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地塊

華夏地塊

華夏地塊是指揚子克拉通東南緣、江南造山帶以南的中國華南的大陸,可能還包括“沉入”東海和南海的陸塊。地塊(block)是一個地理上的概念,沒有確定的地質含義和時間概念,並非對應於“古陸”。因此華夏地塊概念是對該地區其他有爭議的“華夏古陸”、“華夏板塊”、“華南褶皺帶”等命名的一個替代性的、通用的術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華夏地塊
  • 外文名:Cathaysia Massif
  • 特點:深變質雜岩
簡介,地質概況,古陸,推斷,

簡介

華夏地塊是在中國東南沿海的浙江東部和福建沿海地區的一個地塊。在廣泛分布的火山岩之下,出露有零星分布的深變質岩,1924年葛利普(A.W.Grabau)稱之為華夏古陸。其後,在這些變質岩中陸續獲得了14〜18億年的同位素年齡,同時研究表明閩西南下古生界中的碎屑岩物源來自東側,因而認為可能有·一個不同於揚子地塊的前寒武紀陸塊。其範圍可能從浙閩一直到雲開地區,向東可能已經被海水所淹沒。對華夏地塊的範圍、性質和演化歷史及其與周邊地塊的關係尚有許多不同的認識。
對閩西南下古生界變質碎屑岩的岩相分析表明蝕源區位於東側,從而證實華夏地塊是一個獨立於揚子地台的前寒武紀地塊,其範圍從浙、閩經粵東可-直延到粵、桂交界的雲開地區。但是對於華夏地塊的範圍、構造性質、演化歷史,以及與更南的印支-南海地台的關係還有諸多不同的認識。

地質概況

華夏地塊是華南板塊的一部分,位於揚子克拉通的東南側,呈北東向展布。兩個地塊的分界線在東北部較為清楚(以江山-紹興斷裂帶為界),而在中部和西南部則不太清楚。通常以江南造山帶的南緣為界,大致東西向橫切江西中部與湖南中部、沿雪峰山呈南北向、桂西北。
隨著地質年代學研究成果的進展,現已經認識到揚子克拉通非常古老,其深部有一個至少29.5億年前的新太古代結晶基底。在揚子克拉通南側的江南造山帶,發育大量形成於8.2-8.3億年前新元古代具有特徵的基性岩漿和花崗質岩漿活動,說明揚子克拉通南緣發生大洋俯衝和弧-陸碰撞類型的地殼增生。

古陸

華夏地塊的東部,包括浙南、閩北、贛東,被稱為“武夷山地區”,由地質年代學的研究推斷深部具有一個太古宙基底,因此是一個古陸(指中元古代之前形成的陸塊)殘留的塊體,稱之為武夷古陸或武夷微古陸。顯然該微古陸與揚子克拉通的8.2億年前的碰撞,產生了二者之間明顯的江山-紹興斷裂帶分界線。
華夏地塊的中、西部是南嶺地區和雲開地區,主要為5.3-6.5億年前晚新元古代沉積物,內含少量更古老的物質,研究表明這些古老物質可能來源於東印度和東南極地塊,即在晚新元古代—早古生代時期,華夏地塊很可能位於岡瓦那大陸靠近東印度和東南極地塊的地區。南嶺-雲開地區未發現古陸存在證據,可能是該地區在新元古代-早古生代成為沉積盆地,接受臨近陸塊的陸源碎屑物。

推斷

綜合推斷,新元古代以前的華夏古陸,隨著7.5億年前羅迪尼亞超大陸分裂時裂解,形成了武夷微古陸和其間的裂谷盆地。中、西部盆地接受了鄰近的東印度和東南極陸塊的陸源碎屑物,東部盆地接受了武夷微古陸的陸源碎屑物。在4億多年前的加里東造山運動這些盆地隆起、褶皺形成一個新的大陸———華夏地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