。
河南平頂山市葉縣保全鎮柳莊村萬氏字輩:正大剛方傳世德,詩書孝友永義某。
河南駐馬店驛城區板橋鎮英劉村委萬氏字輩:恆祥華繼傳,大道敬其先。
宗祠用聯
四言通用聯
功高槐里;
孝著成鄉。
——佚名撰萬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東漢名將萬脩,字君游,茂陵人。更始時為信都令,光武帝拜為偏將軍,從平河北,以功封槐里侯。為雲台二十八將之一。下聯典指唐代孝子萬敬儒,廬州人。三世同居,親喪廬墓,刺血寫佛經,斷兩指輒復生。州改所居曰:“成孝鄉”。
功高槐里;
節鎮巴丘。
——佚名撰萬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東漢茂陵人萬脩,更始年間任信都令,與太守、都尉共迎光武帝,拜偏將軍,因功封槐里侯,為雲台二十八將之一。下聯典指三國萬彧,以丞相出鎮巴丘。
忠實二字;
經史一家。
——佚名撰萬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南宋寧國人萬文勝,為人倜儻而有大志,官至福州觀察使,總領殿前諸軍。理宗以飛白體書寫“忠實”二字賞賜他。下聯典指清初浙江鄞縣人萬泰一家。萬泰字履安,明末舉人,入清後穿道士服,隱居不仕,與史學家黃宗羲為友,又令兒子從黃宗羲學習。其長子萬斯年,設教桃源書院,培養了一批人才;五子萬斯選,批駁諸儒著作,著有《白雲集》;六子萬斯大,為經學家,研習諸經,尤長於《春秋》、“三禮”,著有《學春秋隨筆》、《學禮質疑》等;七子萬斯備,工書法,精篆刻,著有《深省堂集》;八子萬斯同,為史學家,康熙年間被薦博學鴻詞,堅決持去,後到北京以平民身份參與修撰《明史》,不要官銜,不受俸祿,前後十九年,成《明史稿》,著有《歷代史表》等。
孟門高弟;
成孝名鄉。
——佚名撰萬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戰國時齊國人萬章,孟子弟子。孟子離開齊國後,在鄒、薛絕糧,回來與萬章等人序《詩》、《書》,作《孟子》。下聯典指唐代廬州人萬敬儒,父母去世,守墓八年,刺血寫佛經,斷指則復生,州官改他所住處為“成孝鄉廣孝聚”。
五言通用聯
七篇流光遠;
四義播惠長。
——佚名撰萬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戰國時齊國學者萬章,孟子弟子,嘗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下聯典指蛤代知州萬宣,字邦達,當塗人。以舉人卒為天太學,選授陳州知州。剛果有為,立四義社學,以教民間子弟,州民德之。
辭官留光彩;
拒賄播美名。
——佚名撰萬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清代史學家萬斯同(1638-1702)。字季野。其講求志節,堅不仕清。康熙間,應邀以布衣參修《明史》五百卷,皆其手定。另有《石園詩文集》等。學者稱石園先生。下聯典指萬斯同在史館參與修《明史》時,雖然與諸達官貴人打交道,但對於修史的觀點、態度,卻絲毫不肯屈從人意。明代有某運餉官於押餉途中遇盜,死於山谷中。此時其孫知清廷正修《明史》,便懷藏白金來賄賂萬,請萬為其祖父立傳,欲附於《忠義傳》之後。萬執意不為所動,並當場將其人斥逐出去(見《中國文壇掌故事典》)。
七言通用聯
學富推薦石園儒;
功高御封槐里侯。
——佚名撰萬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指清代史學家萬斯同(1638-1702)。字季野。他講求志節,堅不仕清。康熙間,應邀以布衣參修《明史》五百卷,皆其手定。另還有《石園詩文集》等。學者稱石園先生。下聯典指東漢名將萬脩事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