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店街村位於山東省齊河縣華店鎮中段,現有人口1377人,占地2410畝,村東3公里依溫聰河,村西1公里傍趙牛河,是山東省德州市齊河縣華店鎮黨委、人民政府所在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華店街村
- 外文名稱:huadianjiecun
- 別名:華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山東省齊河縣華店鎮
- 下轄地區:小組
- 政府駐地:華店街村
- 電話區號:0534
- 郵政區碼:251110
- 地理位置:山東省齊河縣華店鎮中部
- 面積:2410畝
- 人口:1377人
- 方言:北方方言區濟南方言
- 氣候條件:北溫帶大陸性氣候
- 著名景點:萬花寺,釣魚台
- 機場:濟空軍用機場
- 火車站:晏城北站
- 車牌代碼:魯N
自然資源,村名由來,村民姓氏,村莊淵源,村莊歷史沿革,地理位置,龍頟古城,名勝古蹟,鳳凰街,牆裡廟,點將台,琉璃井,屋裡槐,萬花寺,釣魚台,文昌閣,馬翰林墓,晚晴石碑,真武廟,土地廟,觀音祠,關帝廟,雙河寶地,郡馬墓,一步兩眼井,其他,經濟發展,歷史人物,前景,
自然資源
華店街村村東是華店周邊幾十里範圍之內最大的集市——華店集(華店集幾易其址最初在華店街村內十字街),一、六逢集,又增設四、九逢集。縣道華焦路縱於村東、國道308線橫在村前,是華店街人出入村莊,走南闖北,外出求學,經商打工的主要通道。村南緊靠齊河縣經濟開發區華店新區,山東世精機械、齊河思達高科、欣中欣數碼、聚能盛鋼構、華億鋁業、雙百數碼、德明製衣、瑞發商砼、華昊商砼、益通管業、永譽清真食品、久隆恆信藥業、天宇建機、博奧家居、美奧家居、沈飛建材等都已紛紛落戶華店創業園。華店街村東100米建有德州市交警支隊齊河交警大隊城北中隊,村東200米山東省德州市市級規範化幼稚園——華店鎮中心幼稚園(2014年11月已遷址華店鎮華中社區),齊河經濟開發區華店新區東有山東省德州市市級規範化學校、山東省省級規範化學校——山東省德州市齊河縣華店鎮藍天國小。華店村南原有齊河縣國中名校——齊河縣華店鄉中學,2009年8月改制為華店鄉實驗國小,2011年4月1日遷至齊河經濟開發區華店新區東並更名為齊河縣華店鄉藍天國小,2014年5月更名為華店鎮藍天國小。華店街村距離齊河縣城——春秋古城晏城8公里,距離“濟南第一古剎”“江北第一古寺”——齊河縣定慧寺、泉城極地海洋世界24公里,距離山東省省會濟南40公里。華店街村距離山東省文物保護單位——龍山文化尹屯遺址3公里,距離韓楊莊皇帝行宮(清朝時稱為晏子祠行宮)遺址有5公里。
村名由來
《齊河縣誌》記載明朝末年,華店村從諸城遷來諸多姓氏,華店村是當地最大的村莊,後華、國為兩大姓,最為人丁興旺,各占一街,古稱國、華二街,華氏家族成員曾多次擔任華店村里長、華店街街長,建村為華店,華店之名由此而來。很快華店已經成為當時村級單位鎮、店、集、市、場中較大的村級行政單位。
村民姓氏
華店街村後來明末至清朝中期,華店後來從山西省洪洞和山東諸城、平度,河北棗強陸續遷來柴、吳、蘇、張、李、孫等姓,村莊仍稱華店。村中主要姓氏有張、王、李、孫、馬、曹、丁、柴、邢、薛、蔡、郭、賈。如今,村中主要姓氏:一組小李莊李、王;二組東街孫、李、郭;三組南街張、李、王、薛、賈、馬;四組小曹莊:曹、張;五組西街王、曹、邢、蔡、馬;六七組北街:丁、馬、柴、張、孫。
村莊淵源
華店街村歷史悠久,很早就已成為較大的人口聚集地,歷史可以上溯到原始社會後期,距離華店3公里東南方向的尹屯龍山文化遺址,是華店一帶具有四五千年歷史的佐證。
村莊歷史沿革
1、概況:華店村歷史上先後隸屬祝國、祝柯縣、祝阿縣、督揚縣、源陽縣、龍頟(國)縣、禹城縣、安城縣、高唐縣、齊河縣、齊禹縣。
