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州市志

萊州市志

明嘉靖十四年(1535),由大學士毛紀修成一部《萊州府志》,而新編《萊州市志》 始修於1982年8月,先編纂《掖縣縣誌》,1988年縣改市後,改為《萊州市志》,該志於1996年度獲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出版署授予的“書刊印刷優秀產品”獎,2005年獲山東省新編地方志優秀成果獎一等獎。

基本介紹

  • 書名:《萊州市志》
  • 作者:楊宏俊主編 ;山東省萊州市史志編纂委員會編
  • ISBN:7-5333-0495-0
  • 類別:地方志
  • 頁數:12,814頁
  • 定價:CNY150.00
  • 出版社:濟南 :齊魯書社
  • 出版時間:1996年
  • 裝幀:精裝
概述,萊州簡介,

概述

明嘉靖十四年(1535),大學士毛紀辭官歸里後,修成第一部《萊州府志》。此書的手抄本藏於寧波天一閣,後毀於火災而失傳。明萬曆三十一年(1603)修《萊州府志》多卷,知府龍文明主修;
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修《萊州府志》12卷,知府陳謙主修;清乾隆五年(1740)修《萊州府志》16卷,知府嚴有禧修纂,知府張桐續纂修。府志都把掖縣作為附郭縣記載。清乾隆二十三(1758) 修成第一部《掖縣誌》8卷,知縣張思勉主修。清嘉慶十二年(1807)《續掖縣誌》,登萊青兵備道張彤主修。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再續掖縣誌》,知縣楊祖憲主修。清光緒十九年(1893)《三續縣誌》,知縣魏起鵬主修。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 《掖縣鄉土志》2卷,知縣呂昱主修。
民國22年(1933)《四續掖縣誌》6卷,縣長劉國斌主修。
1960年4月,中共掖縣縣委成立編史修志委員會,編纂《掖縣新志》,主任王紹武 (縣委書記) 。1962年5月因機關整編而撤銷,僅留下一些縣誌資料稿。
新編《萊州市志》 始修於1982年8月,先編纂《掖縣縣誌》,1988年縣改市後,改為《萊州市志》。共蒐集資料3800多萬字,四易其稿,歷時13年,終於1996年正式出版。本志上限始於1840年,但一些重要篇章,上溯至事物的發端;下限止於1988年底,有的篇章,延至1992年底。卷首設概述、大事記,卷末設人物、附錄和《修志始末》,卷中設專志32編,依次為:建置、自然環境、人口、城建環保、工業、鹽業、黃金、建築業、農牧業、水利、林果桑·花卉、水產、商業、糧油、交通·郵電、財政·稅務、金融、科學技術、經濟管理、政黨·民眾團體、政權·政協、公安司法、民政、外事·僑務·港澳台事務、勞動·人事、軍事、文化、教育、醫藥衛生、體育、民俗·宗教、方言。

