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1940年生,河北省景縣人。本姓陳,名鴻彰,齋號九葉齋,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國家一級美術師,江蘇省國畫院山水畫研究所所長。早年從力群學習版畫,入中國美術家協會版畫班學習,得到黃永玉、王琦前輩的指導。20世紀70年代改學中國畫,跟錢松喦、亞明習藝多年。
藝術成就
20世紀80年代以助手身份同錢松喦、亞明為國家重要部門多次繪製巨幅作品,並與錢松喦、亞明、宋文治、魏紫熙等人並稱為"金陵八家"。其作品《翠峽輕舟圖》、《寧河逐春圖》、《春江放筏圖》等十餘幅作品,入選全國美展及全國性美展。《秋艷》、《放筏》、《大河源頭春》等多幅作品獲省級和國際大獎。出版有《華拓畫集》、《華拓詩畫》等多部畫集。百多幅作品為中國美術館、天津藝術博物館、江蘇省美術館多家單位收藏。作品多次赴日本、美國、德國、台灣等地區展出。2002年被評選為江蘇省10位優秀畫家之一,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
藝術年表
1940年生。
1959年處女作《神往》木刻版畫發表於《版畫》雜誌。
1960年參加中國美術家協會業餘版畫研究班學習。
1961年為“鎮江民間故事”一書作版畫插圖。
1962年參加江蘇省水印木刻學習班。學習班結束後在江蘇美術家協會進修。
1963年創作的《採茶》入選江蘇省水印版畫展。
1964年木刻版畫《夏》入選第五屆全國版畫展,《晨曲》參加中日版畫家作品展。
1970年為接受革命教育赴延安參觀學習和寫生活動,為宣傳毛澤東思想的創作蒐集素材。
1971年與亞明深入南京白雲山石膏礦、鐘山小煤礦寫生。為了解礦工生活,下井到採礦作業區,參加工人們的學習討論會,給積極分子畫像。
1972年先後深入鳳凰山鐵礦、梅山鐵礦、9424煉鋼廠進行寫生。到諫壁電廠、丹陽、蘇州東山、西山深入生活進行寫生。整理寫生稿三十餘幅參加畫院的觀摩活動。
1973年為南京飯店畫布置畫,與宋文治合作《揚子江畔》。與亞明、宋文治、趙緒成、蓋茂生合作,創作《鋼》巨幅作品。
1974年赴無錫協助錢松喦為廣交會大廳繪製《錦繡江南》巨幅作品。隨江蘇理論家赴北京故宮博物院,天津藝術博物館觀摩歷代名畫。
1975年為駐捷克斯洛伐克大使館協助宋文治畫《太湖春色》一畫。與亞明、宋文治、金志遠合作《大將兩岸好風光》。
1976年應鐵道部任務,隨創作隊深入大西南寫生蒐集創作素材。以工農紅軍長征路為主,和成昆鐵路線,足跡到達重慶、成都、都江堰、瀘定橋、樂山、大渡河、大涼山、烏江、遵義、婁山關、赤水、金沙江等地,穿越湖北、四川、貴州、雲南等省。歷時兩個多月,寫生數本。
1977年創作《大渡河上起宏圖》入選“慶祝粉碎四人幫全國美展”。
1978年為駐蘇大使館的任務,協助亞明畫《崑崙晴雪圖》。
1979年協助亞明為廣東省委接待廳繪製《黃色煙雲》巨幅作品。赴廬山寫生。
1980年參加“金陵八家”作品在香港的展出。《太湖春長在》手卷被天津藝術博物館收藏。
1981年赴長江山峽,大寧河,巴東進行寫生活動。
1982年與亞明為華東飯店製作《巍巍鐘山》巨幅作品。
1984年應青海文化廳之邀赴青海寫生半年余。足跡遍及農業區,牧區,礦區,原始森林區,三江源頭,沙漠地區。《華拓山水畫選》畫冊由江蘇美術出版社出版。