2、原始社會:據傳說原始社會後期便有人類生存,距離華店3公里東南方向的尹屯龍山文化遺址,是華店一帶具有四五千年歷史的佐證。
3、周朝:西周時期,周武王追念先王恩德,將黃帝後裔分封到祝國(就是今德州市齊河縣、禹城市和濟南市長清區一帶),華店村隸屬於祝國;春秋時期,祝國被齊國所滅,齊河之地改稱祝柯,又名督楊,華店村先後隸屬齊國祝柯縣、督楊縣。
4、秦朝: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實行郡縣制,華店地方隸屬祝柯縣。
5、漢朝: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改祝柯縣稱祝阿縣,此時華店地方隸屬祝阿縣。後來華店一帶分封為龍頟國,據《齊河縣誌》記載西漢時期的龍頟城就在華店街村附近。華店隸屬於青州刺史部平原郡龍頟國。
新莽時期,改祝阿縣為安城縣,華店一帶隸屬安城縣。
東漢建武五年(29年)安城縣復稱祝阿縣,華店一帶隸屬青州平原郡祝阿縣、青州平原郡高唐縣。
6、三國兩晉時期:後漢魏晉劉宋時期,華店分別隸屬祝阿縣,高唐縣。東晉時祝阿升縣為祝阿郡,華店隸屬祝阿郡。
7、南北朝時期:南北朝時又撤郡恢復祝阿縣,華店隸屬依然。後魏齊周時期,華店隸屬齊州太原郡祝阿縣。
8、隋朝:隋朝時,華店隸屬齊郡祝阿縣。
9、唐朝:唐初,華店隸屬源陽縣(縣城在今禹城市倫鎮鎮),後隸屬祝阿縣;唐玄宗天寶元年(公元742年)在改為禹城縣(縣城在今禹城市遷善村)。唐玄宗取城南禹息故城之意,改祝阿縣為禹城縣。此時華店地方隸屬禹城縣。
10、宋朝:宋朝時隸屬齊州京東東路濟南郡禹城縣。
11、金朝:金朝天會八年( 1130 年)偽齊國皇帝劉豫將禹城縣析出耿濟鎮設為齊河縣,華店地方隸屬山東東路濟南府齊河縣。
12、元朝:元至元三年隸屬直隸都省山東德州府齊河縣。
13、明朝:明朝華店地方隸山東布政司濟南府齊河縣。
14、清朝:清,隸山東布政使司濟南府齊河縣和鄉。
15、民國時期:民國,隸岱北道,繼隸濟南道齊河縣第四區。1931年齊河縣改劃為8個區,華店街村屬第四區,第四區公所駐地在華店街村。第四區轄7鎮、13鄉、112村。華店街村隸屬於興華鎮(華店、官莊、郭莊、小李莊)。
16、抗戰時期:抗日戰爭初期,齊河縣境分北、中、南三個人民政權統轄。華店鄉(第四區)隸屬魯西區運東專署齊河縣。1939年12月至1942年10月,1944年1月至1950年5月華店兩度劃歸齊禹縣,華店稱之為第四區,區政府駐地在華店街村。先後隸屬泰西專署齊禹縣第四區、冀魯豫區一專署齊禹縣第四區、濼北專署齊禹縣第四區。
17、解放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沿襲抗戰時期的齊禹縣抗日民主政權,成立齊禹縣民主政權,後改為齊禹縣人民政府。華店為齊禹縣第四區,區人民政府駐地在華店街村。華店街村隸屬濼北專區齊禹縣第四區。
18、新中國時期:
1950年5月20日,齊河縣與齊禹縣東半部合併,稱齊河縣,華店鄉重新劃歸齊河縣,華店街村隸屬德州專署齊河縣華店鄉。
1956 年華店街村隸屬聊城專署齊河縣華店鄉。
1958年2月齊河縣劃分為30鄉,華店街村屬於齊河縣華店鄉。
1958年9月成立人民公社,華店街村隸屬於全縣13處人民公社之一的華店人民公社;1965年5月調整為24處人民公社,華店街村隸屬於全縣24處人民公社之一的華店人民公社;1968年10月,合併為12處人民公社,華店街村隸屬於全縣12處人民公社之一的華店人民公社;1969年12月再分為24處人民公社,華店街一直是華店人民公社駐地,隸屬於華店人民公社。
1984年全國撤銷人民公社,華店街村重又隸屬德州地區行政公署齊河縣華店鄉。
1994 年 12 月撤消德州地區改為德州市,仍隸屬德州市齊河縣華店鄉至2014年5月。
2011年5月,華店鄉地域擴大,原大夫營鄉劃歸祝阿鎮的濟聊高速公路以北、804省道(晏坡路)以西28個村劃歸華店鄉。