萊州簡介

萊州市位於膠東半島西北部,西與北瀕臨渤海萊州灣,東與東南和招遠市、萊西市接壤,南依大澤山與平度市為鄰,西南隔膠萊河與昌邑縣相望。萊州市的前身為掖縣,商為萊侯國,西周、春秋時為萊子國。西漢高祖四年(前203) 置掖縣,因掖水而得名。 縣治設在萊州城關,為歷代郡、國、州、府治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88年4月,撤銷掖縣建立萊州市(因古萊州府駐地而得名),轄29個鄉鎮、1017個行政村。全市總面積1816平方千米。地勢自東南部低山向西北部沿海低地呈台階式下降,低山、丘陵、平原基本各占三分之一。境內河流源近流短,坡度較大,均為季節性河。主要河流15條, 總長313千米,各自獨流入渤海,惟小沽河東流萊西入黃海。境內海岸線長108千米, 15米等深線淺海水域面積39萬公頃。主要港口萊州港,1996年11月成為國家一類開放港口。主要島嶼有芙蓉島,面積0.35平方千米。萊州市屬暖溫帶東亞季風區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夏無酷暑,冬無嚴寒。1988年,有人口86.87萬人,有滿族、回族、朝鮮族、蒙古族、壯族、白族、高山族、藏族等8個少數民族。
礦產資源30餘種,金屬礦產有黃金、鐵、鎂、銀、銅、鉑、鋁、鋅、錳等,其中黃金儲量占全國第一位,產量居第三位,為國家重要黃金生產基地。非金屬礦有滑石、大理石、滷水、磷灰石、螢石、白雲石、花崗石,鉀長石、高嶺土、石墨等,其中滑石呈白色,優者有透明感,被稱為萊州玉,藏量豐富。萊州玉雕歷史悠久。20世紀70年代,玉雕技藝達到高峰,作品形象逼真,被稱為萊州一絕。大理石潔白質優,藏量豐富。石雕歷史亦相當悠久。對蝦、梭子蟹、文蛤、蟶子為四大名鮮,享譽海內外。民營科研機構達180多家, 成為全國唯一的“國家級民營科技密集區”。玉米新品種的培育已達到世界先進水平。海洋水產養殖技術研究所新產品開發,被確定為“國家攀登計畫B項目試驗基地”和“國家863海洋生物工程技術試驗基地”。萊州為國家月季花重點產區,被國家命名為“中國月季之鄉”。全市森林覆蓋率為18.9%。沿海岸線的防風林帶總長45千米。
萊州雲峰山上的北魏鄭道昭下碑,被譽為“魏碑鼻祖”;東海神廟,為歷代帝王祭祀東海龍王的聖地,正殿壁畫“海山雲龍圖”,相傳為唐代畫家吳道子所繪,為縣內八景之一。
1988年底, 全市工業總產值13.67億元,占工農業總產值的80.7%;財政收入完成9183萬元,比1987年增長24.8%;社會商品零售總額7億多元。
萊州的教育事業歷來比較發達,唐、宋、金、元、明、清六代共考中進士106名,其中明代61名。1978年改革開放以後,已形成大、中、國小和幼兒教育的完整網路體系,職業、專業、成人教育也得到加強。1988年有各類學校650餘所,託兒所1066所。基本普及了九年制義務教育,被國家教育委員會命名為“兒童教育先進市”。
新中國成立後,市區先後建起了文化館、圖書館、檔案館、博物館、電影院、劇院、工人文化宮、廣播電台、電視台等設備比較完善的文化設施;農村建起了鄉(鎮)文化站29處、 集鎮影院18處、文化娛樂中心25處、村文化室956處。全市有京劇、呂劇專業劇團各1個,各級電影隊130多個。民眾文化活動豐富多彩,每遇重大節日,城鄉均舉行戲劇、演唱晚會,秧歌、龍燈、舞獅表演和書法、繪畫展覽,並在參加省、市(地)的會演、展覽中多次獲獎。1988年,獲山東省社會文化先進市和精神文明先進市稱號。
1988年,全市有市級醫院4個,鄉(鎮) 醫院、衛生院26個,村衛生所866個。1980年,世界衛生組織選定掖縣(今萊州市) 為第一批初級衛生保健合作中心。三級醫療衛生網的功能, 由預防、 醫療型轉向預防、醫療、保健、康復型。1986年被命名為“全國計畫生育工作先進縣”和“全國平原綠化先進縣(市)”。1987年被評為山東省第一個縣級衛生城。
萊州歷代人才輩出,西漢易學“費氏學”的開創者費直,東漢著名造紙專家左伯、數學家徐岳,唐初著名詩人王無競,金代敢為勞者歌的著名詩人劉迎,明代剛正不阿的大學士毛紀,清代書法家翟雲升、畫家張士保、著名外交家及中國紅十字會創始人呂海寰,清末民初的民主革命家邱丕振,民初實業教育家林修竹、著名實業家哈爾濱“雙合盛”經理張廷閣,當代著名畫家和美術教育家王式廓、著名戲劇家和戲劇理論家虞棘與馬少波、中科院院士物理家盧鶴紱等,皆萊州籍人。
萊州(掖縣)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建立了膠東第一個抗日民主縣政府,有7650名青壯年參加抗日武裝,其中2025人為國捐軀。解放戰爭中,有34450名青壯年參軍; 先後派出民工63152人次、擔架14922副次、小車3360輛次、大車1542輛次、 馱騾2000餘頭次,跟隨解放大軍轉戰南北,跨過長江解放全中國。有2947名戰士、 民工光榮犧牲,湧現出著名抗日烈士張文偕、王德泰,傳奇式英雄人物喬明志,戰鬥英雄孫永昌等。
新編《萊州市志》於1996年度獲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出版署授予的“書刊印刷優秀產品”獎,2005年獲山東省新編地方志優秀成果獎一等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