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語樂壇

華語樂壇

華語樂壇是指包括中國內地香港台灣澳門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區在內的有華人音樂歌手的圈子

基本介紹

歷史發展,初始發展,卡帶時代,CD時代,數字音樂時代,代表人物,發展狀況,

歷史發展

初始發展

  • 中國大陸
外商開始在上海建立唱片壓片廠,至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上海百代公司、大中華唱片廠和上海勝利唱片廠相繼建成投產,由此拉開了我國生產唱片的序幕。
華語樂壇華語樂壇
這一時期的唱片業帶有明顯的殖民地、半殖民地色彩。但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許多優秀的藝術家,如聶耳、冼星海任光等人,紛紛投身藝術創作和唱片製作領域,為黨的事業和民族解放事業作了大量的工作。如,三十年代的抗戰救亡歌曲《義勇軍進行曲》(國歌)、《漁光曲》(延安新華廣播電台的開始曲)、《賣報歌》、《鐵蹄下的歌女》、《大路歌》、《畢業歌》、《梅娘曲》、《救國軍歌》、《夜半歌聲》、《游擊軍》、《江南三月》和《到敵人後方去》等,幾乎都是為電影或唱片而製作的。《金蛇狂舞》、《翠湖春曉》、《昭君出塞》、《彩雲追月》、《花好月圓》等許多優秀民族器樂曲都是聶耳、冼星海等人為出版唱片而編寫和配器的,這批珍貴的唱片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藝術珍品。
二、三十年是我國音樂文化藝術有較大發展的年代,李叔同肖友梅趙元任黃自賀綠汀周小燕喻宜萱等藝術家開創了具有中國民族風格的音樂創作表演事業,留有許多傳世之作,如,《教我如何不想他》、《玫瑰三願》、《天涯歌女》等。
四十年代是我國流行音樂創立和發展的年代,黎錦暉黎錦光周旋等人也為世人留下了不少優秀音樂作品,如,《香格里拉》、《夜來香》、《秋水伊人》等。從20世紀初至1949年,舊中國的唱片業歷經磨難,發展緩慢。但近半個世紀的“國產”唱片所記載的卻是燦爛輝煌的民族藝術精華和人類文明的進步,京劇、地方戲曲、民族器樂、民歌、流行歌曲、電影音樂等,都有了前所未有的大發展,大量優秀作品問世,大批傑出的藝術家產生,許多優秀節目灌錄唱片,廣為流傳,在災難深重的土地上播種下日後開花結果的種芽,為我們留下了極為寶貴的精神財富。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之後,流行歌曲除革命歌曲之後,又加入翻譯成中文的蘇聯流行歌曲。各地開始建立交響曲團,演奏西方古典音樂,和中國作曲家的新作。東歐的樂團曾多次到中國表演,中國樂團也參加了許多國際表演會。中國音樂家也嘗試用西方的樂器方法寫作具有中國風味的音樂,比較成功的有小提琴協奏曲《梁祝》,採納了越劇的部分旋律。
  • 香港地區
1950年代以前,來自上海海派的國語時代曲流行於香港,代表的歌星龔秋霞周璇姚莉李香蘭白光吳鶯音張露等。1950年代在高級夜總會表演的歌星以獻唱歐西流行曲為主,配以樂師(主要為菲律賓籍)現場伴奏。當時本地著名歌手較為現時香港人所熟悉的包括祖·尊尼亞(Joe Junior)與黎愛蓮(Irene Ryder)和泰迪·羅賓(Teddy Robin)等。英文歌曲主要流行的原因是演唱這類高級娛樂場所以上流社會的洋人為主,只有少數華人較有社會地位和經濟能力來負擔這類高級消費。
由於接觸西方流行音樂,1960年代的年輕人喜歡自組樂隊,以唱英文歌曲為主。著名樂隊有:泰迪羅賓與花花公子樂隊(Teddy Robin & The Playboys)、許冠傑蓮花樂隊(Sam Hui & Lotus)、陳任與Menace(Joe Chen & Menace)、鬆散者(Loosers,溫拿樂隊前身)以至較後期的新特樂(New Top Notes)及玉石樂隊(Jade)等。1970年代初期的偶像歌手仍以英文歌曲為主,著名的有陳美齡陳秋霞等。
1974年許冠傑推出的專輯《鬼馬雙星》揭開了香港當代流行樂壇的序幕,1976年的經典大碟《半斤八兩》則標誌香港粵語流行歌的市場正式形成。
  • 台灣地區
50年代至60年代的台灣樂壇,音樂的創作遠遠滯後于樂壇的發展。當時歌手們演唱的普遍是舊上海時代的曲目。此外,唱片業的不健全,也使本土歌手紛紛尋求海外發展。當時亞洲的音樂中心日本,就曾在一年中連續捧紅了歐陽菲菲翁倩玉陳美齡等台灣歌手。而留在本土的鄧麗君青山姚蘇蓉等也不得不頻頻到香港演出。此時的台灣流行音樂正逐漸失去了對人們的吸引。一些年輕的歌迷在厭倦了日式哭 調發展來的台語歌和舊上海式的燈紅酒綠後,轉而在西洋音樂中釋放 各自的情感。一時間,收聽西洋熱門歌曲成為台灣青年主要的娛樂項 目。當時由於著作權法的不健全,使翻版唱片得以大量上市。低投入, 高回報,使得部分唱片業者得以發行大量品種繁多的英文專輯唱片, 因而造就了六十年代末期的西洋音樂大熱潮。
在這種潮流的帶動下, 台灣本土也出現了蘇芮黃鶯鶯等以推出英文專輯為主的歌手。雖然 這種風氣在某種程度上有制約國語音樂發展的一面,但同時卻也從另 一個角度豐富了日後國語歌曲的表現形式。
70年代在歐美歌曲的薰陶下,出於對音樂的喜好,同時也是填補本土創作的空白,樂壇上湧現出了一批極富創新的詞曲創作者,這其中最為著名的當屬莊奴與左宏元。他們合作的作品,在傳統台灣歌謠和舊上海曲風上均有所突破,因此倍受當時音樂界的矚目。本土創作的起步,也開始帶動了一批歌手的發展,尤雅、葉明德、陳芬蘭高凌風等都是當年風光一時的歌手。而當時湧現的劉家昌更是倍受歌迷們的喜愛。“雲河”“月滿西樓””“愛的路上千萬里”均是當時深植人心的佳作。