2014年5月7日,華店鄉撤鄉改鎮,成為華店鎮。華店街村隸屬華店鎮。
地理位置
華店街村自古便是交通要衝,齊河邑人北上京津、東進濟青、南下滬杭的西北門戶。齊河縣城(在今齊河縣祝阿鎮北關村一帶)於1766年(清乾隆三十一年),將原來的土城改為磚城,修建城門四座,東門名“朝陽”,南門名“迎薰”,西門名“阜成”,北門名“拱極”。馬道門四座,炮台八座,並深挖隍塹。出西門阜成門有三條大路;一條向西經“流洪”(今齊河縣劉橋鄉流洪村)通往高唐、茌平,古稱“糧道”。一條向西北經“華店”(今齊河縣華店鄉華店街村)向西過郭家橋去禹城,古稱“官道”。第三條向西南沿古大清河(今黃河)堤通向東阿,古稱“鹽道”。沿華店街十字街向西出西街,經郭莊,跨郭家橋往西過“趙牛河”北上約30里,即是禹城縣城。由華店街村向東9公里便是齊河縣三大名鎮之一、今齊河縣城——晏城,南下原齊河縣城約20公里。華店街村往來商旅,絡繹不絕,車水馬龍,北上禹城,南下齊河,東渡黃河,奔濟南府、長清縣,極為方便。華店街村因此成為古代高(唐)、恩(恩縣,今山東省平原縣恩城鎮一帶)、夏(津)、武(城)人南下濟南,濟南人北上德州、京城的重要打尖住店駐蹕之所。史志記載自明朝時期華店街便是區鄉級政府駐地,商賈雲集,十字街兩側商鋪、店鋪林立。傳說唐代時期在華店村西南的高崗上是小夏莊,開有一著名的旅店名叫萬花店,傳說唐太宗時期的狀元、丞相殷開山的乘龍快婿——陳光蕊,也就是著名禪師玄奘(《西遊記》中的唐僧)的父親,攜帶妻子母親前往江州赴任就住在小夏莊的萬花店。華店街明朝以來,先後出現許多著名店鋪,如華家店、國家店、馬家店、薛家店、賈家店。
龍頟古城
華店街村是歷史上龍頟縣、龍頟省的古城所在地。西漢時期龍頟縣隸屬青州刺史部平原郡,位置在今天德州市齊河縣西北部,治所位於今齊河縣華店鎮華店村一帶。《太平寰宇記》記載:“龍頟,在廢禹城縣東南二十五里,有龍頟城,漢縣,後漢省。”意思是:龍頟,位於廢棄的禹城縣城東南方向二十五里,建有龍頟縣城,漢朝設立龍頟縣,後漢設立龍頟省。具體位置見西漢《青州刺史部地圖》。西漢史學家司馬遷著《史記·建元以來侯者年表》中記載:“龍頟,一作“龍雒”,縣名,故治在今山東省齊河西北(“雒”,音é。”)。兩部史書中所言均在齊河縣華店鎮華店街村一帶。
名勝古蹟
華店街村,歷史悠久,人傑地靈,素有“鳳凰街”之美麗傳說。千百年來,許多名人聚集華店,曾經出現眾多名勝。華店街村人世代流傳名勝歌訣:牆裡廟,點將台;琉璃井,屋裡槐;萬花寺緊對釣魚台。眾多名勝古蹟,可見華店街村文化之深厚,歷史之久遠。
鳳凰街
據傳說華店街有鳳凰街之說,傳說由來已久,婦孺皆知。傳說的源頭可追溯到唐朝初年,在村南修建了當地最大的寺院——萬花寺,(《齊河鄉土志》(1908年手抄版)、《齊河縣誌》(1933年版)中記載:“崇興寺,在華店本街,建於明朝景泰年間。”根據村中老人口述崇興寺乃是萬花寺在明朝重建後更名為崇興寺。傳說唐朝時期有一天,華店街村來了一位南方的風水先生,從村南進村便感覺這個村莊非同一般,繞村三圈,發現村村南有萬花寺,東有小李莊,村西有小曹莊,村北有真武廟,便說出華店街村猶如一隻鳳凰:萬花寺猶如鳳凰頭,南街口大路兩側的兩個灣為鳳凰的兩隻眼睛,連線兩個灣之間的小橋就是鳳凰的鼻子,小李莊、小曹莊猶如鳳凰的兩個翅膀,北街口的真武廟為鳳凰的尾巴。華店街就像一隻美麗俊秀、展翅騰飛的鳳凰。
牆裡廟
本是華店西街口的一座小廟,名字也無從考察。因為廟宇特別小巧,歷來人們也不太在意。後來村子的規模不斷擴大,廟宇被一戶人家圈在院子裡,由於舊時人們的迷信思想嚴重,況且有“修廟、鋪路、建學校”向來為三大民間善事的說法,不敢輕易拆除廟宇,就把這座小廟圈在了院牆之內,當時人們根據此廟的特殊地理位置,詼諧的稱之為“牆裡廟”,從此牆裡廟成為華店街村歷史上著名的古蹟之一。
點將台
