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東理工大學生物工程學院

華東理工大學生物工程學院

華東理工大學生物工程學院(School of Bioengineering ECUST)是華東理工大學二級學院

華東理工大學生物工程學院的辦學歷史起源於1955年成立的抗生素製造工學專業。1972年,上海科學技術大學生物系調入學校,1982年生物化學工程系成立。1986年,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招生。1996年,生物工程學院成立。

截至2017年12月,學院設有3個系,5個本科專業,博士後科研流動站2個,一級學科博士點1個,二級學科博士點2個,一級學科碩士點1個,二級學科碩士點4個,專業碩士學位領域2個;有教職工170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華東理工大學生物工程學院
  • 外文名:School of Bioengineering ECUST
  • 創辦時間:1996年
  • 類別:二級學院
  • 屬性:書記:陸兵
    院長:莊英萍
  • 主管部門:華東理工大學
  • 現任領導:書記:陸兵
    院長:莊英萍
  • 本科專業:5個
  • 碩士點:學術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個
    學術學位授權二級學科4個
    專業學位授權領域2個
  • 博士點:學術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個
    學術學位授權二級學科2個
  • 博士後:科研流動站2個
  • 國家重點學科:一級學科1個
  • 院系設定:3個系(生物工程系、套用生物學系、食品科學與工程系)
  • 地址:徐匯校區:上海市梅隴路130號
    奉賢校區:上海市奉賢區海思路999號
辦學歷史,辦學條件,院系設定,師資力量,教學建設,學科建設,學術研究,科研平台,科研成果,學術資源,文化傳統,現任領導,知名校友,

辦學歷史

  • 初創時期
1955年,抗生素教研組成立,隸屬有機工業系,抗生素製造工學專業開始招生,學制5年。同時抽調化學製藥工學專業1953、1954年進校的部分學生轉入抗生素製造工學專業學習,並按4年學制如期畢業。
1956年,獲準招收國家首批副博士研究生(抗生素製造工學專業)。
辦學歷史辦學歷史
1959年,抗生素製造工學專業更名為抗菌素工學專業。
1972年,上海科學技術大學生物物理化學系(創建於1958年)調入學校。
1976年,工業生化專業招收工農兵學員,學制3年。
1977年,恢復高考後抗菌素專業、生物化學專業招生,學制4年。
1978年,生物化工碩士點獲得批准。
1979年,工業生化專業更名為生物化學專業。
1980年,抗菌素學專業更名為生物化學工程專業。
  • 生物化學工程系
1982年,生物化學工程系成立,下設生物化學工程和生物化學兩個專業並轄輻化科研組。
1985年,生化工程研究所成立。
1986年,在原有專業食品方向的基礎上,食品工程專業開始招生。
1990年,生物化工博士學位授權點獲得批准。
1994年,生物化學研究所成立,食品工程專業更名為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
1995年,生物反應器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通過驗收並對外開放。
  • 生物工程學院
1996年,撤銷生化工程學科,成立生物工程學院。成立國家生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上海),學院轄生物化學工程系、套用生物學系、生化工程研究所、生物化學研究所、生物反應器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生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上海)、華東生物技術工程公司、華震科貿技術公司。
1998年,在生物化學專業的基礎上成立套用生物化學系。
1999年,生化工程系改名為生物工程系,生物化工專業更名生物工程專業;生物化學專業更名生物科學專業;增設生物技術專業,學制4年。生物化工專業改為生物工程專業;套用生物化學系的生物化學專業改名為生物科學專業,並另成立了生物技術專業。
2000年,海洋生化工程研究所正式成立。
2001年,國家生化工程技術中心(上海)正式掛牌,生化工程與技術學科通過教育部“211工程”項目驗收,生物工程學科被批准為上海市重點學科。
2002年,生物化工學科被批准為國家重點學科
2003年,被批准為發酵工程博士學位授權點。
2005年,食品科學與工程系成立。
2006年,被批准為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博士學位授權單位。
2007年,發酵工程被批准為上海市重點學科。生物工程實驗教學中心成立。
2008年,增設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學制4年。生物工程專業被批准為成為國家特色專業。
2011年,輕工技術與工程一級學科博士點獲得批准。發酵工業分離提取技術研發中心成立。
2012年,輕工技術與工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獲得批准。
2014年,上海生物製造產業技術研究院暨協同創新中心成立,上海海洋動物疫苗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獲批籌建。
2015年,生物工程一級學科博士點獲得批准,成為國內第一個生物工程學位授權點。
2016年,生物反應器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被科技部評估為優秀實驗室。生物工程專業通過國家工程教育認證。

辦學條件

院系設定

截至2017年12月,學院設有3個系(生物工程系、套用生物學系、食品科學與工程系),5個本科專業(生物工程、生物科學、生物技術、食品科學與工程、食品質量與安全)。

