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寺(貴州省思南縣華嚴寺)

華嚴寺(貴州省思南縣華嚴寺)

華嚴寺是貴州省最早的佛教建築之一,位於思南縣思唐鎮中和山上,背倚大岩關,也叫中和山華嚴寺,早在1981年7月,已被列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思唐鎮古建築群之一 華嚴寺始建於宋,面積8835 m2。曾為宣慰司祝壽之所,寺內有極為少見的雙面觀音。四周翠柏繁茂、山色秀麗、享有“中和夏綠”的盛名,山腳有石階依山曲折而上,途中可見刻有“抬起頭來”的樹木和造型獨特的牌門。為思南縣城八景之一,是思南縣城古建築群的重要組成部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華嚴寺
  • 性質:貴州省最早的佛教建築之一
  • 地點:思南縣思唐鎮中和山上
  • 面積:8835平方米
簡介,建築特點,歷史沿革,旅遊特色,其它相關,

簡介

華嚴寺是貴州省最早的佛教建築之一,位於思南縣思唐鎮中和山上,背倚大岩關,也叫中和山華嚴寺,早在1981年7月,已被列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思唐鎮古建築群之一。 華嚴寺始建於宋,面積8835 m2。曾為宣慰司祝壽之所,寺內有極為少見的雙面觀音。四周翠柏繁茂、山色秀麗、享有“中和夏綠”的盛名,山腳有石階依山曲折而上,途中可見刻有“抬起頭來”的樹木和造型獨特的牌門。為思南縣城八景之一,是思南縣城古建築群的重要組成部分。
思南中和山華嚴寺思南中和山華嚴寺

建築特點

從思南縣的城西石階而上,沿路多有摩崖、石刻,數百級石階通達山頂,望眼所及便是中和山華嚴寺。
華嚴寺石階圖華嚴寺石階圖
在臨近山門處的道旁,頑石一尊,地老天荒,如補天所剩,上有“中和”石刻,結體端雅,為明朝時期貴州著名理學家李渭手書。另有《中和山記》石碑一方,是清雍正年間翰林院編修郭石渠所書。
華嚴寺民間稱觀音閣,始建於宋代,距今已有近千年歷史,明清時期規模不斷壯大,寺內建有觀音大士閣、大雄殿、三元殿、壽福殿、準提殿、玉皇殿、普濟亭、藏經樓等。

歷史沿革

思南華嚴寺歷史悠久,在貴州佛教寺上占據一席之地,確實是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始建於宋代,原為田氏宣慰司使之祖祝壽之所。
據考,兩晉時期佛教已影響貴州的東部和北部,黔東北的思南得烏江黃金水道之利,地處貴州經濟文化開發前沿,因此也是古代貴州商貿最為繁榮、文化交流最為活躍的地區之一。到了唐代,黔東北與當時的西蜀、荊楚水陸相連,受到川滇及中原佛教的深刻影響,且唐代朝廷在貴州設定的經制州多集中於黔北和黔東,中原漢族移民得以不斷湧入這些地區,為佛教滲入提供了有利的契機;進入宋、元時期,本地土官熱衷奉佛興寺,如華嚴寺也是田氏土司的祝壽所,他們篤信佛教,大建梵剎,華嚴寺由此興盛起來,佛教得以廣泛傳布。到了明朝,雖然貴州立省較晚,開發較遲,但思南卻是貴州最早改土歸流的地區,思唐鎮作為思南府和安化縣的治所所在地,通過軍屯、民屯、商屯,來自陝西、江西、四川、湖廣等地的大量漢人遷移境內,佛教在境內蔚為大觀。
“文化大革命”中,華嚴寺遭到嚴重破壞,1993年始又恢復。2002——2006年,華嚴寺啟動全面修復工程,歷時4年重建和增擴了大雄寶殿、四大天王殿、財神殿、玉佛殿、藥王殿、地藏王殿、放生池、水上觀音、茶樓、鐘鼓樓、僧房等。住持常樂法師等四方募化,終成大業。現占地面積約9500平方米,內有僧尼多人,暮鼓晨鐘,梵音裊裊,香火鼎盛。

旅遊特色

中和山華嚴寺人文鼎盛,歷代騷人墨客多有題詠,別成一景。
華嚴寺內建有大土閣,內壁潔白,供觀音大士於中,莊嚴肅穆,由是乃稱觀音閣。明萬曆十年(1582)李渭撰有《觀音閣記》鑲於閣前壁。閣左右建廊房6間,閣後於萬曆十九年(1591)建藏經樓,曾藏經638函,計3353卷。
華嚴寺中和山古木參天,濃蔭蔽日,夏季涼爽宜人。四周古樹蒼翠,山色秀麗,夏無酷暑,冬無嚴寒,氣侯宜人,享有“中和夏綠”盛名,為思南城八景之一。在1981年7月,思南縣人民政府公布其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其它相關

華嚴寺也得是功德無量,貴州建省之初,學校教育並不發達,書院的數量,遠不及寺院,所以中和山華嚴寺不僅是禪僧修行之地,而且還成了學子們讀書講學的場地,明朝時期貴州著名理學家李渭曾在普濟亭設館講學,後人謂之中和書院,就成了貴州史上的一段佳話。清朝思南學政晏斯盛曾題有“中和書院”匾額。
佛教在貴州表現的特徵往往佛、道、儒、巫混雜合流,但中和山華嚴寺在近千年的演變中,沒有與道、巫等本土宗教混雜,而是保持相對獨立的面貌,與鎮遠青龍洞等頗為不同。但它吸納了儒家,為文人學士提供了讀書講學場地,催生了李渭這樣的貴州理學大家,培養了田秋等大批文化人才,植樹造林,美化環境;安定社會,教化人民。其藏經典籍、詩文著述眾多,這不僅有力地推動了貴州佛教文化的發展,而且對思南乃至貴州文化的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