原址在華店西街外,城(原齊河縣城)華(華店街)“官道”南側,到建國後二十世紀七十年代這裡還有一個華店街人皆知的“高兒”,遠近看去就是一個高大方正的土台子,底下有多層白灰灰土構成。傳說此點將台是北宋時期大宋抗擊遼國入侵時,大宋軍隊曾經在此駐紮,大宋元帥楊六郎楊延昭在此點將發兵的地方。
琉璃井
琉璃井位於華店街西街口,城(原齊河縣城)華(華店街)“官道”南側,村民曹丙武高大的宅子背面的背陰處。由於此井距離就是華店街村的雙河河道不遠,所以井水甘甜清冽,湧水旺盛,及時大旱之年也從未乾涸見底。井壁由碩大的藍磚砌成,井口由較大的方正石頭排成口字型。琉璃井本來與其他井沒有太大區別,主要因為使用此井的人多所致。相傳北宋時期在華店街村西街外,曾經駐紮大宋抗擊遼國入侵的軍隊,大軍駐紮地距離此井最近,因此大軍的將士戰馬用水都使用此井中水,古代從井中汲水多用木筲,時值冬日,汲水時灑到外面的水很快在井台、井壁上結成冰,時日一多,汲水又頻,此井的整個井壁變結上一層厚厚的參差不齊的白冰,就像白色的冰瀑。由於華店街村人把冰面、冰瀑等較光滑的東西常比喻成“琉璃”,因此就把這個曾經有大宋軍隊經常汲水形成的凍成凍的井,形象的稱為“琉璃井”。琉璃井延續時間久遠,明朝時,華店街村興盛繁榮,店鋪林立,華店集曾一度成為方圓百里內的最大的騾馬市場,周邊東到桑梓店,東北到表白寺、孫耿,東南到黃河東岸的大金莊、小金莊、飲馬莊的人們都來此趕集,在加上高恩夏武一帶棉花產區販運棉花、棉絮到省城濟南去的客商連人帶牲口多在華店街村的店鋪打尖住店,因此琉璃井一到冬天便會呈現冰瀑般的琉璃景象,一直到建國前期仍有此觀。到建國後人民公社的產生,商賈漸少,琉璃井的冰瀑奇觀也就消失殆盡。到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人們從聯產承包責任制中逐步富裕起來,壓水井走進家家戶戶,水桶汲水消失,琉璃井也隨著社會的進步失去了它舊日的功效,失去了它舊日的風采,被閒置下來。琉璃井已被填平並且蓋在了一戶人家的偏房內。琉璃井最終在華店街村的歷史長河中銷聲匿跡,只能留存在華店街村人的記憶里了。
屋裡槐
在古代國槐材質好,壽命長,有好多地方也是因槐樹而出名,比如山西洪洞大槐樹,濟南槐蔭區,重慶的槐樹街,山西晉祠的唐槐,舊齊河縣城的唐槐。華店街村的屋裡槐位於華店街村西街曹永額的宅子裡。本來這座宅子的院中長著一棵國槐,齊腰平身大約有三手粗(相當於周長60多厘米),這一年宅子的主人要靠東牆蓋一座東屋(偏房),這棵槐樹正好礙事,主人思來想去捨不得將這么好的一棵樹刨掉,決定將它蓋在屋裡,沒成想這一舉措卻給華店街村留下來一個千古美談,成為華店街村的一道美麗風景。舊時凡是到華店街村來住店歇腳兒的人都要到西街去看一看這棵長在屋裡的槐樹,這棵槐樹在那些年頭也是長得枝繁葉茂,覆蓋廣袤,蔭庇整個院落。改革開放後由於人們修建宅院,屋裡槐被刨掉。
萬花寺
在華店街村南今國道308線以南、晏華路以東曾有一座萬花寺,始建年代無從考證,傳說修建於唐朝時期,由禪師、善人募化歷時十餘載廟成眾緣。傳說萬花寺修建位置極為神奇,有一年處於黃泛區的華店街村同整個齊河縣一樣暴雨成災,洪水泛濫,村內村外汪洋一片,大水由上游滔滔北去,一天在水中漂來了一顆木質如來佛頭,漂到萬花寺位置就再也不動了,於是在佛教盛行的唐朝,便在此地修建了萬花寺,將後來供奉的如來佛還詼諧的是稱為“自來佛”。萬花寺規模宏大,佛像端妙,四方祈福之民,不絕於途,成為魯西北一所著名寺院。整個寺院由前、中、後院三部份組成。總占地面積有十幾畝。前院是全院主體,建有山門三間是寺院的大門。中間有一甬道直通寺院後門;山門外蹲踞石獅一對,進山門往北走,就是前大殿,殿高十幾米,是萬花寺的正殿。殿內塑有四大天王像,身材高大,神態各異。正殿供有釋迦牟尼、文佛、文殊、普賢、護法五尊佛像,降龍伏虎等十八羅漢,個個端嚴殊妙,金彩燦然,栩栩如生。正殿內的釋迦牟尼塑像高達八九米。中院是和尚院,是和尚們寢食之處。建有禪房五間、方丈兩間、香積櫥五間。