1985年隨中國文聯組織的“訪青團”在赴青海訪問採風。參加中國文聯,中國美術家協會舉辦的“青海美”美術攝影展。《在那遙遠的地方》被中國美術館收藏。
1986年在寧舉辦“高原巡禮華拓青海寫生畫展”
1987年《過雪山》入選“建軍60周年全國美展“。
1989年參加“江蘇省山水畫寫生團作品晉京特展”活動。《春之圖》被中國美術館收藏。
1990年“華拓畫展”在台北展出。與朱葵,朱道平新加班舉行聯展。
1992年《大河源頭春》被中南海收藏。
1993年《春江放筏》入選“全國首屆中國山水畫展”。紀念毛澤東同志誕生100周年《東方紅》書畫展與盧星堂合作《護具龍盤今勝昔》。
1994年《山水秋色》參加“當代中國畫名家邀請展”,布置於中南海。
1995年隨團參加三峽,小三峽寫生活動,7幅作品參加“情系三峽畫展”。參加美籍華人陳香梅來寧的見面會及書畫聯誼活動。
1996年應邀為國務院紫光閣創作《高山流水》一畫。此畫布置於國務院常務會議廳。
1998年組織山水畫研究所畫家赴太行山寫生並進行寫生創作為題的座談會。《天子山》獲“首屆江蘇省山水畫作品展”學術貢獻獎。《峽江輕舟》參加“中國山水畫邀請展”。
1999年與畫家組團赴歐洲兩國旅行,力圖了解認識歐洲文化的過去與現狀。返回後,創作了一批作品,在寧舉辦“訪歐隨筆——華拓,賀成,阿光,尚輝,尚林繪畫攝影展”。參加江蘇省國畫院畫家訪美並舉辦畫展的活動。在美參觀了國家藝術博物館和考察了紐約及拉斯維加斯的畫廊。
2000年《華拓詩畫集》由江蘇美術出版社出版。《一葉驚風滿樹紅》參加了中國畫家訪美團攜帶的“現代中國畫名家作品展。隨江蘇省文聯訪韓代表團訪問韓國與大丘文聯藝術家進行了交流,聯誼和展覽。
2001年參加“江蘇實力派畫家九人畫展“。《太行犁耕圖》獲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80周年江蘇省美術作品展佳作獎。
2002年被選為“江蘇省10位畫家優秀作品展“成員,並隨展晉京參加展出典禮活動,得到全國政協主席李瑞環的接見。為省人大外事接待廳製作《江南春光》。
2003年應北京人民大會堂邀請,為其創作《江山雄姿》一畫。此作懸掛於西餐廳。
2004年《苗嶺春光》等作品收入黃賓虹獎獲獎畫家集,獲得黃賓虹獎。
2005年隨“新金陵畫派名家九人展”晉京參加展示活動。展覽期間,九人拜訪了前全國政協主席李瑞環。為北京人民大會堂創作《春光無限圖》布置於萬人會堂過廊。
2006年應全國政協邀請,為政協主席賈慶林會客廳創作《江村秋艷圖》,《峽江輕舟圖》。完成後,受到賈慶林的會見。
2008年在宜興美術館舉辦個人畫展,展出作品50幅。赴北京參加國際奧委會“08北京奧運美術大會”開幕典禮和中外畫家聯誼活動,為其大會創作了《江山如畫》。
2009年應邀參加無錫“陽山國際桃花節”,為其創作《春光無限》一畫。隨《中國畫名家與台灣藝術交流採風團》赴台灣訪問,在台與台灣畫家作學術交流,參觀了台北故宮博物院,張大千故居,遊覽了日月潭,阿里山,黃魯閣名勝地。有4幅作品參加了在台舉辦的“當代國畫名家作品展”。
2010年為省人大會客廳創作《大將潮湧》。赴北京觀摩由北京畫院舉辦的“院藏齊白石作品展”。在京拜會了賈慶林和李瑞環。
2012年赴英國參加第二十九屆倫敦國際奧運會“2012城市和諧國際奧運美術大會”的活動及中外畫家的交流聯誼會。在英參觀了倫敦博物館和大英帝國博物館,倫敦美術館等地。
藝術評論
紅情綠意 曲盡其妙 論華拓山水畫風之“三部曲”
