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賓蜂猴

菲律賓蜂猴

菲律賓蜂猴(學名:Nycticebus menagensis):是靈長目、懶猴科、蜂猴屬的一種小猴子。體重265-325克,最高達700克;體長平均274.2毫米,頭骨長度54.5-56.5毫米,是蜂猴屬中體型最小的一種。具有淺金色到紅色的皮毛,眼睛周圍的環是圓形的,眼睛之間的條紋很窄,耳朵通常沒有毛,頭頂上的斑片大部分是分散的,耳朵前面的毛皮頻寬度也不一樣。該物種擁有一個專門排列的下門牙,稱為牙梳,用於梳洗,它的肘部腹側也有一個小腫塊,叫做肱腺,會分泌一種刺激性的、透明的油性毒素,菲律賓蜂猴用它的牙梳擦拭,以此作為防禦。

生活在海拔35-100米之間的原生和次生低地森林,花園和人工林中。夜行性,樹棲性。食物主要包括汁液、昆蟲和小脊椎動物,也吃水果。雌性每年在野外產下一個幼仔,並對幼仔進行長達兩年的照料。分布於汶萊達魯薩蘭國、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和菲律賓。

(概述圖參考來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菲律賓蜂猴
  • 拉丁學名:Nycticebus menagensis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哺乳綱
  • 亞綱真獸亞綱
  • 靈長目
  • 懶猴科
  • 亞科:蜂猴亞科
  • 蜂猴屬
  • :菲律賓蜂猴
  • 亞種:無亞種 
  • 命名者及年代:Lydekker, 1893
  • 保護級別:易危(VU)IUCN標準 
  • 同義學名1:Lemur menagensis Lydekker, 1893
  • 同義學名2:Nycticebus coucang ssp. menagensis Lydekker, 1893
  • 同義學名3:Nycticebus menagensis ssp. philippinus Cabrera, 1908
  • 同義學名4:Nycticebus menagensis ssp. menagensis Lydekker, 1893
  • 英文名稱:Philippine Slow Loris
物種學史,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保護現狀,保護級別,種群現狀,保護措施,

物種學史

菲律賓蜂猴(Nycitcebus menagensis)是一種原猴亞目靈長類動物,是起源於婆羅洲島北部和東部沿海地區以及菲律賓蘇魯群島的蜂猴。這種動物於1892年首次被命名為婆羅洲蜂猴(Bornean slow loris),但1952年被歸入到廣泛分布的間蜂猴(N. coucang)中。然而,根據2006年的分子分析,它被提升到全物種狀態——再被認為是婆羅洲蜂猴。2013年,被統稱為“婆羅洲蜂猴”(Nycticebus menagensis)的物種複合體被劃分為4個物種:菲律賓蜂猴(Nycticebus menagensis)、加里曼丹蜂猴(Nycticebus borneanus),邦加島蜂猴(Nycticebus bancanus)和卡揚河蜂猴(Nycticebus kayan)。

形態特徵

菲律賓蜂猴的體重通常在265-325克之間,最高體重達700克。體長平均274.2毫米,頭骨長度54.5-56.5毫米,是蜂猴屬中體型最小的一種。這種蜂猴可以通過其淺金色到紅色的皮毛,臉上和頭部的對比度較低的斑紋與其他蜂猴區分開來。第二個上切牙缺失,眼睛周圍的環是圓形的,而底部偶爾向下延伸到顴弓以下。它們眼睛之間的條紋很窄,耳朵通常沒有毛,頭頂上的斑片大部分是分散的,耳朵前面的毛皮頻寬度也不一樣。與婆羅洲其他三種蜂懶猴相比,加里曼丹蜂猴和卡揚河蜂猴的體色都是蒼白的,但該物種的體色是蒼白的,面部斑紋對比度非常低,明顯低於卡揚河蜂猴的深色面紋。此外,與卡揚河蜂猴更長的體毛相比,該物種的體毛短而蓬鬆。
像所有的蜂猴一樣,菲律賓蜂猴的尾巴也不靈活,它們有一個圓頭和短耳朵。鼻腔周圍裸露的表面潮濕,有一張寬大扁平的臉和一雙大眼睛。它的前爪,第二個手指比其他手指小;它後爪的大腳趾與其他腳趾相對長,這增強了它的抓地力。它後腳的第二個腳趾上有一個彎曲的梳毛爪,用來抓撓和梳理毛髮,而其他的指甲是直的。該物種還擁有一個專門排列的下門牙,稱為牙梳,也用於梳洗,與其他狐猴類靈長類動物一樣,它的肘部腹側也有一個小腫塊,叫做肱腺,會分泌一種刺激性的、透明的油性毒素,菲律賓蜂猴用它的牙梳擦拭,以此作為防禦。