卡帶時代

1984年,標誌香港流行樂壇進入天王巨星的時代,第一個稱為天王巨星是譚詠麟,伴隨而來80年代其他最主要歌手也浮出水面張國榮、梅艷芳、林子祥、陳百強、葉倩文、林憶蓮、陳慧嫻、鐘鎮濤、關淑怡。香港本土樂隊也在這時期茁壯成熟。
80年代的香港樂壇是香港音樂史上最輝煌和最繽紛多彩的時段。從許冠傑羅文林子祥陳百強譚詠麟張國榮梅艷芳王傑領銜的樂壇潮流到Beyond張學友的興起 。出現了一大批的優秀歌手。80年代香港流行歌曲參照很多日本歌曲及西方音樂譬如樂與怒藍調、民歌。由於日本歌曲比較有時代感,改編歌曲成了一個熱潮。其中以《捕風的漢子》、《風繼續吹》等歌曲為代表。
1984年,標誌香港流行樂壇進入天王巨星的時代,第一個稱為天王巨星是譚詠麟,伴隨而來80年代其他最主要歌手也浮出水面張國榮、梅艷芳、林子祥、陳百強、葉倩文、林憶蓮、陳慧嫻、鐘鎮濤、關淑怡。香港本土樂隊也在這時期茁壯成熟。
流行音樂首先從我國的香港及台灣地區進入內地,尤其是朱逢博率先演唱台灣的校園歌曲朱逢博、李谷一演唱的歌曲,在內地大受歡迎。曾在中國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演出的張明敏的《我的中國心》在內地一炮而紅,這也是中國內地第一次公開的港台歌曲演出。此後,中國內地的流行歌曲與其他地區的各種風格、各種流派的音樂結合,產生了不少膾炙人口的歌曲。八十年代後期,崔健成為中國第一位搖滾巨星,唐朝、黑豹等樂隊在他的影響下風起雲湧。崔健不僅帶動中國搖滾崛起,還在當時掀起了一陣“西北風”,在當時CCTV歌手大獎賽得獎的前幾位幾乎都以西部民謠為參賽歌曲,比如《信天游》《黃土高坡》等等。
80年代的台灣樂壇,是新陳代謝的時代,出現以大批優秀音樂人及歌手,其中以羅大佑齊秦王傑周華健李宗盛卓依婷等為代表。
90年代台灣歌壇,是國語歌曲主導地區,其中以王傑齊秦庾澄慶小虎隊林志穎、張宇、任賢齊風靡華人地區。卓依婷(跨越八,九十年代)風靡東南亞,大陸地區。