後大殿高度較低,主要是禪師僧人、善男信女念經之所。萬花寺前有一塊四十畝大的地,最早是明朝景泰年間復建更名為崇興寺,《齊河鄉土志》(1908年手抄板)記載:“崇興寺,在華店街。”《齊河縣誌》(1933年版)中記載:“崇興寺,在華店本街,建於明朝景泰年間。”舊時稱“南大寺”,一年一度的南大寺三月三廟會曾名震華店鄉內外,廟會上各色人等,各種物品一應俱全,其規模相當於改革開放後的物資交流大會,尤其是崇興寺中僧人表演的絕技一種叫“撇光光”(鍤)的雜耍和馬戲團、地方戲“一勾勾”聞名華店遠近幾十里,周邊東到桑梓店,東北到表白寺、孫耿,東南到黃河東岸的大金莊、小金莊、飲馬莊,爭相前來趕廟會觀看。萬花寺毀於解放初年破除迷信時期,據說當時拆掉萬花寺時,在寺院大牆內扒出的蛇不計其數,有人將一部分弄死扔到灣里,漂浮整個灣面。萬花寺拆除後,大部分磚石木料運往華店鄉明機寨村修建了當時華店鄉最大的學校——明機寨完全國小,一部分修建了華店街村南街口的小橋。到上世紀九十年代在華店鄉工業的院牆上還殘留一些從萬花寺拆下來的藍磚。所有遺蹟都已蕩然無存。
釣魚台
華店街村正南方,今華店工業創業園內齊河思達高科有限公司大門口附近,正對著萬花寺大約有一華里有一個長約一百多米、寬約五六米、高約三四米的大土堆,民間稱“大lǐn子”,這裡就是華店街村著名的釣魚台,這個大土堆相傳是幾千年以前曾經流淌於此的一條大沙河的河堤。傳說周朝開國元勛姜太公姜子牙曾在此大沙河畔釣魚,所以華店街人稱其為“釣魚台”。姜太公姓姜名尚,又名呂尚,是輔佐周文王、周武王滅商的功臣。他隱居時,曾在大沙河畔釣魚,這裡是周族領袖姬昌(即周文王)統治的地區,他希望能引起姬昌對自己的注意,建立功業。太公常在河畔垂釣。常人釣魚,都是用彎鉤,上面接著有香味的餌食,然後把它沉在水裡,誘騙魚兒上鉤。但太公的釣鉤是直的,上面不掛魚餌,也不沉到水裡,並且離水面三尺高。他一邊高高舉起釣竿,一邊自言自語道:“不想活的魚兒呀,你們願意的話,就自己上鉤吧!”一天,有個打柴的來到溪邊,見太公用不放魚餌的直鉤在水面上釣魚,便對他說:“老先生,像你這樣釣魚,100年也釣不到一條魚的!”太公舉了舉釣竿,說:“對你說實話吧!‘我不是為了釣到魚,而是為了釣到王與侯!”太公奇特的釣魚方法,終於傳到了姬昌那裡。姬昌知道後,派一名士兵去叫他來。但太公並不理睬這個士兵,只顧自己釣魚,並自言自語道:“釣啊,釣啊,魚兒不上鉤,蝦兒來胡鬧!” 姬昌聽了士兵的稟報後,改派一名官員去請太公來。可是太公依然不答理,邊釣邊說:“釣啊,釣啊,大魚不上鉤,小魚別胡鬧!”姬昌這才意識到,這個釣者必是位賢才,要親自去請他才對。於是他吃了三天素,洗了澡換了衣服,帶著厚禮,前往番溪去聘請太公。太公見他誠心誠意來聘請自己,便答應為他效力。後來,姜尚輔佐文王,興邦立國,還幫助文王的兒子武王姬發,滅掉了商朝,被武王封於齊地,實現了自己建功立業的願望。
文昌閣
清代齊河縣著名孝子馬綿祚曾在華店重建文昌閣,《齊河縣誌》1933年版記載:“馬綿祚,字介石。父病癱,湯藥飲食皆親奉,侍十年不倦。既游泮讀書於鄉,鄉有爭者,善言以解,皆冰釋,無訟於庭者。嘗制豆籩八桌,置文廟中,供春秋祭祀。復建文昌閣於華店,以勸學者。有直隸人程敬海貿易於齊,遺三十金,綿祚拾之,訪得其人,悉舉以畀其捐金,以助婚喪施藥以濟疾病。如此類者尚多,蓋積德好善之人也。邑令薛公吳公前後給匾旌之。”由《齊河縣誌》中的記載來看,華店建有文昌閣自古有之,到清朝的馬綿祚是在華店“復建”,也就是重建。至於重建後的文昌閣的具體位置和規模以及何時拆除,今人均無從知曉。
馬翰林墓
