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壽宮(雲南省會澤縣萬壽宮)

萬壽宮(雲南省會澤縣萬壽宮)

萬壽宮,或稱旌陽祠,數以千計,遍布全國各地城鄉,乃至台灣、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區和國家。亦是我國古代會館文化的代表,故亦稱江西會館、江西廟、江西同鄉會館、豫章會館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萬壽宮
  • 始建於:始建於清康熙五十年
  • 毀於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
  • 總占地面積:7545.92平方米
發展歷史,建築結構,

發展歷史

始建於清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毀於戰火,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經東川、南昌、臨江、瑞川、建昌等五府公議,並由參加公議的五府及九江南安等共14府捐銀重建。清道光、鹹豐及民國年間均作過多次修葺。

建築結構

萬壽宮是會澤縣規模較大、保存較為完整的會館建築之一,總占地面積7545.92平方米,建築面積2594.74平方米。建築坐北朝南,沿中軸線作縱深布局,為三進兩跨院。建有門樓兼戲台、正殿、後殿。門樓戲台為穿斗抬梁混合式歇山頂建築,前檐開山門,樓層作戲台,前檐三重,後檐五重,檐下有裝飾性的密集型斗拱挑檐,屋頂前後共32支翼角,如仙鶴展翅凌空,傲遊藍天,十分别致。戲台面闊16米,高13.6米,戲台除舞台外,含化裝、候場、樂室等,可供較大型的傳統戲曲演出。
戲台前有廣大平整場地,可容近2000人觀看演出。戲台頂部藻井天花、梁枋上繪有人物、山水圖畫,柱上雕龍,均工藝精湛,色彩艷麗,裝飾華貴。第二進為中殿,氣勢巍峨。中供許遜神像。許遜,江西南昌人,生於晉朝,相傳為江西道教創始人,亦稱許真君,故中殿亦有真君殿之稱。中殿東西兩側各建偏殿,南側後檐於明代延伸出一亭,亭中置一一龕,供奉韋陀神像。在第二進中殿至第三院後殿間,另闢有東西跨院,東跨院為花園,西跨院建有小戲台,對稱布局。
後殿較中殿稍高,兩旁有宅。萬壽宮建築布局嚴謹,氣勢宏大,特別是古戲台,造型別致,外觀秀美,是研究清代會館建築的寶貴資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