CD時代

1990年代香港樂壇進入了巔峰時期,先有王傑獨領風騷,後有張學友劉德華黎明,郭富城香港四大天王及王菲,鄭秀文等實力派天后代表。1990年代之前,香港流行音樂歌手並不重視國語流行音樂,在這之前香港的國語流行歌曲大多是來自日本歌手作品,直至1990年代開始後,以張學友劉德華為代表的香港四大天王開始進入台灣,新加坡以及中國大陸市場,以大量翻唱日語為主,這其中最為成功的亦是張學友,他的國語唱片《吻別》、《真愛新曲+精選》等均獲得了極大的成功,令其事業登上高峰。在這個期間,同為香港四大天王成員劉德華以《忘情水》《如果你是我的傳說》等歌曲風靡整個粵語地區。
90年代末經過金融危機後,隨著香港四大天王的逐漸淡出,進入新世紀後香港樂壇,只出現了謝霆鋒陳奕迅等的輝煌。香港歌手謝霆鋒更是以一年兩張專輯200萬銷量成為華語最暢銷歌手。
2000年,英皇娛樂宣布成立MUSICPLUS音樂家唱片公司,將陳奕迅、謝霆鋒、容祖兒、陳冠希、鄭希怡、Twins等歸入旗下,發展不過5年時間,成為香港樂壇最當紅的唱片公司之一。1999-2002年,是謝霆鋒最輝煌的時期,推出首張國語大碟《謝謝你的愛1999》,勇奪當年台灣唱片銷量榜的冠軍專輯總銷量也過百萬。陳奕迅則被認為是香港流行音樂新時代的指標人物之一,也被人認為是張學友的接班人。
同時期的台灣樂壇周杰倫憑藉同名專輯《JAY》騰空而出,緊接著的第二張專輯《范特西》又迅速風靡整個亞洲流行音樂界。專輯中大熱單曲《雙截棍》將RAP 開創出中國風,以華語樂壇少見的風格而傳唱至今。2002年—2006年,周杰倫推出《八度空間》、《葉惠美》、《七里香》、《十一月蕭邦》、《依然范特西》幾張大碟,確立了他在流行樂壇無可爭議的地位。
1999年,王力宏憑藉《公轉自轉》、《不可能錯過你》專輯確立在台灣樂壇“優質偶像”地位。在空前繁榮的“R&B浪潮”中,還湧現出許多優秀的歌手,林俊傑、潘瑋柏、羅志祥、黃立行等就是其中的代表。
2000年,梁靜茹憑藉《勇氣》一炮而紅,99年出道的“少男殺手”蔡依林也在這一時期正式轉型,《看我72變》取得了空前的成功,台灣大賣37萬張、亞洲地區150萬的銷量首次榮膺台灣年度銷售女歌手冠軍。

數字音樂時代

二十世紀後期,選秀時代造就了不少選秀紅人,21歲的李宇春成為了中國首個民選偶像。MP3、IPOD等音樂播放器陸續出現,數字音樂已經打敗實體音樂成為了主流,多數的音像店在失寵後被迫轉型,2003年,台灣地區本土滾石唱片公司關閉了實體唱片發行渠道,到2009年,數字發行將占到整個亞洲音樂市場的60%。
大勢所趨形勢所迫,許多唱片公司都把重心放在了無線音樂,也造就了一批網路歌手,2005年,紅遍全國的《老鼠愛大米》創下了單月600萬次的彩鈴下載記錄,由此帶來的1200萬元的收入相當於當時70萬張傳統唱片。這一年被很多業內人士稱為“中國數字音樂元年”。此後,傳統音像店逐步走向寒冬。
2011年,徐良和汪蘇瀧兩個網路歌手的純自然下載量收入高達500萬,超過了環球等老牌大唱片公司。近年來,隨著蘋果宣布IPOD停產,智慧型手機逐漸成為人們聽歌的最佳工具。有數據顯示,2011年在我國11億音樂用戶中,移動網際網路用戶占據7億。除了傳統唱片歌手,當下也是許多小眾獨立歌手最好的時代,他們通過網路平台也比以往取得了更大的傳播效應。

代表人物

中國大陸
高進
香港
中國台灣
新加坡
馬來西亞
備註:該表格只列舉部分名單,具體內容請移至相關人物詞條了解。

發展狀況

從華語音樂發展歷程可以看出,現在華語流行音樂是越來越多元化了,不僅是音樂風格,還有各種元素的創新,將西方的流行樂和中國元素更多的結合,將西方的流行樂和自己的音樂風格結合或是和其他民族,其他國家的民樂結合原創出屬於新的流行音樂,形成獨特的或者說是新的流行音樂風格應該是以後中國流行樂的一種必然的發展趨勢。
隨著中國經濟的逐漸強大,富足而安定的生活為中國流行音樂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溫床,有利於我們對西方流行樂的更深層次的理解。同時,經濟的發展和貿易的增多,越來越多的外來文化傳入中國,必然會在中國流行音樂中注入新鮮血液,使得來至於西方的流行音樂在中國不光是結合了很多的中國特色,中國元素,同時還會有其他國家與民族的音樂靈魂注入,使得中國的流行音樂更加多元化,創造出獨具特色的中國流行音樂。流行音樂中無處不在的民族風格藉助於“流行這一快速通道廣泛迅速地傳播開來,並感染著整個民族,加固著民族情節,將極大地促進國家、民族的文明和發達。”流行音樂本身的生命力也將在民族化的道路上更加旺盛。中國流行音樂必須植根於民族音樂土壤,研究有中國民族特點的音樂藝術發展方向。
在內容、體裁、表現形式等方面加以創新,創作屬於自己的民族化音樂作品,使中國民族化的流行音樂作品在世界樂壇獨樹一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