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賓文學

指由菲律賓人民所創造的文學。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菲律賓文學
  • 創作年代:1946年7月4日
  • 作品出處:菲律賓
  • 文學體裁:官方語文
簡介,發展歷史,現代發展,小說,戲曲,

簡介

菲律賓流行三種官方語文,即以他加祿語為基礎的菲律賓諾語、英語西班牙語,其中比較通用的是英語。菲律賓古代有豐富的口頭文學和成文的文學作品,包括戲劇、史詩抒情詩、神話以及反映古代馬來人樸素的哲學觀點的謎語、諺語等。
古代的《祈禱詩》、《暖屋歌》和代表穆斯林—菲律賓文學的抒情詩《我的七愛之歌》、《送別歌》與代表菲律賓高原文學的伊富高族的著名敘事詩 《阿麗古榮》、 《邦都地方的狩獵歌》和《孤兒之歌》等,以及古代民間故事《麻雀與小蝦》、《安哥傳》和《世界的起源》等,對菲律賓後世文學都有重要影響。

發展歷史

16世紀西班牙殖民者侵占菲律賓後,壓制菲律賓民族文學的發展。凡是不能見容於西班牙傳教士的書籍和著作,都當作“魔鬼的工藝”加以焚毀。1593年西班牙殖民者為了麻醉菲律賓人民,出版了基督教教義書,同時還大量傳播歐洲中世紀騎士詩歌和祈禱書、聖徒傳、描寫耶穌遇難的戲劇以及反穆斯林的戲劇《摩羅—摩羅》等。在西班牙統治的 330多年期間(1565~1898),菲律賓文學基本上是中世紀騎士文學,多數作品以中世紀的歐洲為背景,主題是歌頌騎士的勇武和男女的愛情。有些作品描寫穆斯林與天主教徒的鬥爭,實質上反映了菲律賓人民反對西班牙殖民統治的鬥爭。
菲律賓愛國詩人他加祿語弗朗西斯科·巴爾塔薩爾(1788~1862)在獄中所寫的著名長詩《弗羅蘭第和蘿拉》(1838),襲用騎士詩歌的形式,以反抗異族侵略、反對民族叛徒和歌頌愛情與自由為主題,被譽為菲律賓近代文學的第一篇傑作。它因語言生動、流暢,成為他加祿文學中最流行的敘事詩。巴爾塔薩爾也因此被人譽為“他加祿詩人之王子”。
19世紀菲律賓人民和西班牙殖民統治者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化,民族獨立運動不斷高漲,這時出現了一批反對殖民主義的愛國詩人和作家。他們當中最傑出的是何塞·黎薩爾(1861~1896)。此外,還有不少詩人和作家用莊嚴的詞句來讚美祖國和抨擊殖民主義。工人出身的詩人安德列斯·波尼法秀 (1863~1897)於1896年8月發動著名的“卡蒂普南”武裝起義,後被人陷害而英勇犧牲。他留下的詩歌《對祖國的愛》表達了為祖國獻身的決心。
1901年菲律賓淪為美國的殖民地之後,英語逐漸代替西班牙語,出現了不少用英文創作的小說,它們繼承了民族主義文學的傳統,具有獨創性和強烈的吸引力。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第一部用英文寫的長篇小說是佐伊羅 .M.加朗的愛情小說《憂傷之子》(1921)。他的另一部小說《娜迪婭》(1929)描寫菲律賓青年保爾·達蘭德與波蘭姑娘娜迪婭的戀愛悲劇,反映了種族歧視與戀愛自由等社會問題。
1946年7月4日菲律賓獨立以後,政府逐步推廣一種菲律賓國語,即以他加祿語為基礎的菲律賓諾語,已有一些作家運用它從事翻譯和創作。

現代發展

小說

現代菲律賓文學中以英文創作的小說較為出色,它的發展經歷了三個時期:第一個時期,從1908至1924年,稱為“模仿時期”,作者大多數是大專學生,創作大多模仿美國的小說。這一時期的作家帕茲·馬奎斯·貝尼特茲和喬治·博科波在創作上較有成就。前者寫了《死的星星》和《丘陵之夜》等小說,並有選集《菲律賓人的愛情故事》出版,後者有《發光的符號》出版。
第二個時期,從1924年到1935年,稱為“實驗和獨創的時期”。這時期共有兩批作家,第一批的主要代表是克萊門西達·喬文·科萊科,她的代表作是1924年發表的小說《他的歸來》。另外還有何塞·維拉·潘加尼班等作家。潘加尼班於1927年發表短篇小說《心愛的人》。第二批都是青年作家,雖然他們受到歐洲文學的影響,但他們的作品卻有濃厚的鄉土色彩。其中比較傑出的有卡洛斯·布羅山、 曼紐爾·E·阿貴拉、何塞·加西亞·維拉和阿馬多爾·T·達格奧等人。
卡洛斯·布羅山(1914~1956)擅長寫作諷刺小說。曼紐爾·E·阿貴拉 (1911~1944)的成名之作是短篇小說集《兄弟利昂攜妻而歸》(1940),收有30篇小說,都以菲律賓的北部地區為背景,著重描寫農民、漁夫、佃戶和無產者的生活與鬥爭。阿貴拉於1944年因從事抗日活動,慘遭日軍殺害。
第三個時期。從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到60年代,被稱為“更偉大的獨創時期”。這時期出現了一批青年作家。其中著名的有尼克·華奎因、內斯多爾·V·M·剛薩雷斯、史蒂文·賈維拉納、克利瑪·坡羅丹·杜維拉等人。這個時期的文學運動的主流仍然是愛國的民族主義文學,作品的主題多數是宣揚熱愛家鄉,熱愛民主與自由,歌頌純潔的愛情,反對異族侵略等。例如剛薩雷斯(1915~ )的長篇小說《四月的風》(1940)、《沐恩的季節》(1956)、史蒂文·賈維拉納(1918~ )的小說《沒有見到黎明》 (1947),以及埃迪爾伯多·K·廷波的《夜裡的警戒》等。1959年成立的國際筆會菲律賓分會於1960年和1961年主辦“斯通希爾小說獎”,選出尼克·華奎因的《有兩個肚臍的女人》(1961)和克利瑪·坡羅丹·杜維拉的《敵人的手》(1961)兩部小說為得獎作品。這一時期的作品還有比恩維尼多· N·桑托斯寫的關於旅美菲僑的短篇小說集《你們,可愛的人們》(1955)及其續集《兄弟,我的兄弟》(1960)和《蘋果的香味》等具有強烈民族意識和鄉土色彩的作品以及幽默小說家阿歷山德羅 .R.羅徹斯以菲律賓的民族風俗(鬥雞)為題材的活潑有趣的短篇小說。在70年代裡,青年作家埃爾溫·卡斯蒂羅所寫的英文短篇小說《拉狄安娜的手錶》被評為1975至1977年東協文學的優秀作品之一。在詩歌方面,詩人巴東布亥戰後曾發表《我看見那割下來的頭》、《聖誕樹》和《這就是他們的罪狀》等詩,揭露反動集團篡奪抗戰的勝利果實、鎮壓人民的反動本質。
菲律賓文學

戲曲

戲劇發展比較緩慢,比較優秀的劇作是尼克·華奎因的三幕劇《作為菲律賓人的藝術家肖像》(1953)。
參考書目  Buenaventura S.Medina Jr.,Teifilo del Castilloy Tuazon, Philippine Literature from Ancient Times to the Present, 1964.  Tobias Y. Enverga, Tomas G. Brual, Literature for Filipinos of Today,1970.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