在中國山水畫壇上,有一批具有才氣的中年畫家,他們勤奮刻苦、大膽探索、勇於創造,開拓出各種藝術天地,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華拓則是其中之佼佼者。
數十年來,他堅持了一條研習傳統——深入生活——求變求美——不斷創造的藝術道路。觀其作品,可歸納為“三部曲”。
第一部“曲”,是他的繼承學習階段。早期,受業於李樺、力群,從事版畫創作。自江蘇省國畫院二萬三千里旅行寫生名聲大振以來,許多中青年畫家受其薰陶、感染,華拓也不例外,70年代起轉入到山水畫創作方面來。師從錢松喦、亞明、宋文治諸大家,得其三昧。又對歷代各種流派的山水名作加以研究和臨摹。打下了堅實的基本功。此期,雖然能熟練地運用古人和今人的筆墨技法來描寫現實生活,但總體上看,基本上是屬於江蘇山水畫風的秀美之作,與他人距離拉得不大,故尚未形成“處處有我”的鮮明突出的個人藝術風格。
第二部“曲”,是他的突破獨創階段。這是華拓一直在思索與實踐的課題,完成這一課題是在80年代。1984年,他獲得兩次機遇,一次應青海省文化廳之邀,一次隨中國作家、藝術家訪青代表團,赴青海高原訪問、遊歷。遼闊博大的青海高原,是偉大的長江、黃河的發源地。崑崙之雄姿,祁連之雪峰,原始森林之荒蒼,柴達木盆地之浩瀚,戈壁之茫茫……如此神秘、壯美的景觀,震撼著他的心靈,使他激動得廢寢忘食、樂以忘憂,產生了一種強烈的創作欲,要把對母親——祖先——中華大地——人民的一種最誠摯的愛升華為藝術美,凝聚在他的作品中。大自然的色彩太美了,四個月的實地寫生,使他完全浸沉在山水之性即我性、山水之情即我情的物我兩化的境界中。不時爆發出一束束靈感的火花,深感繪畫不應局限於古人的陳法和今人的經驗,打破了自己平常慣用的筆墨手段,只要能寄情於景,以景寫情者,只要能表現最美的最激動人心的畫面者,什麼技法都可以使用之。他畫了許多寫生稿之後,經過一番藝術加工,創作出一幅幅沁人心脾的神品之作。在南京展出後,轟動一時,觀者無不異口同聲地稱讚其畫風大變,以艷麗奪目的青綠設色為主的山水畫脫穎而出,在江蘇山水畫苑中增添一朵奇葩。
中國畫最早是重色彩的。南朝宋·宗炳說“以色貌色”;南齊·謝赫說“隨類賦彩”。在新石器時代的彩陶上已有相當複雜的色彩;望都一號漢墓壁畫上更有比較燦爛的色彩;傳說南朝梁·張僧繇全用色畫山水,稱沒骨山水;其後有唐·楊昇直至明·董其昌繼承了這一傳統。隋·展子虔的青綠山水、唐·李思訓父子金碧山水,其色彩的艷麗真是無以復加。青綠山水是用礦物質石青、石綠作為主色的山水畫,有大青綠、小青綠之分。前者多鉤廓,少皴筆,著色濃重,裝飾性強;後者是在水墨淡色的基礎上薄罩青綠。清·王翬說:“凡設青綠,體要嚴重,氣要輕清;得力全在渲暈,余於青綠法靜悟三十年,始盡其。”(《清暉畫跋》)惲壽平也說:“青綠重色,為裱厚尤難。……運以虛和,出之妍雅,纖得中,靈氣惝恍,愈淺淡愈見厚,所謂絢爛之極,仍歸自然,畫法之一變也。”(《甌香館畫跋》)闡述了青綠設色的要旨。李思訓父子著色山水,用金碧輝映,自成一家法。這種青綠為質,泥金為紋的山水畫,稱金碧山水,源出於展子虔,繼承發展了六朝以來以色彩為主的表現形式。當中唐水墨畫興起以後,色彩便居於次要的地位了。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對於色彩已不重視,而五代荊浩更是重墨,在《筆法記》中就不講色彩。到了兩宋,水墨淺彩的山水畫占多數,但也出現王希孟《千里江山圖》卷、趙伯駒《江山秋色圖》卷青綠山水那樣的傑作。