雙河的小河西岸曾有清朝乾隆年間禮部郎中馬人龍(齊河縣當時人稱其為“馬翰林”)之墓一座(《齊河縣誌》中有記載),文革中被掘平。馬人龍,山東齊河(今山東省德州市齊河縣祝阿鎮北關村)人,祖籍華店街村,乾隆二十四年乙卯(1759年)科舉人、乾隆二十六年辛巳(1761年)恩科進士,翰林院庶吉士、歷任禮部郎中、刑部山西司主事、四川司員外、福建司郎中、福建道監察御史、欽命巡視北城工部給事、中充則例館提調總辦、秋審鴻臚司少卿、已酉恩科湖南副主考加二級。清朝中興時期著名詩人、文學家,與清代著名詩人趙翼是同榜進士。在清代齊河一代都稱其為“馬翰林”,其軼聞軼事流傳頗多。馬人龍祖籍山東諸城,其祖先馬德於明朝洪武年間(一說是永樂年間)遷至齊河西北鄉(今齊河縣華店鄉華店街村),清朝初年遷徙到縣城。馬人龍六世祖馬朝才是清朝齊河著名孝子,性情孝順友善,他的父親去世,守墓三年。兄弟共同生活,主動讓出家產,從不多取。在鄉里,市場拿出自己的東西救濟那些不如自己的人,“順治間有以孝旌於朝,雍正間追祀栗主於忠孝祠”,為齊河馬家光耀門楣第一人。《齊河縣誌》(1933年版)中記載“禮部郎中馬人龍墓 在邑西華店街西”。“浙江省會稽人、乾隆戊戌進士、國子監典籍章學誠撰寫的《授中憲大夫禮部郎中前工科給事中松雲馬公墓志銘》中寫道:以嘉慶四年四月十三日葬君於華店之西新阡。”位於在齊河縣華店鄉華店街村西的馬人龍墓,墓前曾有一座較大石碑,上面鐫刻著“馬人龍墓志銘”,馬人龍墓在文革期間已被掘平損毀,今已蕩然無存。傳說馬翰林馬人龍逝世後埋有多處疑冢,眾說不一,已無從查考。由於馬人龍先祖由諸城首先遷來華店,後舉家遷入老齊河縣城,華店街村人盛傳埋在華店街西的馬人龍墓是真墓,一傳在文革中曾在此墓中挖出較多寶物,這些更是無從考證。
晚晴石碑
在華店街村西南路旁,有一晚清石碑,石碑高152厘米,寬62厘米,厚25厘米,乃清朝華店村民張士秀為其母所立,上書蒼勁公正楷書“聖旨旌表張秋陽之妻王氏之碑張士秀奉祀宣統四年”。現因張士秀一家均遷居外地,多年未歸,墓已迷失,只有僕倒墓碑一爿。
真武廟
位於華店街村北街口,是一座高大的廟宇,修建年代今人均不知曉。真武廟,規模擴大,建築宏偉。廟舍分前後兩院,兩院各有一座大殿,供奉真武大帝、碧霞元君,兩大殿抱廈禪門,雕龍刻鳳,飛檐彩壁,瑰麗多姿,非常壯觀,前後廟舍總計20多間。相傳真武廟舊時香火極盛,名揚遐邇。後來真武廟毀於戰亂之中。
土地廟
位於華店街村東街村外、東街灣北岸路東,土地廟,又稱福德廟、伯公廟,是供奉土地神的廟宇,是華店街村村民自發籌資建立的小廟。廟門口有一副對聯,上聯是“土能生萬物”,下聯是“地可發千祥”。華店街村人們歷來都非常敬重土地神,認為土地神是保佑本村人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神靈,每逢初一、十五都要到土地廟焚香叩拜、祈求豐收,解放後這種儀式逐漸絕跡。明清時期引發了本村人去世後,亡人的子孫首先哭喪到土地廟“上廟”,意為將亡人向掌管這方土地的土地神報到,得到土地神的準許後方可入葬。關於土地廟華店街村還有一個“華店街長華里虎上廟後死而復生”的故事,相傳華店街街長華里虎,為街長一任數十年,街里街外口碑極好,這一年年邁的華里虎身染重病,與世長辭,家裡村里人都十分悲痛,按照華店街的傳統習俗,華家人先到屋頂去“叫魂兒”,然後一家人到土地廟去“上廟”,華家人嚎啕大哭,浩浩蕩蕩,上廟回來,華里虎從靈床上坐了起來,又活過來了,眾人以為是“詐屍”,華里虎的兒子上前問明,方知是死而復生。村里處理喪事的人後來詢問華里虎是怎么回事,華里虎說:“我家給我到土地爺那裡去報到,華里虎你怎么先來了,你還不到時候,你先回去吧!於是我就回來了。”說完眾人哈哈大笑。土地廟毀於破四舊時代。迄今華店街東街會保留著老人去世後到土地廟“上廟”的習俗,由於土地廟已經蕩然無存,人們只是到由來土地廟的位置磕頭表示,以示向土地爺打個招呼。
觀音祠
華店街南街路西曾有一座觀音祠,建有殿堂九間,正殿供奉觀世音菩薩彩像,兩旁有金童玉女各一,據說觀音祠鼎盛時期,四方遷來膜拜的善男信女不絕於途,香菸繚繞。
關帝廟
華店街南街路東建有一座關帝廟,是為了供奉三國時期蜀國的大將關羽而興建的。人們尊稱關羽為武聖關公。關羽遇害以後,相傳曾多次“顯聖護民”,華店街村人為弘揚關羽聖德,特在本街選址修建關帝廟。關帝聖殿內供奉著關公聖像,兩側有關興、周倉塑像。