師資力量

截至2017年12月,學院有教職工170人,其中專任教師中具有正高職稱40人,副高職稱56人;博士生導師35人、碩士生導師80人。入選國家“千人計畫”2名,長江學者2名,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含B類)2名,教育部“外專千人計畫”1名,“973”首席科學家2名,“863”領域專家2名,國家優青1名,入選中組部萬人計畫1名,入選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1名,全國優秀教師1名,聘任楊勝利院士、張永蓮院士、歐陽平凱院士等擔任特聘教授、客座教授、名譽教授。
雙聘院士:楊勝利(中國工程院院士)、張永蓮(中國科學院院士)
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許建和葉邦策
“973”首席科學家:李元廣張立新
“863”領域專家:張元興莊英萍
全國優秀教師:許建和
國家“萬人計畫”:周祥山趙黎明
科技部中青年創新領軍人才:周祥山趙黎明
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張立新(2011年)
教育部“跨世紀優秀人才”:魏東芝譚文松
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魏東芝葉邦策劉琴錢江潮
上海市優秀學科帶頭人:葉邦策
上海市領軍人才:魏東芝許建和
上海市曙光計畫:譚文松葉邦策儲炬趙黎明
上海市科技啟明星:魏東芝譚文松王啟要劉琴周祥山
上海市浦江人才:鮑傑范立強錢江潮花強曹旭妮劉少偉史萍葉朝陽馬興元白雲鵬、周勉全舒、周勝敏王啟要、陽大海、范建華

教學建設

截至2017年12月,學院有國家特色專業1個,教育部卓越工程師計畫試點專業1個,上海市示範實驗教學中心1個;3門國家精品課程,5門上海市精品課程,1門上海市重點課程。
國家特色專業:生物工程
國家精品課程:《發酵工程》、《酶工程》、《生物分離工程》
教育部卓越工程師計畫試點專業:生物工程
上海市示範實驗教學中心:發酵工程示範實驗教學中心
上海市精品課程:《基因工程》、《生物藥物工程》、《生物化學》、《微生物學》、《細胞工程》
上海市重點課程:《基因組學》

學科建設

截至2017年12月,學院有國家重點學科1個,上海市重點學科2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2個,一級學科博士點1個,二級學科博士點2個,一級學科碩士點1個,二級學科碩士點4個,專業碩士學位領域2個。
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化學工程與技術、輕工技術與工程
  • 學位授予
一級學科博士點:生物工程
二級學科博士點:生物化工、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
一級學科碩士點:生物工程
二級學科碩士點:生物化工、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食品科學、微生物學
專業碩士學位領域:生物工程、食品工程
  • 重點學科
國家重點學科:生物化工
上海市重點學科:生物工程、發酵工程

學術研究

科研平台

根據2018年10月學院官網信息顯示,學院有1個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箇中國輕工業重點實驗室,1個上海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國家重點實驗室:生物反應器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
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生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上海)
中國輕工業重點實驗室:中國輕工業生物基材料工程重點實驗室、
上海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上海海洋動物疫苗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科研成果

根據2018年10月學院官網信息顯示,學院承擔數項國家重點研發計畫、“973”計畫、“863”計畫、重大專項、國家科技支撐計畫、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或課題,各類縱向課題到帳經費近4億元;橫向課題帳經費超過6000萬元;以第一完成單位獲得省部級一等獎以上科技獎勵7項,其中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和技術發明二等獎各1項;專利授權150多件,發表學術論文1050多篇,其中SCI收錄650餘篇。

學術資源

  • 學術刊物
《生物資源與生物加工》(Bioresources and Bioprocessing,簡稱BRBP)是學院生物反應器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與Springer-Nature合作出版的高質量開放獲取型英文學術期刊。

文化傳統

  • 院徽
生物工程學院院徽設計理念:標誌設計為圖文標誌,由外圈和中心兩部分的圖形元素組成。內圈圖形為DNA分子的視覺抽象符號,意為階梯與皇冠,鹼基對由上至下的透視效果,意為生物工程學院走向輝煌的未來。中間金字塔形的元素意味生物工程的基礎“細胞”並以抽象的視覺符號加以概括,寓意:1.細胞是構成生命的基礎,之間巧妙的連線,構成生命的誕生,以圖形符號體現生物的視覺;
院徽院徽
2.三角形是最穩定的構成。由學生、教師、支持學院的各界人士構成堅固的生物工程學院。中心由1955數字表達,為學院前身全國第一個抗生素製造工學專業創立時間。標誌顏色為藍色,與學校校徽遙相呼應,給人以深邃、睿智、純淨、能量之感。

現任領導

職務姓名
院長黨委副書記
莊英萍
黨委書記
陸兵
副院長
盧艷花、王啟要、趙黎明
副書記
盧艷花
院長助理
周燕、 吳蓉
資料來源:

知名校友

張霞昌,芬蘭華人科學家,“2006影響世界華人”。
楊勝利,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物工程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工程院院士。
李永舫,高分子化學、物理化學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有機固體重點實驗室研究員,蘇州大學材料與化學化工學部特聘教授。
劉昌勝華東理工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
田斌,新澤西州州立羅格斯大學微生物與分子遺傳學部教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