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環境
華嚴鎮交通便利,資安路(資中縣-
雙龍鎮-孟塘鎮-華嚴鎮-馴龍鎮-
自治鄉-
大埝鄉-
朝陽鎮-
岳源鄉-安岳縣)、資樂路(資中縣-雙龍鎮-
龍江鎮-孟塘鎮-華嚴鎮-馴龍鎮-
通旅鎮-
石湍鎮-
樂至縣)X139線、華迴路(華嚴鎮-回龍鄉)穿境而過。全鎮村村通公路,總里程148公里,其中實施通村、通暢工程37.5公里,在建48公里。即將開工的資安(
資陽市-安岳縣)快速通道從華嚴鎮原龍居鄉境北面經過。
基建沿革
安岳縣華嚴場,建於明朝英武正統元年間。數百年來的風吹雨打,場鎮街道凹凸狹窄,一遇下雨則泥濘成河,民眾要求整治街道。
華嚴黨政結合鎮情,為民作主,成立街道整治領導小組。統一思想,制定方案,面臨財力拮据,八方奔走,為工程籌資捐款十萬餘元。
群力奮鬥,於公元一九九四年一月中旬開工,十二月三十一日竣工,建成了六千多平方米尖石路面。美化了鎮容,方便了民眾,擴大了貿易。
建制沿革
華嚴鎮舊稱華嚴場。
明朝英武正統元年間,建華嚴寺。
1932年,改華嚴場為華嚴鄉。
1961年,改華嚴
人民公社。同年,安岳縣設10區1鎮71個公社,華嚴公社屬馴龍區。
1984年,安岳縣撤銷華嚴公社復置華嚴鄉,由馴龍區代管。
1992年秋,安岳縣撤區並鎮,華嚴鄉、
龍居鄉(原鄉政府駐群力村)由馴龍區析出合併置華嚴鎮,由馴龍區代管
1995年,安岳縣建立馴龍工作
委員會,華嚴鎮屬之。
2001年,安岳縣撤消馴龍工作委員會,建立馴龍
管理委員會,華嚴鎮屬之。
2005年,安岳縣撤消馴龍管理委員會,置馴龍鎮,縣直轄。華嚴鎮自馴龍片區析出置縣
直轄鎮。
行政區劃
華嚴鎮現轄龍園村、雙電村、福田村、幸福村、樂園村、平壩村、百福村、青龍村、三泉村、花艷村、泉水村、頌堰村、白合村、石花村、船蓬村、夫子村、群力村共17個
行政村,212個
村民小組,1個獨立
居民小組。
華嚴鎮現有華嚴、龍居2個場鎮,鎮
人民政府駐華嚴老街28號。
經濟狀況
全鎮自然條件優越,是典型的亞熱帶盆地氣候,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無霜期長。土壤結構為中性偏酸黑土,有機質以及氮、磷、鉀含量豐富,土壤肥沃,適宜於各類農作物生長,青白江河環境而過,北四支、楊柳堰兩大水系分水形成密集的自流灌溉水渠為8100畝耕地提供充足的水源。鎮內主要農灌渠實現了漿砌標準化,抗禦自然災害能力增強,生產性能良好,具有發展農業、種植業、養殖業得天獨厚的有利條件。糧食主產水稻、小麥,經濟作物有油菜、蔬菜、花卉、苗木、樟州柚、食用菌等。養殖業以豬、水產、小家禽為主並具一定的規模。
2014年全鎮實現國內生產總值30466萬元,較上年增長7.3%,其中第一產業實現20842萬元,第二產業實現2704萬元,第三產業實現6920萬元,人均生產總值10780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8670萬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860萬元。
華嚴鎮糧食種植面積1756.33公頃,糧食總產1.82萬噸,無公害蔬菜、食用菌生產面積273.33公頃,產值1600萬元;秋種作物400公頃;雜糯間栽示範片6.67公頃;訂單農業80公頃,其中雜交水稻制種33.33公頃,產值200萬元。蠶桑生產發種1800張,產繭30噸,產值130萬元;水果生產80噸,產值300萬元;水產品320噸、產值180萬元;生豬出欄2.2萬頭、小畜禽出欄76萬羽、肉類總產量2610噸,全年實現農業經濟總收入1.65億元。
工業企業以農機具廠和建築材料廠為主,蔬菜食品有限公司1個,沙石廠1個,磚廠1個,預製件廠3個,純淨水加工企業1個。行動電話普及率80%;無線通訊網路覆蓋率100%;廣播轉播站17個;廣播網路覆蓋率100%;閉路電視2889戶;郵電所2個,通郵覆蓋率100%。農村電網改造3個村全面完工。新建沼氣池300口。小型水庫1座,山坪塘212口,石河堰5處,電灌站21處,紅層找水打進580口。場鎮全部實現自來水供應。
華嚴鎮2014年啟動龍園村董家壩新村聚居點建設。新村擬糧油、薯類,規模為23.33公頃為主導產業;小家禽,規模為2.5萬羽為配套產業;新建水泥路2公里,投資200萬元,農民投資80萬元,項目資金120萬元;由場鎮延伸供水,需新建設施1處,計畫投資100萬元;電力單獨供應;農民承諾進入聚居點建房有78戶。
社會事業
華嚴鎮有國中1所,教職工46人,教學班25個,在校學生986人;中心院校1所,教職工54人,教學班40個,在校學生1600人;九義校1所,教職工44人,教學班25個,在校學生1020人;幼稚園9所,有幼兒教師11人,幼兒學生450人。國小入學率100%,畢業率100%;國中入學率96%,畢業率98%。
有中心衛生院1個,建築面積3500平方米,醫務人員17人,病床36張,各種醫療設備18種,16個村有醫療站,鄉村醫生及衛生員149人,年就診3.78萬人次,住院1059人次,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2.7萬人,占農業總人口96%。
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完善,全鎮五保供養人口220人,低保對象1063人,城鎮85人,醫療救助325戶,累計發放各類救助資金462萬元,社會保險覆蓋面不斷擴大,投資24萬元,對敬老院進行維修升級。開展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工作,全鎮參保人數1.16萬人,參保率99%,有4890人領取養老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