雙河寶地
華店村西曾有一條河,養育了世世代代的華店街村人,可以說是華店街村的母親河,名叫雙河,雙河的源頭很近,大約在今劉橋鄉境內。因為這條河流至華店變成兩條河道後而終止,華店人以大河、小河區別兩條河道;舊時曾有一江湖術士遊歷到華店見到雙河逶迤村西南,村南有大河,村內西部、南部均為高地,建有許多住宅,便稱華店是一塊難得的風水寶地。清末華店村曾有一大戶人家在雙河河頭建設住宅,並以“雙河”作為自己的配字,組件雙河在華店街村人的心目中地位之重要。
郡馬墓
傳說在華店街南田野里曾有一座郡馬墓,至於這位祖籍為華店街的郡馬是誰,他的妻子是哪位郡主,郡馬是哪個朝代的,墳墓的具體位置在哪裡,今人全然不知。
一步兩眼井
傳說華店街東街的田野里還有著名的一步兩眼井,本為灌溉田地之用,據說這兩眼井,相去很近,但一口是甜水,一口是鹹水;至於為什麼在這么近的距離打了兩眼井,井的具體位置在哪裡,今人全然不知。
其他
傳說在華店街東街的田野里還有一座歷經百年時間的風吹雨淋不消不減的墳塋,據說是裡面埋著一位貞烈女子,至於這座墳塋為什麼歷經風吹雨淋不消不減,墳塋的具體位置在哪裡,今人全然不知。在華店街南街路西原觀音祠院內有一座晚清至民國初年的廈房建築三間,2014年11月因華店街村舊村改造而拆除。早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曾在南街外路東灣邊挖出許多高達數米石碑,後毀掉。
經濟發展
華店街村現有人口1377人,占地2410畝。地勢較高而且平坦,道路縱橫南北,交通便利,地理條件極為優越。物產豐富,以種植小麥、玉米為主,兼種大豆、棉花、紅麻、穀子、高粱、蔬菜、蓮藕等,樹種以楊樹為主,兼種柳樹、榆樹、槐樹、果樹、棗樹等經濟樹種,養殖業有豬、牛、羊、兔、雞、鴨、鵝、鴿、魚等,“華店西瓜”、“華店芹菜”、“華店大蔥”、“華店富硒果”、“張家扒雞”遠近聞名。
歷史人物
華里虎,曾任華店街街長。
張茂瑞,華店街村張氏祖先,明朝後期華店街村張氏祖先張茂瑞弟兄二人由其父用扁擔挑著兩隻籃子,從山東諸城隨移民大軍來到華店街村落戶,祖先張茂瑞的父親名字失傳,所以華店街村張氏有記載的祖先是張茂瑞。
馬德,華店街村馬氏祖先,馬家祖籍山東諸城,馬德率族人於明朝洪武年間(一說是永樂年間)遷至齊河西北鄉(今齊河縣華店鄉華店街村),清朝初年遷徙到縣城。
丁金題,邑(清朝齊河縣城)西華店(今華店鄉華店村)人,清朝嘉慶(1796——1819年)歲貢生。(《齊河縣誌》(1933年版)中記載)
丁嘉祺,字鶴舫,邑(清朝齊河縣城)西華店(今華店鄉華店村)人,清朝同治13年(1973年)癸酉拔貢,光緒8年壬午(1882年)科副榜。(《齊河縣誌》(1933年版)中記載)
馬家鹿,邑(民國齊河縣城)西華店(今華店鄉華店村)人,民國齊河縣六區區長,齊河縣縣長。(《齊河縣誌》(1933年版)中記載)
王氏,城(原齊河縣城,今齊河縣祝阿鎮北關村、西關村一帶)西北化店(今華店鎮華店街村)張秋陽之妻,張士秀之母,光緒五年己卯(1879年)得旌題其墓曰:“旌表節孝。”(《齊河縣誌》(1933年版)中記載)
石氏,禹城二十里堡石寶瑜之女,本縣四區(區駐地華店)化店(今華店鎮華店街村)孫步雲之妻,十八歲于歸,至二十四歲步雲因染時疫病故。上有老母,下有幼孤,家甚貧,不能餬口,石邑針織度日,奉姑以甘旨,訓子以良方,茹苦含辛,孀居三十六年,至六十歲得旌,並賜匾額曰:“節孝可風。”(《齊河縣誌》(1933年版)中記載)
王氏,城(原齊河縣城,今齊河縣祝阿鎮北關村、西關村一帶)西油房(今華店鎮東油、中油、西油村)王澤綸之女,(四區興華鎮)李莊(今華店鎮華店村一組)李嘉會之妻。二十一歲夫故守節,歷四十八年。六十九歲得旌。(《齊河縣誌》(1933年版)中記載)
郭仁強,齊禹縣四區華店街(今齊河縣華店鎮華店街村)人,抗日英雄。1939年冬,他同耿黃、張強3人奇襲華店日軍據點,刀劈、槍殺5個鬼子,被當時齊禹縣四區(區駐地華店)一帶民眾傳為美談。