元明清,水墨寫意山水畫十分發達,王翬的青綠山水雖有一定成就,但作品不多,青綠山水畫技法幾成絕響。華拓則來了一次“文藝復興”,將中國山水畫色彩的運用向前推進了一步。在繼承傳統青綠山水畫用色的前提下,又汲取了張大千的潑彩畫法、錢松喦的小青綠畫法,並從油畫、水彩畫中受到啟迪,創造了自己的繪畫語言:注重審美主體情感的抒發,強調意境,以寫實手法代替裝飾性,用書法筆法入畫,色彩艷而不俗,形象自由活潑,反映風土人情,生活氣息濃郁,有很強的時代感。這就是華拓的一家之法。
第三部“曲”,是他的不斷深化階段。清·鄭板橋云:“作畫之前不立一格,既畫之後不留一格。”(引自《中國畫論輯要》)這是說,在作畫前不必受某一格法的限制,這樣才有可能創造更新的格法。華拓正是有著這種不斷創造的精神。特別到了90年代,他的作品又比以前更加深化了一步。當然,仍然處於上下求索之中,但已得到不少批評家的讚許。
他的山水畫題材多樣,手法多變。無論是青海高原、長白天池,還是江南水鄉、苗家村寨,都能運用不同的筆墨色彩,表現不同的對象,呈現著嶄新的意境。
他常喜歡在以青綠為主調的畫面上,安排一些不規則的大小不同的色彩點點,好像西方的點彩派。這種帶有浪漫主義的感情色彩,無不給觀眾留下了豐富想像的餘地:或似天女散花,或似畫龍點睛,或似天然寶石,或似霞光反照,或似節日盛裝……把江山裝扮得更加美好。它所呈現的各種妙境,頓使畫面更加活躍起來。雖實際生活中未必處處有此景,但在人們理想中希望處處有此景,這就是由自然美升華了的藝術美。
傳統的青綠山水是畫在絹或熟宣上的,而他是畫在生宣上的,所取得的藝術效果顯然有別。更值得注意的是他在青綠山水畫法中糅合了水墨寫意或潑墨或潑彩或沒骨的畫法和趣味,顯得精工之極又有逸氣。他創造了一種介於工寫之間的青綠山水畫,其色彩處理顯得比以往更加沉著、凝重而清氣流衍,線條的筆法更見功夫,細巧求力、剛柔相濟、疏密有致,有著音樂般的韻律感與節奏感。特別是他苦心經營所作的長篇小說式的《大寧河圖》卷,堪稱精品中之精品。在形象的描寫上,實行巨觀的總體的把握,做到“胸中自有雄師百萬”。注意細節的刻畫,以高度提煉的結構程式進行寫實。在空間處理上以遊動視點將高遠、平遠、深遠、闊遠加以靈活運用,十分重視“勢”的表現與“起伏開合”。全卷雄渾壯闊,氣勢磅礴,反映了大寧河兩岸山村改革開放以來所發生的新氣象,將自然山水描繪得如錦似繡、變化萬千,既秀美又壯美,可與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卷相比美。
著名書畫鑑定家徐邦達先生評價華拓的畫是“不古不今,不舊不新”。一方面從理論上論述了繼承傳統與發展傳統的辯證關係,一方面高度讚揚他的畫既不同於古人,也不同於今人,而是有他自己的新面目(不古、不舊),但這種新面目又是從傳統(不新、不今)發展變化而來的。繼承傳統就是要與古人縮短距離,汲其精華。發展傳統就是要與古人拉開距離,距離拉得越大,個人風格就越突出,成就就越大;發展傳統就是要變,每變一次,更上一層台階,譜寫出新的樂章。華拓是一位善於勤思通變的藝術家,他變出的“三部曲”,已成為輝煌;藝無涯,變亦無涯,人們期待的是他未來的“新三部曲”,將變得更加輝煌。
1997年8月於金陵 周積寅(作者為南京藝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華拓作品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