棲息環境

該物種可以在多種生境中棲息。生活在海拔35-100米之間的原生和次生低地森林,花園和人工林中,在泥炭沼澤森林中也觀察到了該物種。它們在菲律賓也可以生活在柑橘樹林中。

生活習性

菲律賓蜂猴是夜行性的動物,幾乎是樹棲的。在沙巴州發現,菲律賓蜂懶猴經常睡在以藤本植物和攀援植物為特徵的茂密樹木中,選擇多種樹木沉睡,每棵樹只重複使用幾次。在薩班高國家公園發現的菲律賓蜂猴,其中50%包含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個體生活在一起,並在同一棵樹上覓食。
來自沙巴州和砂拉越州的菲律賓蜂猴的數據表明,該物種的社會組織包括一個雄性與多個雌性的後代。家族領地範圍約為9公頃。該物種的飲食主要包括汁液、昆蟲和小脊椎動物。也吃水果,但很少見。

分布範圍

分布於汶萊達魯薩蘭國、印度尼西亞(加里曼丹島)、馬來西亞(沙撈越沙巴)和菲律賓。主要分布在婆羅洲北部和東部沿海地區(汶萊、沙巴、砂拉越和東加里曼丹)和菲律賓南部島嶼(塔維塔維、邦戈、桑加桑加以及蘇祿群島的其他一些小島)。
菲律賓蜂猴
菲律賓蜂猴分布圖

繁殖方式

菲律賓蜂猴的妊娠期約為190天后,雌性通常每胎產一仔。幼仔最初依附在母親身上,但後來在母親尋找食物時會留在樹枝上。母親舔幼仔,用自己分泌的毒液保護它。幼仔在約5-7月後斷奶,並在一年半到兩年後性成熟。在人工飼養的條件下,這些動物的壽命可以超過25年。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5年 ver 3.1——易危(VU)。
列入《華盛頓公約》CITES 附錄Ⅰ級保護動物。

種群現狀

棲息地的燃燒和轉化,尤其是棕櫚油種植園的轉化,對該物種構成了威脅。儘管它相對適合於人為棲息地,因此與其他靈長類物種相比,它受到森林損失的影響可能較小,但該地區的森林損失非常嚴重,以至於可能產生一些負面影響。該物種在當地收購用作寵物;隨後在某些地區無控制地釋放寵物也是一種威脅。在婆羅洲的一些旅館或旅遊營地中,捕獲的野生動物也被用作旅遊推薦。自2004年以來,2015年婆羅洲的森林大火是最嚴重的,大片森林被燒毀,導致該物種的棲息地大大減少。缺乏執法進一步威脅了該物種在其整個範圍內的分布。

保護措施

該物種包括在CITES附錄I中,並受到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汶萊和菲律賓法律的保護。在印度尼西亞,它受到1990年《印度尼西亞共和國關於保護生物資源及其生態系統的第5號法令》的保護,該法令禁止捕撈、傷害、殺害、儲存、擁有、培育、運輸和買賣受保護的活體動物。只能用於研究、科學、搶救動物的目的,或者在動物危害人類生命的情況下可以捕捉和殺害。在汶萊的《野生動物保護法》(1981年)指出,蜂猴是受保護的物種,沒有許可證就無法狩獵。在野生動物保護區,完全禁止射擊、狩獵、殺死、捕獲或帶走任何動物。在馬來西亞沙巴州,野生動植物保護法(2010年)第716號法已明確規定了該物種是受完全保護的物種。動物園、商業圈養繁殖、馬戲團、野生動物展覽、蜂猴的研究和狩獵都需要獲得特別許可。個人或部分個人的交易也需要特別許可。在菲律賓,它受到《野生動物資源保護和保護法》(2001年)的保護。為了科學,保護或繁殖的目的,只有經過認證的個體才能擁有蜂猴。如果提供了最低要求,則可以允許商業繁殖。除非為了土著社區的儀式,否則禁止殺死野生生物。禁止買賣野生動植物。禁止收集、狩獵或擁有野生動植物及其衍生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