馬加常,齊禹縣四區華店街(今齊河縣華店鎮華店街村)人,1942年4月在齊河縣二區(區駐地焦廟)豆腐窩(原齊河縣賈市鄉,今焦廟鎮豆腐窩村)與日軍戰鬥中犧牲。
張士楷,齊禹縣四區華店街(今齊河縣華店鎮華店街村)人,1945年5月,在齊禹縣四區西油村阻擊日軍戰鬥中犧牲。
張榮芳,齊禹縣四區華店街(今齊河縣華店鎮華店街村)人,1947年7月,在解放齊河縣城的戰鬥中犧牲。
張五生,齊禹縣四區華店街(今齊河縣華店鎮華店街村)人,1947年7月,在解放齊河縣城的戰鬥中在黃河大堤內犧牲。
丁傳孝,齊禹縣四區華店街(今齊河縣華店鎮華店街村北街)人,1950年7月,在解放戰爭中在貴州省大楊車站犧牲。
張吉慶(1930——2005),齊禹縣四區華店街村(今齊河縣華店鎮華店街村南街)人,1930年生,1945年參加革命,194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齊禹縣大隊隊員;1949年3月被抽調到菏澤城南晁八寨集中整訓。組成南下支隊,編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第五兵團南下支隊”。1949年3月初,隨軍整裝進抵江西省。1949年7月又經湖南進抵貴州省鎮遠地區,參加許多剿滅當地土匪的戰鬥,接管新解放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秘書長。2005年5月因病在貴州省凱里市病逝。
張士聰,齊禹縣四區華店街(今華店鎮華店街村南街)人。1942年加入共產黨。先後任河西縣日偽軍駐務頭據點、郭窯據點日偽小隊長。中共地下黨員,專門蒐集敵人情報給齊禹縣敵工部。
張登奇,齊禹縣四區華店街(今華店鎮華店街村南街)人。早年參加革命,參加過抗戰、解放戰爭,榮譽軍人。
張文祥,齊禹縣四區華店街村(今齊河縣華店鎮華店街村)人,1941年冬季任齊河縣日偽警備隊警衛排長,此時加入中國共產黨。
著名人物:
華店村革命年代英雄輩出:革命烈士有馬家常(六組,北街人,革命烈士)、張士楷(三組,南街人,革命烈士)、張榮芳(三組,南街人,革命烈士)、張武生(三組,南街人,革命烈士)、丁傳孝(七組,北街人,革命烈士)、張登玉(三組,南街人,革命烈士);參加過革命戰爭的有張登奇(四組,南街人,抗戰英雄)、張吉祥(三組,南街人,參加過解放戰爭)、張友成(三組,南街人,參加過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賈信三(三組,南街人)、馬學士(五組,西街人)、李克勤(二組,東街人)、馬家明(六組,北街人)、張登題(三組,南街人)、馬家申(五組,西街人)、蔡聖然(五組,西街人)、邢德榮(五組,西街人)、張居良(三組,南街人)等;著名的南下幹部有張吉慶(三組,南街人)。華店街村著名人物:丁金題(七組,北街人)、丁嘉琪(七組,北街人)、張秋陽(三組,南街人)、張士秀(三組,南街人)、張吉慶(三組,南街人)、郭慶玉(二組,東街人)、郭慶華(二組,東街人)、郭慶泰(二組,東街人)、曹長才(五組,西街人)。
前景
華店街村人思想覺悟高,改革開放意識強,全村人團結和諧,貫徹落實黨的路線政策、改革開放精神,奮發向上,銳意進取,開拓創新,不斷攀登。山不在高,有仙則靈;水不在深,有龍則靈,華店街村最小,但地理條件優厚,自然環境優越,交通便利發達,配套設施齊全,高壓線,通信光纜,網際網路、自來水、有線電視“村村通”,設施設備完善。2014年11月華店街村全面展開舊村改造工作,華店街村正朝著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農村發展騰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